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东邻修文县,以六广河为界;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以鸭池河为界;西邻大方县,以支嘎阿鲁湖和西溪河为界;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县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贵阳117公里,距毕节市政府所在地七星关区115公里。县域面积2389.5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辖362个村(居)民委员会,2012年末总人口91万人,有汉、彝、苗、仡佬、布依、白、满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5%。 黔西县历史悠久。据境内“黔西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赞誉。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蜀国和鳖国地。秦嬴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纳入全国版图属夜郎县。经汉、唐、宋、元演变,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筑水西城(今县城),崇祯三年(1630年)以安氏之水西地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五年(1666年)以水西城置黔西府,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降为黔西州。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称黔西县。 黔西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贵阳1小时经济圈的13个县市之一,是贵州省确定的全省实施中大型城市发展带动战略的重点县城和省会贵阳城市带卫星城,是黔中经济圈中的“一主(贵阳市区)”、“一副(安顺市)”、“四组团”(黔西、织金、开阳-息烽、贵定)中一组团。黔西是贵阳城市经济圈向黔西北经济带辐射的第一关口,是毕节市的东大门,是黔中经济圈旅游、物流、商贸经济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贵毕路贯通全境,黔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大高速、贵黔高速开工建设,成贵铁路,昭黔铁路,黔西至息烽、黔西至金沙白腊坎、黔西至普底杭瑞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黔西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是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是贵州省“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煤炭储量达70多亿吨,水能资源径流年总量达77亿立方米,已建成东风、洪家渡、索风营三座水电站和黔西火电厂,以及青龙、桂箐等一批大中型骨干煤矿,电力总装机310万千瓦。 近年来,黔西县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快、提速赶超”的总基调、总目标,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民生事业日益改善,全县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黔西入选2012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全县生产总值103.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6.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176.55亿元。财政总收入22.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293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