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死而生

 超越梦想之上 2013-12-24

向死而生

 

    漫步杭州路,在夕照暮霭中,总会忆起曾与友人同赏磁湖、共话人生的美景。无奈,又是一年春景,但斯人已去,空留余声,只叫人更添几分惆怅。或许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曾有的激情豪迈已被琐碎的时光磨去了奋发的麟角,对生活已无太多奢想,在平淡中,慢慢体会人生的常态。

    回忆真是件很有趣的事。曾经再完整的故事,被岁月过滤后,都变成一截一截的片段。它们出现的顺序可能会改变,甚至连其中涉及到的人也可能会记错,但其中一些貌似琐屑的小细节反而最是栩栩如生。大家记得的,多是些最无用的东西,一些颜色,形状,一种气味,一句话,一个表情。很多年在心底滋养的,就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那一种情绪,比如寂寞,爱恨,还有迷茫,共同串起各自的人生。

    人生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周而复始的轮回中,不断积累,不断再造,生活的亮点往往就在再造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直到抵达生命的终点。

    人活着应该有自己的亮点,只是,每个人在活着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终点究竟在何处。近来,坐在办公室常常会发呆,尤其是看到、听到一些意外事情,周围同事、朋友的突然离去时,常让自己感慨不已,忧伤之情久久不能释怀,很为他们的逝去深深惋惜。也许他们也不愿这样就离去,毕竟,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牵挂和被人牵挂的事情。

    活着,就应该珍重生命。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谁都明白——无论你多么伟大,有多大成就,死亡也是你注定的结局,纵使强如秦皇汉武,智慧如庄子,也是无能为力的。法国作家雨果称:“死亡为伟大的公平”。在这伟大的公平面前,看穿了人生的人,放白鹿与青崖,纵情享乐,潇洒之极,怎么活,不都是一天?何必每天给自己立个目标,天天给自己压力去奋斗,奋斗的最终目标还不是为了享受?是啊,在死亡注定了结局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在等待两种不同的人,弱者消极对待,无为一世;强者积极对待,奋争一生!有些事,是有些人永远也不明白的,有些人,是其他人永远都不能明白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西西弗因得罪了诸神,被惩罚做一项毫无结果的苦力劳动,必须每天不停地把一块大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而这个被诅咒过的石头快到山顶时就会滚到山脚,西西弗就这样年复一日地重复这样没有结果的工作。

    对此,法国作家加缪给予了褒奖,他认为西西弗接受了命运却又反抗命运,对于命运的安排,他接受,但没有屈服:搬就搬,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对这样的命运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去抗争,以个体的力量否定权威的无理,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闪耀出其人生价值的光芒,他要向对上帝说:这是我的命,但我不会消沉的。

    人对自己命运的把握经常如浮萍般漂浮。对于每个人来说,没人愿意像西西弗那样做毫无结果的事,要做一件事之前,大家首先都会问:“结果会怎么样”,有结果的事,才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努力了多次,也没有结果,便自然放弃;并抱怨命该如此,命不由己,习惯于妥协。

    电影导演李安曾说:“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有人说人定胜天,也有人说命中注定,两者我都有所感应,其实命定也没什么关系,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在我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当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都好似注定,可是若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了,那结果也似注定,所以目前的局面,可以说是命定,也可以说是人改造了它。”

    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不是长度,而是宽度与厚度。死亡即已存在,生命的跨度也是有限的,而在这有限的跨度中,每个人应该尽量珍惜它,完成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人就像一本书,有的人很厚却很乏味,有的人很薄却很精彩。西西弗用行为告诉我们:人可以认命,但不可以向命运低头。向死而生,唯有如此,在多年以后,重拾记忆时,才会不觉枉度此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