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从街头延伸到巷尾
姑苏区三年实现全域旅游 评弹博物馆天天满座的评弹书场
本报记者 杭雷
今年以来,姑苏区以创建“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将旅游业作为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进步的一个重要引擎。姑苏区逐步改变传统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散点式开发的现状,将城市生长历史、城市街巷肌理、居民生活方式等要素与景区发展统筹考虑;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增加休闲体验游和城市文化深度游等要素。姑苏区计划通过三年时间,逐步将旅游区扩展到城区面积的90%以上,实现全域旅游,打造大旅游格局,真正实现“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 拓宽城旅产业链形成大旅游产业格局 姑苏区秉持“双轮驱动、统一协调、创新融合”的原则,在“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的产业融合路径基础上,提出“三大三全”战略,即“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全区域、全时段、全天候”,鼓励突破产业界限,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创新。 记者从姑苏区获悉,根据旅游产业与城市各行业的关联度及姑苏区行业特征和产业优势,姑苏区因地制宜地设置17个城市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示范点,加速优势旅游资源向城市旅游产业转化的进程,重点形成城市旅游融合“3+7”产业带动格局,即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手工艺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三大行业的融合作为重点推进产业,加快发展文博旅游、修学旅游、影视旅游、创意旅游、工艺旅游、会奖旅游、旅游出版与旅游演艺等; 将旅游业与建筑业、医疗康体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七大行业融合作为培育发展产业,推动街巷发现旅游、建筑园林旅游、特色交通旅游、美食休闲旅游、特色住宿旅游、智慧旅游、旅游地产等。 姑苏区通过积极创新旅游产品形式和旅游新业态的培育,逐步形成了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创新的大旅游产业格局。目前,姑苏区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围绕文博旅游、文创旅游、工艺旅游、会奖旅游和街巷发现旅游等方面进行旅游产品形式创新和旅游新业态的培育。 “一园一品”破解文创旅游融合难题 城市的退二进三是基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需求。但是退二进三后,大量被遗留在老城区的工业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就成为重点和难点。全国有很多对于老厂房遗址改造的案例,但大部分都是对其进行商业开发,将其包装成写字楼和产业园,但如何将这些由老厂房遗址改造而成的写字楼和产业园与旅游相结合,产生新的生命和发展可能,是姑苏区城市旅游融合创新的重要命题。 记者从姑苏区文商旅局了解到,姑苏区立足城市旅游发展,以文创园区为载体,推进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践产业功能、城市功能与旅游功能跨界融合。通过制定“一园一品·城市文创园区旅游融合发展引导计划”,引导文创园区根据各自特点,开发特色化、针对性旅游产品; 同时引导文创园区借助城市旅游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旅游消费需求的集聚增加,推进园区发展和提高旅游收益。以“容·创意产业园”为例,通过举办“文化创意周活动”,开展创意设计大赛、创意产品预展、文化艺术演出、社会公益宣讲等系列活动,丰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积极推进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让旅游从街头延伸到巷尾 为发扬民俗文化传统,做强传统旅游节事,将街巷肌理与区内文化相结合,将城市风貌的参观升华为城市文化的探寻; 在对特色街巷进行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群众日常生活的原真性,保证街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古建遗产分享计划”,鼓励古建历史遗迹对旅游者开放,打造“无边界旅游街区”;推动“古城文化基因保护计划”,与文化教育组织合作,先期开展姑苏文化讲堂、非遗文化修习夏令营等活动。 据姑苏区历史街区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姑苏区通过编制《城市街巷文化旅游开发专项方案》,推进“古建遗产分享计划”和“古城文化基因保护计划”,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放共享;同时以古城内部分重点街巷的人文典故和传说等为线索,打造姑苏水巷、书香街巷等特色主题街巷,丰富街巷产品内容,引发“由街头到巷尾”的介入式探索体验旅游热潮,打造城市文化深度体验游产品。姑苏区还推出“社区导游服务计划”,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鼓励居民参与旅游讲解、日常巡查、资料收集等服务活动;开发社区旅游,将社区服务与旅游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平台,使游客零距离体验苏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