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梦想教育 2013-12-23

    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罗云、曾荣光、卢乃桂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机会均等、公平等问题一直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场影响深广的教育变革如果被发现仅仅是优势阶层维护自身特权与地位的利器时,教育社会学更需要重新深入地思考关于公平、正义的问题,而且不应仅仅停留在公平与否的追问上,更应具体到“对谁”的问题,即“谁的公平”、“谁的不公平”这样的实质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进入问题内部。
     当福柯将知识与权力放在一起讨论时,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也打开了教育中的“黑匣子”,在对教育过程中知识的探索中他们看到了知识与控制之间的关联。于是随后兴起的课程社会学,一改长期教育中“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提问,而是提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样一个富含权力意向的问题。此问题提出以后,赢得了批评者的热情。然而理论界仍然在讨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同时,一种新的现象逐渐凸现。在“教育准市场化”之下,教育中的知识、技术被商品化。商品化的知识变成了只具有外在价值、市场交换价值的工具性物品,而没有内在意义,完全异化了。在市场的逻辑下,知识商品化的后果,一是如伯恩斯坦所预言的———知识与其内在本质分离并完全去人文化,二是有直接工具实用价值的知识更容易进入教育内容。反应到教育领域,则意味着教育将很可能完全被实用工具性知识所占据。工具性知识固然有其价值,但当教育完全被实用工具性的知识或去人性化的知识充斥时,基于立场之上的社会知识与人文知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被驱除了,工具性知识实际上终结了“谁的知识”这一提问。因此,在经济、竞争、市场等词汇不断侵袭教育领域时,也许教育社会学研究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研究“谁的知识更有价值”这一提问,检讨市场取向下的课程与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