一、成分输血目的和原则: 目的: 补充血容量:晶体液、胶体液、代血浆、白蛋白和血浆。 补充携氧能力:各类红细胞制剂。 补充凝血因子:血浆、冷沉淀、各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成分。 收正免疫机能不全,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转移因子、干扰素、细胞介素等。 原则: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可输可不输坚决不输;能少输不多输;能输自已的血不输别人的血;适合输成分血的病人,绝不输全血。 二、血型分类 A型、B型、O型、AB型、RH阴性(亚型) 三、血液制品分类及适应症 1、全血:出血量>总血容量30%,可输全血。 2、红细胞(RBC):作用是增强运氧能力。 ①浓缩红细胞:适应于各种原因的贫血,Hb<80g/L。心、肾功能不全、高血钾症的贫血患者。 ②洗涤红细胞: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高钾血症及肾功能不全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冰冻红细胞:与洗涤红细胞相同、自身输血。 ④少白细胞红细胞:由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的贫血患者;器官移植前后的输血(避免产生白细胞抗体)。 3、浓缩白细胞(ABO型相同):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感染,抗生素加G-CSF(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无效者。要求输入2-3×1010/天,连用5-7天 4、浓缩血小板输注(ABO型相同):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作用是止血。 5、血浆: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 ①新鲜液体血浆(FLP):补充全部凝血因子。 ②新鲜冰冻血浆(FFP):补充全部凝血因子(但因子Ⅴ、Ⅷ活性可能低于新鲜液体血浆)。 ③普通冰冻血浆(FP):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Ⅺ、Ⅻ、ⅩⅢ)。 四、护士不能领回的血液: 1、标本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决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需其他查证的情况。 五、血液保护 1、护士取血后,应勿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而引起溶血。 2、应使血液常温复温,尽量不加温,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变性。 3、不可向血液中加入药物。 六、输血速度 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 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 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 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特别是长菌危险。 七、 不输血的具体内容: 1、血红蛋白>80g/L不输血 2、红细胞压积>35%的不输血 3、失血量<20%,红细胞压积>35%的不输血 4、外科手术时失血量少于500mL且血红蛋白>100g/L 八、临床上常见的输血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 2.荨麻疹反应 3. 过敏反应 4 溶血反应 九、新鲜冰冻血浆的注意事项 输注前请检查血液制剂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外观是否正常;输液前用37℃水浴解后尽快输注;输注前15分钟的速度应在5ml/分钟之内。 十、输血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一)输入新鲜血液可以补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血中各种电解质、酶及抗体。临床使用可以补充血容量,增加心脏排出、促进循环、提高血压,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以及改善营养。 (二)输血对造血、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具有兴奋骨骼及网状内皮系统,并促进其功能。 (三)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元及凝血因子,能促进凝血,同时促进血小板的产生。输入的电解质可促进钙的正常代谢,兴奋神经系统使血管壁紧张性增强,而达到止血。(四)解毒作用 血液输入人体后,可通过中和、吞噬和吸附等作用,达到减低毒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