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无图书“穷半截”】过去有句老话:“脚上无鞋穷半截。”就是说看一个人的家道是否殷实,只要看脚上穿什么鞋就行了。老北京讲究的自然是“内联升”。文革期间一看小青年穿了双“三接头”的皮鞋,不用说准是个军队干部子弟。现在时过境迁,国民普遍解决了温饱迈进了小康,相当一部分家庭跨进了中产阶层的行列,国民受教育程度得到大幅度地提高,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更是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上网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必备功课,社会上也兴起了全民的收藏热,等等,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图书的价格也翻着跟头往上涨,物美价廉的电子书兴起,使图书市场很难再火爆起来。故“家无图书穷半截”也就成为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图书是一种文化商品的载体,而这种商品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与教材打过交道,教材也是书,而且还有大量的课外读物,阅读兴趣也可无限链接等;再者图书随处可见,更是看得见的精神食粮,生活中离不开图书也是事实。另外,图书也会下架打折处理,价格也是多数人能接受的,家有图书还不属于奢侈品。 其次,图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种特有的墨香、装潢等,给人一种美感和亲切感,即便是有些发黄甚至发霉的艳色和味道,都能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这些都是电子图书无法比拟的。电子书不能完全代替纸质图书也是不争的事实。 再次,图书具有文物和收藏价值,总体上还是便于保存的,只要做好防火防水等,可以千年不坏,并具有升值潜力。特别是图书市场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日趋势微,虽说图书决不会消失,但也不会再有往日的辉煌,而且图书是越印越精美,足以钩掉图书爱好者的魂。图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大众收藏品,“小人书”不过百年历史,现已形成大众收藏的一个热门品种,是否也可算一种提示? “家无图书穷半截”也就是说,与其留给了子孙后代的一笔财钱,不如留子孙一批图书,掌握了知识,才有立身之本,这才是最经济实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