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欣赏 王献之(344-386),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王献之《余杭帖》,又称《触事帖》 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 王献之《思恋帖》 王献之书法欣赏 王献之的书法疏朗、俊逸,刚柔相反相济,点画之间若走飞天彩绫,又可见鼓弩为劲,极显张力之美。大令书笔势多变几乎无碍于约束,米元章极爱临摹,往往有一纸得意便混入内府冒充大令。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比较 有人问我:很多人言必二王,二人有何不同,孰高孰下? 这个问题,贯穿了整个书法史。我试着浅解几句,说得不对之处,请回复微信指点。 从书法特点上看,二人都取遒丽丰妍之美,笔法丰富多姿,代表了行书的最高水准。右军雄壮遒美,大令飘逸灵秀;右军笔行中路,多中正堂皇之容,大令疏朗俊逸,有跌宕奇崛之姿;(艺术上没有绝对,每个人的每幅作品的用笔、结体风格也会有差异,以上只是总体而论)。 魏晋人疏朗萧散,格调中求一逸字,所以南北朝时期,大令书名一度居于乃父之上。 大唐盛世巍峨气象,唐太宗喜见中正雄伟、堂皇风度,又不乏书法遒丽之美,王羲之兼而有之,故被尊为书圣。—— 这些变化都是有道理、有迹可寻的,看懂书法美的内涵,其实不难理解。 从二王留存的作品来看,右军整体上高于大令,但绝对地说谁高于谁,其实并不一定正确,有些方面大令就处理得比右军更巧妙。有些书家在风格上要寻求突破,学大令就好于右军。 简单比较孰高孰下意义不大。理清书法发展脉络、比较各自书法的优点的目的,在于更易于建立更系统的书法审美观,理解和吸收最美的一面。 以前我在发微博的时候,经常有人问,这人的书法好吗,你怎么发出来呢?这个思路往往基于与晋唐名家书法的简单比较。欣赏不同风格书法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好、多完美,不是要将它拿来作入门帖(入门多推荐欧虞颜柳),而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审美取向,可以丰富欣赏者的审美视野,对于书法家而言,可以为自己的突破寻找一丝契机,为自出面目提供一种别样的参考。 艺术审美观念在不断的嬗变中,有人爱旗袍,有人喜欢波西米亚,同样是裙子,美处各有不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这个话题推而广之,可以解决中国书法史上很多有争议的话题。 外一篇: 苏过书法欣赏 苏过,苏轼第三子。 苏轼父老泉、弟澈、长子迈、次子迨、三子过(四子遁早夭),一门三代文士,唐宋八大家占其三。同样的还有奸相蔡京(宰相)、弟蔡卞(王安石女婿),子蔡翛(尚书)、蔡攸(宰相)、蔡鞗(徽宗女婿),一门二相俱显赫,六儿五孙全学士。文征明与子彭、嘉,侄伯仁也都是大文士,文彭篆刻被誉一派开山祖师。 欣赏: 苏过书法,极近东坡。东坡生性豁达豪放,情感细腻,能唱大江东去,也吟共婵娟,反映在艺术上,诗文风格多变,气势恢宏又文辞瑰丽。 苏门父子诗词文章书法俱佳。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长子苏迈、三次苏过都学东坡书法,其中苏过最佳,而且行书、楷书都极为酷肖。 苏过大有乃父之风,书法丰润秀逸趣味横生,左顾右盼神采飞扬,满纸都是浓浓书卷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