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县级市, 随州,恩施,仙桃,天门,潜江,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3-12-23
随州
随州,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全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下辖一市一区一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跨北纬31度19分至32度26分,东经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地处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襄十随汽车工业走廊重要城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荣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世界四大古银杏群落之乡,世界三大兰花产地之一。济建设
初步统计,2012年随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较好保持了超过年初预期、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一超两高”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为602亿元,较上年增长1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财政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增长27%。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同比增加820元、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0元,同比增加3900元、增长16%。全市接待游客8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9%。
2013年,全市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03.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一产 业完成增加值4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4.26亿元,增长13.2%;三是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6.05亿元,增长3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8位。四是消费市场稳中有进。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9亿元,增长12.9%,增速较前5个月提高0.5个百分点,仅次于襄阳、宜昌、武汉和恩施,在全省排第5位,比前5个月的第6位再进1位。五是对外贸易大幅回暖。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54330万美元,增长24.1%。其中出口额48583万美元,出口总值在全省排第6位,增长24.1%,增幅比去2012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0.4个百分点。六是旅游业增势强劲。6月份,随州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带动旅游业再创新高。上半年随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3.82万人次,增长2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3.03亿元,增长33%,

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十年时间再造一个随州城,实现随州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随州将以工业兴市为主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城乡统筹、转变发展方式,力争综合实力在全省晋档进位,努力建设“鄂西圈”重要门户、“两圈”融合的重要节点、全球华人谒祖圣地、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全省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把随州打造成襄十随城市群中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枢纽城市和重要的物流中心。
  “十二五”时期,随州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市”主战略,以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支撑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在工业发展的目标上,随州提出“双千双百”工程,规模工业产值过千亿、规模企业过千家,打造百亿元产业、百亿级企业,着力强化“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百亿园区”四大支撑。
  随州市市长傅振邦相信,到“十二五”末,随州将全面实现“两个高于”和“六个翻番”:重要经济指标高于“十一五”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出口六项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分别突破1500亿元、900亿元、580亿元、82亿元、540亿元、15亿美元。
  随州市市长傅振邦、市委书记刘晓鸣说,“十二五”时期,随州还将着力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镇村一体化的新格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使随州主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再造一个随州城,实现随州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并持续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使随州以独特魅力自立于襄十随城市群之列。2012年底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2012年底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55万人。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首府恩施市。面积24111平方千米,人口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春秋时期为古巴国地,1949年设恩施专区,1970年改恩施地区,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1993年4月改现名。
恩施州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恩施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近70%,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千瓦,可开发量近500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400多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鄂西大铁矿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达40亿吨,经济价值达1000亿美元。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恩施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硒矿床,有“世界硒都”之称。2007~2011年年来,全州生产总值从198.6亿元增加到418亿元,年均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8.9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87.5亿元增加到314亿元,年均增长29.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0亿元增加到31.9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3亿元增加到156.8亿元,年均增长20.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37:25:38调整为28:32:40,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烟叶、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畜牧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60万亩,总面积达到500多万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基地。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矿产等六大支柱工业进一步壮大,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清江水布垭电站、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武钢铁矿“双50万吨”、齐岳山风电一期、华新水泥、腾龙水泥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工业

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提高。2008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 %, 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逐步调整,以水电、富硒绿色食品、药化、建材为主的支柱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2008年,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39.86亿元,其中电力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71亿元, 增长4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4 %,成为我州第一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过亿元的行业还有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完成增加值 5.09亿元、 3.32亿元、2.38亿元、2.13亿元和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8 %、8.3 %、6.0 %、5.3 %和3.7 %。

仙桃市即仙桃。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仙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江汉明珠”美誉,是享誉海内外的亚洲体操之乡、世界冠军摇篮。
仙桃原名沔阳,是大汉皇帝陈友谅故里,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设沔阳郡,已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建国初设沔阳专署。1986年撤县建市更名为仙桃,1994 年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仙桃紧邻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武汉,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境内汉宜高速铁路沪渝高速、随岳高速、武汉外环孝仙嘉高速、318国道穿境而过。仙桃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广州、北到北京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具有贯通南北、承东启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仙桃市,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湖北省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享有“湖北温州”美誉。仙桃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充满活力。仙桃是江汉平原地区的政治、商贸、物流、交通、信息中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4.2亿元,经济总量自1991年以来长期位居湖北省县市第一位。
仙桃市,多年来以全省首强县市身份5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6次跻身中部十强县市、二十载蝉联全省首强。是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最佳粤商台商投资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特色产业百强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油料产出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中国黄鳝之都、中国无公害果蔬十强市、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非纺造布产业名城。
仙桃市,东邻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江,南靠长江,境内陆势低平,湖泊河流星罗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全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3万,常住人口118万。城市建设
仙桃市是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滔滔汉江水,创造历史,见证繁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座美丽繁荣的现代新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豪情无限地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大创造、大发展的宏伟画卷。我们坚信,以仙桃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不懈努力,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新仙桃即将昂然屹立在江汉平原富饶的土地上。仙桃文化美食街)汇集全国各地特色小吃200余家。

经济发展

仙桃市紧紧围绕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实施开放创新、工业强市、城乡统筹等发展战略,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呈现发展提速、产业提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工农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44.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7.8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省县市之首,这已经是仙桃经济总量连续二十多年位居全省县市之首。桃是湖北省的重要轻工业基地,仙桃定位“经济外向型,产业轻结构,城市高品位”。经过多年的跨越发展,仙桃已经形成食品加工、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无纺布卫材、纺织服装等五大主导产业。该市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台湾旺旺、福建亲亲、四川米老头、香港真巧、香港加多宝等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企业,呈现品牌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头。机械电子产业以台湾健鼎、广东纳伟仕、北京神雾等实力企业为支撑,实现高点起跳,跨越发展,成为全市最具成长性的产业。无纺布产业在扩张、升级、规范中加快发展,制品出口占全国45%的市场份额,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基本竞争力百强。医药化工产业集聚德国拜尔斯道夫、香港丝宝、中国宜化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正由传统的小化工、农化工向现代大化工、精细化工转变。仙桃正大力实施双百亿产业工程,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工业产值突 破千亿元。仙桃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造加工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电子电路板生产基地、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食品加工基地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食品及环保产业聚集区、现代纺织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
仙桃市是江汉平原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位于鄂中南,江汉平原腹地,京珠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交汇处,东临国际大都市武汉,西连荆州宜昌,南靠318国道,北依汉江,仙桃市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二十多年居全省首位,仙桃市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全国物资流通百强市、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
天门
[tiān mén] 

天门市即天门(湖北省副地级市,省直辖市)。

天门,古称竟陵,意为“陵之竟也”,1726年(清雍正四年)更名为天门。从秦始置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历史。享誉世界的茶圣陆羽就诞生于此。1987年8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批准为省直辖副地级市。天门为我国最大内陆侨乡,全国著名棉乡,古代状元之乡,现代院士之乡,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省级卫生城市,水乡园林城市,湖北商业实力首强县市,湖北卫生医疗实力首强县市,武汉8+1城市圈重要成员城市。
天门市是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省级卫生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抵大洪山,与荆门孝感接壤;南依汉水,与潜江仙桃为邻。天门拥有江汉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高层建筑数目位居江汉地区首位,农业仍是天门的支柱产业,
有4条省道在天门城区交汇,318国道紧邻、两条高速公路横跨市境,沪蓉高速铁路在天门城区以南设天门南站。2012年天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321.2亿元人民币,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天门欢迎您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1.22亿元,同比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35.2%,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200.2亿元,同比增长3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94亿元,同比增长17.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9亿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85元,同比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06.8元,同比增长14.9%;为顺利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力的天门正在向全国百强县稳步前进

潜江市即潜江。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潜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先生的故乡,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和由16 个国有农场组成的农场群。1994 年被列为省直管市。境内陆势平坦,地面海拔在26米至31米之间,全境都是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素来以“水乡园林”著称。潜江是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地上盛产粮棉,地下富藏油气。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总部就设在湖北省潜江市的广华。潜江是著名的“水乡园林”,是水杉的故乡,江汉平原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曾获得中国宜居城市范例奖,著名作家碧野曾盛赞潜江是“一座绿色的城”。潜江是世界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头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1.76亿元,增长12.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02亿元,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06亿元,增长35.0%;外贸出口总额3.58亿美元,同比减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1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8785元,增长14.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2]

5社会

基础设施

该市紧紧围绕以建设具有浓郁水乡园林特色中等城市为目标,树立“大城区、大园林、大手笔”理念,东、西城区联动,大力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启动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塑造城市新形象,先后投资近5亿元,完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区道路达271条,面积491.24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3㎡;敷设下水道255.46公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新装路灯4761盏, 路灯达10821盏,亮灯率达99.5%;新铺设彩色人形道板17公里共13.2万㎡,并对城区主要街道所有架空线路实行了地埋;大力开展亮化工程,城区所有临街道所有架空线路实行了地埋;大力开展亮化工程,城区所有临街单位安装了霓虹灯、轮廓灯、射灯,充分展示了文明开放的现代化都市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