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娥江上葛洲坝

 新虞舜客 2013-12-24

 

 
 

曹娥江上浦闸工程,之所以博得“葛洲坝”美誉的由来,对上虞及绍兴区域来讲,它起着与葛洲坝相似的作用,甚至还润泽着宁波的余姚、慈溪。

历史返回到上世纪的19779月,一个万物复苏的年份,曹娥江上浦闸动工兴建了。该工程总投资873.33万元,在当时每人每天工资0.30元的实际情况下,近880万元投资自然成为上虞的头号重点工程。

据记载,曹娥江没有上浦闸之前,上虞在每年干旱季节,两岸农田时常发生临曹娥江缺水的情景,大旱之年水贵如油。19676月至10月,上虞大旱,粮食大幅度减产。1971年秋天连续干旱74天,江河断流,河底见天,晚秋作物歉收,人民的生活用水也受到威胁。

为了尽早建好上浦闸,上虞采取人海战术,近10万劳动力在曹娥江肩挑手推围堰建坝,晚上就在上浦闸旁安营扎寨,场面更是壮观, 它是在江滩边上一字排开,约有二华里多长。先期工程是挖一条象河一样宽的坑基, 筑一条土石堆积的坝 ,工地上, 照例是每个公社, 每个大队, 都在所属地段插上红旗, 还有林立的电线杆, 装着电灯, 开夜工是灯火通明了,装着高音喇叭,震天价地响著, 革命歌曲, 样板戏,鼓舞着劳动热情, 劳动号子此起彼落, 装土的挥汗如雨, 经过近两年的日夜备战,一座曾经是上虞的水利地标建筑横卧在曹娥江上。

上浦闸工程的建成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79年建成运行以来,已向灌区供水22.2多亿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灌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为上虞及宁波地区抗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该工程由原来的引水灌溉进而拓展到为改善水环境和航运条件服务,特别是为杭州湾工业园区提供水体置换,充分发挥了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几天前,应邀去上浦闸,站在闸堤,从外表上看,上浦闸经过30多年的岁月浸蚀,有点苍老,枢纽工程、17孔的漫水闸雄姿仍不减当年,它的历史地位、作用至今无可替代……

 

创作于2009年 【己丑。牛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