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紫檀银掐丝砚盒 可谓绝品
大漆砚盒 大漆砚盒 原藏李根源 西汉文字瓦当最具时代特色,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丰富,词藻极为华丽,内容有吉祥颂祷之辞,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长生未央”“富昌未央”“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与华无极”等,也有宫苑、陵墓、仓庾、私宅等,如“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冢上”等等。文字瓦当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 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以未央宫为典型)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
李根源(1879-1965) 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腾冲)。近代名士、国民元老。南京国民党"总统府"三字为李根源所书.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
![]() 清代 端砚 大西洞 张坑 原配紫檀盒22.3~14.8cm 不规则的白色游丝状纹线,谓之冰纹,亦叫冰线,有痕无迹,乃老坑大西洞的标志
![]()
![]() 同上背面
张之洞 (1837-1909)清同治进士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 于光绪15年(1889)开采大西洞 其砚石质优且大 所以谓之“张坑”
清代 原配红木盒清代 老坑大西洞端砚 21.5~14cm原配紫檀盒 ![]()
g==/322570323310812139.jpg" target=_blank>
![]()
![]() 色呈天青 砚堂有五彩斑钉(五彩斑钉为老坑独有石品) 鲜明灿烂 后配红木盒
据有关平板砚资料称,有眼的平板砚极罕见,宋代以来及至元明清未有发现真正的平板砚(没有任何雕琢)有眼。此为绝无仅有者。
![]()
![]() 清代 老坑平板端砚 14.4~9.7cm 色青紫变化微妙,青花火捺蕉叶纹, 石坚而柔,滑如孩儿肌肤的质感,以此为最。
![]()
清代 老坑大西洞端砚17.9*11.6*2.2cm 石色紫鲜润 如意形砚池 砚额浅雕蝙蝠纹云纹 砚堂近尾部有一朱砂斑极明润 池砚侧铭文:端州玉铨斋制
![]()
![]()
![]()
![]()
![]()
明代 桃形汉白玉砚 28*22.2*3.2cm 纯白色的大理石称汉白玉,有花纹者称大理石。 砚体雕刻精美,线条流畅,桃体双线纹起阳线,桃把则单炫纹,简洁而生动有致。
![]()
![]()
![]()
![]()
![]()
![]() 清代 淌池白端砚 研朱砚 14~10cm 原配红木盒 白色的端石。广东省高要县七星岩产 明 屠隆 《砚笺·研》:“有无眼而佳者,第白端、緑端,非眼不易辨也。” 白端石纹理细润,晶莹温润如玉不透明,与大理石汉白玉质地不同,大理石质有明显闪闪发亮的透明结晶体。白端质量最好的是玉屏岩上的端石。玉屏岩因其状如屏风,岩中的岩石如白玉,故名为玉屏岩。
尼山砚,中国名砚之一,因其石料取材于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乾隆时县志中,就有生产尼山砚的记载。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制作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古朴大方
端砚名坑之一。北宋时开采。色泽青绿,微带黄色。石质幼嫩,润滑。上等的绿端砚石,色泽、石质纯净,一片青绿,晶莹无瑕,别具一格,在端砚中是较名贵而难得的一种砚石 雍正皇帝曾经为绿端石砚题铭:“绿端溪砚,品物呈瑞,可润可方,传经说圣,在水一傍,与我怀人,子孙收藏。”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全称洮河绿石砚。
端砚名坑之一,长点青花为麻子坑所独有特征。
祁阳石,产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温润细腻,多呈紫红色,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色佳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象,尤以紫花者稍胜,大者制屏亦雅。祁阳石质地细滑而沉,可用于琢制砚台
![]()
![]() 清代 老坑端砚(虫蛀沙漏纹。补眼) 23.5~14.6cm 老坑
![]()
![]()
纯白色的大理石叫作汉白玉。
![]()
![]()
![]()
![]() ![]()
![]()
![]()
![]() 明代 月池纹子石砚 19*17*2.5cm
![]()
![]() 端砚的珍罕石品几乎全部集中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上。
明代 鹭鸶纹雘村石砚 17.5*11.2*2.2cm
![]() ![]() 黑端”,清代陈龄的《端石拟》:“黑端间青花,水坑中洞下岩之石,质极软嫩,细润如玉,其色青黑而带灰苍,湿则微紫,谓之黑端。古时的端砚称冠的下岩砚石曾以黑色为主调,称为“黑端”。
宋末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总结指出:“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初未尝有紫,无它,未曾观古砚矣。”并特辟一条目详述;“端溪下岩旧坑卵石黑如漆,细润如玉……又一种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细如玉……此品南唐已难得,庆历间坑竭……别无新坑。”赵希鹄是以古砚研究为立论基础的,明清的端砚学者多沿袭此说。于此至少可以相信,开采于唐代的下岩,在北宋中期之前,曾出产过可称之为黑端的端砚石。 因黑端之稀缺而显其珍贵,也出现了冒充黑端的赝品。越希鹄在同一著作中述:“一种辰沈州黑石,色深黑质精燥,或微有小眼暗然不分明,今人不知往往称为黑瑞溪,相去天渊矣。” 黑端仅一度出现于唐宋下岩,后来再不曾出现。但类似黑端的砚石亦有。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宋时水岩未开,皆于七星岩北将军岭之定名为将军坑者取石,其石色黑,无眼,质变粗。”该坑石表面还有银星点,向光斜似一片银沙闪烁,与下岩黑端不难区别。又如开坑于明代宣德,绝产于清代乾隆的宣德岩坑石,其石色也近似黑端“深紫近黑”。在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端砚精品展中也有宣德岩端砚。清宫藏有两方黑端,天青密布,鱼脑冻隐现,为端中极品。下岩黑端实物砚台,于广东博物馆的馆藏端砚精品展中曾展出。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邓石如(1743~1805),少时也得一砚,被其视为至宝,色黝黑,其石纹形成自然山河风景,“浮云现、大河奔、山巍峻”,江宁大收藏家梅镠也赞“池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河南省方城县,有葛仙公岩,产石制砚,曾偶现黑石,色黝黑,米芾曾见过其砚,风评甚佳。但深藏地下,难觅。以上资料可供大家参考比较。依本人拙见:鉴石应一看石色,是否黝黑,端石湿水色微变,现微紫发苍。二看纹理,是否符合端石特征,有无天青、火捺、冻或荡、金银线、石眼等,最好湿水观之老坑黑端应满布青花,鱼脑冻,有眼更佳。三听声,黑端声应为无声(木声),金声稍次。
![]()
![]()
![]()
![]()
![]() 余藏砚二十余年,置砚一百余方,在此请教各位方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