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技术与德国的工业化给我们的启示

 一马平川建国 2013-12-23
    摘要: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其中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德国的工业化较英法美诸国起步晚。经济发展也较之落后很多。但是,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19世纪末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接近于英国。到20世纪初,就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德国是依靠什么赶超英法,实现工业化的呢?这当然有许多条件。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无疑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德国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的主要成功经验如下: 

  第一,国家把科学技术视为强国之本,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并直接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为国家服务。德国有良好的科研传统,这种传统的政策一直保持下来。德国统一后不久,国家就完全控制了科研的领导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国立科学院、科研所和国家扶持建立的科研体系;以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科研所和实验室;企业中的各种科研机构。不论是国立科学院、科研所,还是大学科研中心、企业科研机构都直属于国家,国家对科研实行领导和监督,下达各种科研任务,国家还规定一切科研人员都是国家人才,由国家发给薪俸。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国家十分重视科研动态,扶持创办了许多专门刊物,如《李比希年鉴》、《物理化学杂志》、《化学会刊》等。国家始终牢牢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跟随国家的指挥棒转,因此,大大地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通过创办技术院校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并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德国政府和企业家把科技看作是发财和竞争的手段,德国政府一方面大力创办各种中等技术院校和大学,一方面广泛搜罗人才。科技院校成为德国科学家的摇篮,许多企业家也到科技院校接受一般教育,科技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相当迅速。仅以科技大学人数为例,1891年,技术大学有学生4209人,综合大学有27398人,综合大学的学生是技术大学学生的65倍。1902年,技术大学学生剧增至13151人,10年期间翻3倍。1912年,技术大学的学生占大学生的15%以上。 

  科技院校及大学的专门人才一般都能学以致用。贝尔纳在研究了英法德的科研状况后指出,德国的科学家具有对政府驯服的特点,工作热情很高。他们的科研都得到国家和企业主的大力支持,待遇比英法科学家好。政府和企业家重视个人才干,论资排辈不像英法那样严重,因此,德国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比英法多。由于国家重视人才,给科研提供种种便利,德国到国外学习的科学家大都能返回祖国工作。最突出的事例是,统一前夕,已获得多种头衔和巨大荣誉的化学家霍夫曼,拒绝许多国外大学的邀请,动员在英国学习的一批德国科学家回国。同时德国还不惜重金聘请外国专家,例如,俄国著名工程师曾到德国指导架设第一条三相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德国的企业家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吸引着科学家。 

  第三,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以生产促进科研。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科学必须同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杠杆作用1873年德国的科研就开始与重工业挂钩。国内的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实验室非常重视技术的研究,例如,当煤焦油成为工业隐患时,德国在柏林大学成立了煤焦油研究中心,集中了德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研制。霍夫曼是研究中心的负责人。19世纪70年代是德国铁路建设的高潮,德国需要大量的钢铁,但是由于冶炼技术的落后,无法熔炼洛林的磷铁矿,德国企业家又集中科研力量去改造冶炼技术。 

  第四,抓住化工和电气部门的技术革新,带动其它部门的技术进步。德国为什么要紧紧抓住这两个部门呢?因为这两个部门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方面,产生的效益也最大,同时这两个部门也是对国民经济实行技术改造的关键性部门,是实行军事竞争最有力的部门,可以说,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的繁荣主要是靠这两个部门支撑的。据特里比尔科克的资料,德国仅慕尼黑一地的化学家就比英国全国的化学家还多。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人数编年曲线也证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德国杰出的科学家的比例最高,接近40%。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大都集中在化学和电气部门。这两个部门在90年代的扩军中得到蓬勃的发展,远远走在英法前面。电气和化工部门的勃兴,要求其它部门跟上,德国正是这两部门的技术革新带动了其它部门。 

  第五,引进、消化和革新技术快。相对英法来说,德国能比较好地抓好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和革新技术三个环节,效率也明显比英法快得多。德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快是与它所处的世界地位直接联系着,德国没有殖民地,资源也不很充足,只有到技术中去寻找国家兴盛的手段。19世纪70年代,国际竞争的加剧,更使德国依赖先进技术,德国的企业主把先进技术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十分注意科技情报,对新技术、新发明很敏感。一旦国外有了新的发明和创造,只要是德国需要的,德国企业主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派出工业间谍把情报弄到手,动作之快令人吃惊。例如,1856年柏琴偶然发现品红染料,当各国科学界还在惊愕疑惑之时,德意志新工业界大亨们就已经生产了。1879年,托马斯碱性衬里手炉发明后不久,这一技术就在德国各地推广,使得原来的冶炼工程师束手无策的洛林磷铁矿成为工业钢铁的主要来源,这一冶炼技术在德国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钢铁工业及重工业其它部门的发展。因此,威斯特伐利亚的钢铁企业主在采用新技术和新发明成果方面比任何外国竞争对手都快得多。正因为这样,科学技术推动近代化的力量在德国表现比英法要突出得多。 

  消化外国的技术与革新快,是因为德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国外引进的技术都能比较快地消化吸收。但是德国不满足于引进、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还在于创造。德国是后起国家,许多技术往往都是从引进开始,然后加以改造提高,这使得德国在各项引进技术水平上都超过了母国。例如,德国从英国、比利时引进的冶炼技术,到1900年,德国所生产的钢75%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直接法冶炼,而1909年德国82%的焦碳也是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回收炉熔炼,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开始采用电炉炼钢。苯胺染料的生产更加突出,霍夫曼等人从英国把生产技术带回德国,而到了90年代,德国的各项精良化工生产都走在英国前头,英国不得不派人到德国学习解决苯胺染料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不得不从德国进口化工产品。当然,德国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也不断发展自己原有的技术。 

  可见,德国在赶超英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德国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利用发达的科技,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使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得不进行适应性的变化调整,科学技术从而加速了德国近代化进程。 

  德国利用科学技术赶超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我国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来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所证实。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力地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变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邓小平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377—378)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现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的未来趋势都表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科技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关键。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的重点由政治、军事的竞争逐步转向经济与科技的角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在这场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主动权,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邓小平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P279)高科技革命的兴起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科技革命不断兴起的潮流中,只有善于把握和抓住机遇的民族,才有可能赶上时代的发展,后来居上,反弱为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