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猴头菇
2013-12-25 | 阅:  转:  |  分享 
  
猴头菇

编辑词条

已关注



编辑摘要

猴头菇(学名:Hericiumerinaceus),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又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称。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猴头菇





真菌界





伞菌纲





猴头菇科



别称

猴头菌、猴头蘑、刺猬菌、猬菌



命名者

(Bull.:Fr.)Pers.



拉丁学名

Hericiumerinaceus





担子菌门





红菇目





猴头菇属



亚门

伞菌亚门



基本简介形态特征

猴头菇猴头菇(学名:Hericiumerinaceus),外形似猴子的头,因而得名。孢子透明无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约6.5-7.5µ;m×5×5.5µ;m。菌丝细胞壁薄,具横隔,有锁状联合。菌丝直径为10-20µ;m。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

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褐色或淡棕色。子实体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盖整个子实体,肉刺圆筒形,刺长1-5cm,粗1-2mm,每一根细刺的表面都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上密集生长着担子及囊状体,但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并且野生的猴头菇一般成对生长。

地理分布

猴头菇是食用蘑菇中名贵的品种。野生猴头蘑多生长在柞树等树干的枯死部位,喜欢低湿。东北各省和河南、河北、西藏、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四川、湖北、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都有出产。其中以东北大兴安岭,西北天山和阿尔泰山,西南横断山脉,西藏喜马拉雅山等林区尤多。[1]

相关知识

在过去猴头菇一直都是野生的,多产于大山林中的荫蔽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到深山密林里采集野生猴头菇作为食品和药物的习惯。据说,至今在河南伏牛山一带的群众中还流传着唐代士卒在山林中采食猴头菇的故事。

选购猴头菇:新鲜时呈白色;干制后呈褐色或淡棕色。一些人工栽培的猴头菇,以形体完整、茸毛齐全、体大、色泽金黄色者为主要标志。

美发功效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疲劳,抗氧化,抗突变,降血脂,抗衰老,补益脾胃,充养气血.

猴头菇临床试验表明

猴头菌用于治胃溃疡、,病人服用猴头菌后,自觉症状改善,食欲增添,疼痛缓解;对部分肿瘤患者,还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缩小肿块,延长生存期的良好效果。可以帮助以下人群:

①防治胃溃疡和慢性胃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食少体倦,腹胀,腹痛等症,尤其适用于防止胃病复发,缓解因胃炎引起的腹部疼痛;

②胃肠炎疾病及肝炎患者有辅助治疗,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大有裨益;

③适合食欲不佳,胃肠功能紊乱以及经常不能按时进餐,常吃快餐的职业人群。

适合人群

老少皆宜。有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患有咳喘的人均可食用。适用量:每次5-10克。

历史

猴头菇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由来已久,《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民间谚语:“多食猴菇,返老还童。”

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食用。但是由于猴头菇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只有宫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头菇是珍贵食品,对它的有关特性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清楚。有关猴头菇的记载,较早见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书中仅仅列有“猴头”的名称而已。《御香飘缈录》载有清官的猴头菜肴,并盛赞其味鲜美。该书还具体介绍了烹制猴头菇佳肴的炖、炒二法。

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日记》曾提到,鲁迅本人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推广人工栽培,市上供应的猴头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

猴头菇【中医治疗研究】:

中医认为,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菌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表明,猴头菇可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等疾病。但如果是轻度神经衰弱患者,食用猴头菇不失为较好的辅助治疗。在临床应用上面,采用猴头菇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神经衰弱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理想的疗效。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

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猴头菇是一种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长在麻栎、山毛栎、栓皮栎、青刚栎、蒙古栎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树虫孔中,悬挂于枯干或活树的枯死部分。野生菌大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很少见到。

营养功效猴头菇在菌类蔬菜里面,是比较少见的一种,也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被列入八大山珍之一。猴头菇具有很好的使用功效,具有营养与药用的结合。

古有“山中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与鱼翅、熊掌、燕窝并誉为四大名菜。猴头是深山老林中的一种大型肉质菌,喜欢生长在阔叶树干断面或树洞中。幼小时呈白色,成熟后则变成毛茸茸的黄棕色,从形色上看很像毛猴的脑袋,故而得名。猴头菇为齿菌科植物猴头的子实体。我国华北、东北、中南和四川、云南、甘肃、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夏秋季采收。人工培育的子实体待菌龄到3个月以上,子实体长成时取下,晒干或鲜用。性味:味甘,性平。功能:补脾益气,助消化。[2]

营养与药用猴头菌的营养成分很高,每百克含蛋白质26.3克,是香菇的二倍。它含有氨基酸多大17种,其中人体所需的占8种。每百克猴头含脂肪4.2克,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另外还富含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猴头菇有增进食欲,增强胃粘膜屏障机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升白细胞等作用。故可以使人体提高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猴头还是良好的滋补食品,对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有良好疗效。在抗癌药物筛选中,发现其对皮肤、肌肉癌肿有明显抗癌功效。所以常吃猴头菇,无病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有病可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3]

营养元素 含量(每100克) 营养元素 含量(每100克) 热量 13大卡 钠 2毫克 磷 37毫克 钙 19毫克 钾 8毫克 镁 5毫克 碳水化合物 9克 纤维素 2克 维生素C 4毫克 铁 8毫克 蛋白质 2克 硒 28微克 维生素E 46毫克 锌 4毫克 烟酸 2毫克 脂肪 2克 铜 06毫克 核黄素 04毫克 锰 03毫克 硫胺素 01毫克 培殖技术栽培条件

猴头菇的生活史从担孢子萌发开始,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体,但不能形成子实体。只有两种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通过异宗结合后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双核菌丝。此时菌丝组织化,最后形成子实体。

生长发育条件:野生猴头菇多发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气较流通,湿度较高及20℃左右的环境条件。

猴头菇1.营养

猴头菇属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人工栽培时,适宜树种的木屑是最经济而优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壳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还有尿素、蛋白胨、铵盐、硝酸盐等。

生长发育过程还要适宜的C/N比,菌丝生长阶段以25:1为宜;子实体生育阶段以35-45:1最适宜。此外,猴头菌在生长中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钾、镁及钙等矿质离子。

2.温度

猴头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6℃,菌丝代谢作用停止;高于30℃时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35℃时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24℃,以18-20℃最适宜。当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温度低于10℃时,子实体开始发红,随着温度的下降,色泽加深,无食用价值。

3.水分和湿度

培养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头菇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子实体晚熟,产量降低。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菌丝培养发育阶段以70%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则需要达到85-90%,此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而洁白。若低于70%,则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菇体干缩,变黄色,菌刺短,伸长不开,导致减产;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则菌刺长而粗,菇体球心小,分枝状,形成“花菇”。一个直径5-10cm的猴头子实体,每日水分蒸发量达2-6g。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CO2浓度反应非常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时,就会刺激菌柄的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重要。

5.光照

猴头菇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强度在200-400lx时,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但光强高于1000lx时,菇体发红,质量差,产量下降。

猴头菇子实体的菌刺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过多地改变容器的摆设方向,否则会形成菌刺卷曲的畸形菇。

6.酸碱度

猴头菇属喜酸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在pH2.4-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以pH4最适宜。当pH在7以上时,菌丝生长不良,菌落呈不规划状。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4-5最适宜。

栽培方法

(以袋栽培为例)

猴头菇1.品种选择

栽培的主要品种有C9、H11、H5.28、H401、H801、Hsm。出菇快,产量较高的优良菌株主要有C9、H5.28。

2.栽培季节

猴头菇的栽培季节,应根据其子实体生长温度以16-20℃为最适宜的特点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春秋两季均可栽培,华南地区春季在2-3月开始接种,秋季以9-10月接种栽培为佳。

3.培养料的配制及装袋

培养料的配制:

1.培养料的配方:

①棉籽壳50%,木屑30%,麦皮16%,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

②草粉50%,木屑26%,麦皮20%,石膏或碳酸钙2%,糖1%,过磷酸钙1%。

③木屑69.5%,麦皮25%,黄豆粉2%,石膏或碳酸钙2%,糖1%,尿素0.5%。

配制时,先将主料拌和均匀,再将其它辅助料如石膏粉、过磷酸钙或糖等溶解于水后,缓慢喷洒入培养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拌料后,将料堆成堆稍闷半小时,使料充分湿润,而且吸水均匀,防止干湿不匀现象。因为猴头菇喜欢酸性,培养料中不宜加石灰,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间。

2.装袋:前装培养料的塑料袋规格不一,但以15×55cm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常用,每袋可装干料0.2-0.25kg。装料前先将袋口一头用线绳扎好,装料时将料压实,上下松紧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干净,以避免杂菌从袋口侵入。装满料后,从中央打上通气接种孔,再用线绳将另一口扎紧。

4.培养料的消毒:

采用高压消毒灭菌,也可采用常压灭菌,当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4h以上,停火后再密闭4-6h。

5.播种发菌

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每袋接5个穴,接种后,将菌筒搬入培养室,按“井”字形堆叠发菌,培养室内温度维持20~25℃,空气湿度65%左右,遮光培养。于菌丝生长旺盛期(接种后15天左右),温度降低至20℃左右。经20-28天培养,菌筒的菌丝基本长满,应及时将菌筒搬入菇棚进行催蕾出菇。[4]

管理方法

6.出菇期管理:

丝长满后,应进行条件改变处理,加大温差,给予散射光,并进行立架出菇。

1.调节温度:实体形成后,温度应调节在14-20℃之间,以利其迅速生长,温度过高时,应早、晚开窗及时通风降温,以防子实体生长缓慢,应适当增加温度,促进其生长。

猴头菇2.保持湿度:水应掌握“勤喷、少喷”的原则。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左右。湿度过大,会引起子实体早熟,质量差;湿度过低,生长缓慢,易变黄干缩。

3.加强通风换气:持空气新鲜是促进子实体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如果通气不良,CO2过多,易出现珊瑚状畸形菇。

4.掌握适宜光线:头菌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若光线不足,子实体原基不易形成,对已形成的子实体,甚至造成畸形菇。但要防止阳光直晒。

7.采收:

一般猴头生长7-10天,当猴头菌刺约0.5cm时,即将产生孢子前及时采收。猴头采收后,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扎紧袋口,继续培养10天左右即或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采收3-4批菇,生物转化率达90-115%左右。

8、关键技术

(1)装料、接种、培养猴头菇的人工栽培主要是用瓶栽和塑料袋栽培。瓶栽即用750毫升的菌种瓶和水果罐头瓶装料,每瓶装料0.15~0.2干克(折干料重),边装料边将瓶子在地上轻轻叩动,使瓶内培养料上下松紧一致。料要装至瓶日,不要装得太浅,否则会形成辆长头小的子实体。瓶口不要塞棉塞,棉塞一方面易感染杂菌;另一方面,棉塞易与子实体原基相连,拔棉塞时会伤害子实体,改用一层中间打孔的塑料膜和三层报纸封口。

塑料袋栽培有小袋式和长袋式两种方法。小袋式是用12厘米X27厘米塑料袋装料,每袋装料0.2千克(折干料重),袋口套颈圈。长袋或用12厘米X50厘米的塑料简装料,每袋装料0.4千克(折干料重),两头套颈圈。袋口的封扎方法同瓶栽法。

料装好后,菌种瓶放在1.47X105帕压力下灭菌1.5小时;菌种装置于9.8/104帕压力下灭菌3~3.5小时,或采用常压灭菌6~8小时。灭菌后待瓶、袋冷却,即可进行接种。

接种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进行,批取蚕豆大的菌种块从瓶、袋口接入,长袋式栽培的两头都要接种。接种完毕,移到保温性好的培养室培养发菌.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2一24℃,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一般30天左右长满瓶、袋,待菌丝长满或已有部分原基出现时,移入栽培室。

(2)出菇管理瓶栽和袋栽的均垒成墙式出菇,底部垫一层砖,将菌种瓶、袋横放在砖上,码4一6层为宜,为防止子实体长出瓶、袋口后相互之间连生在一起、上层与下层的瓶、袋口应反方向放置,去除瓶、袋口包扎物,袋栽的去除颈圈,袋口自然收拢不撑开。出菇阶段温度应控制在15~20℃范围以内,最高不能超过22℃。温度高,子实体生长快,但球小、色黄,而目易腐烂。温度低于14℃或高于25℃,子实体均很难形成。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之间,湿度高于95%,袋口容易染菌.子实体也易霉烂;低于70%,子实体干缩变黄。室内要注意通风,早晚计窗换气。出菇期间,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子实体长出后一般经7一10天即可采收,采收后7~10无菌丝恢复生机,又可长出子实体。一般每瓶、袋可采收2~3次,但产量主要还是取决于第一潮。整个生长周期为50一60天。

(3)采收子实体充分长大,菌利长度在0.5厘米以内,孢子大量弹射前进行采收。此时菇体鲜重最高,子实体洁白,风味佳,没有苦味或仅有轻微苦味。如茵刺伸长到1厘米以上,则味苦,风味差。

采收时用小刀自袋口将子实体取下,柄留1一2厘米以利下一次采收;也可直接将菇体带柄拧下。

采收的鲜菇放在垫有纱布的筐内,随即销售或烘干、晒干。

食疗价值药性性平、味甘。利五脏,助消化;具有健胃,补虚,抗癌,益肾精之功效;

猴头菇成分含挥发油、蛋白质、多糖类、氨基酸等成分。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其脱氧核酸的合成,阻止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和尿嘧啶核苷酸的掺入,其作用强度与其浓度有关。

附方

①猴头汤:猴头菇60g,以温水浸软后,切成薄片,加水煎汤,稍加黄酒服。

猴头菇的图片(20张)

本方取猴头菇补脾胃、助消化。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②猴头鸡汁汤:鸡1只,500克左右,切块,煮汤取汁,将猴头菇150g切片,放入汤中煮熟食。亦可将猴头菇、鸡肉共煮食。

猴头菇与鸡肉共煮食能养血益气。可用于神经衰弱,头昏心悸,失眠,体倦乏力,有气血虚弱表现者。

③猴头白花蛇舌草汤:猴头菇、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各60g。加水煎汤服。

本方三物均对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都常用于消化道肿瘤(以猴头菌丝体制成的猴头片,单用亦有疗效,可改善症状,或提高免疫力,缩小肿块),故配伍应用以增强疗效。用于胃癌、食管癌、贲门癌和肝癌等症。

适宜人群低免疫力人群,高脑力人群;对菌物食品过敏者慎用。婴儿和老人均可食用。

有心血管疾病、有胃肠病的患者更应食用猴头菇。

烹饪指导猴头菇由于猴头的来源比较充足和烹饪事业的发达,不少菜系的猴头菇菜谱名目增加,不但有传统菜,还有创新菜。例如辽宁菜的猴头扒熊掌、猴头炖飞龙;吉林菜的珍珠猴头;黑龙江菜的鸭腿猴头蘑;北京菜的松树猴头;河南菜的戴帽猴头蘑;以及其他菜系的猴头扒菜心、白扒猴头、红烧猴头、香卤猴头、清汤紫菜烩猴头、猴头蘑炖鸽子、猴头炖鹌鹑、山鸡猴头砂锅、滑炒鸡丝猴头、猴菇鸡片、猴头酿鸡、芙蓉猴头、云片猴头、御扇猴头、清烩鹿尾猴头等等。

诸多猴头佳肴各有地方风味。像辽宁菜的传统名食猴头扒熊掌,造型美观,汁浓味香。这道佳肴的制法是,把猴头、熊掌分别泡发后,再分别加鸡汤、酱油、葱、姜、糖、料酒、味精等辅料蒸熟。把熊掌放置盘中,周围摆放切成片状的猴头。把这样的猴头、熊掌原状置入勺内,勺内预先倒进蒸制猴头、熊掌的原有汤液,慢火煨透,勾芡,淋油,装盘即成。

食用量干猴头菇每次约20克

选购猴头菇以个头均匀,色泽艳黄,质嫩肉厚,须刺完整,干燥无虫蛀,无杂质的为质量好。在外观上,猴头菇菌丝成白色、稍发暗,培养基不丰富时呈节状生长,气生菌丝少,爬壁力弱。

作用猴头菇性平、味甘。利五脏,助消化;具有健胃,补虚,抗癌,益肾精之功效;主治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神经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晕、阳痿等病症。并对治疗肠癌有辅助作用。年老体弱者食用猴头菇,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1、猴头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一种优良食品;

2、猴头菇具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缓衰老。

3、猴头菇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血脂,利于血液循环,是心血管患者的理想食品;

4、猴头菇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多糖体,能助消化,对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疗效令人瞩目;

5、猴头菇含有的多糖体、多肽类及脂肪物质,能抑制癌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

食用方法

食用猴头菇要经过洗涤、涨发、漂洗和烹制4个阶段,直至软烂如豆腐时营养成分才完全析出。另外霉烂变质的猴头菇不可食用,以防中毒。

干猴头菇适宜用水泡发而不宜用醋泡发,泡发时先将猴头菇洗净,然后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再加沸水入笼蒸制或入锅焖煮,或放在热水中浸泡3个小时以上〔泡发至没有白色硬芯即可,如果泡发不充分,烹调的时候由于蛋白质变性很难将猴头菇煮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将猴头菇泡发好了,在烹制前也要先放在容器内,加入姜、葱、料酒、高汤等上笼蒸或煮制,这样做可以中和一部分猴头菇本身带有的苦味,然后再进行烹制。

中药用材采集该品为齿菌科真菌猴头菌的干燥子实体。采收后,洗净,晒干。

猴头菇性状该品形似猴头,呈不规则块状,直径3.5~10cm,基部狭窄。表面浅黄色至浅褐色。子实体着生于菌剌上,菌刺长圆筒形,下端尖锐,长1~3cm,直径1~2mm,体轻,质软,易纵向撕开,断面浅黄至浅褐色,疏松。气香,味甘。

鉴别①该品粉末浅黄至浅褐色。孢子近球形至球形,透明五色,直径5.7~7.6um,表面平滑。担子众多,呈弯曲丝状。

②取该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猴头菇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8u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3.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ⅨK)。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ⅩA)测定,不得少于40.0%。

炮制除去杂质,纵切成片。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胃、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安神益智。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失眠多梦。

用法与用量25~50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用价值猴头菇又叫猴头菌、猴头、猴头蘑、刺猬菌、花菜菌、山伏菌、猬菌。有健胃、补虚、抗癌、益肾精之功效;主治食少便溏、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神经衰弱、食道癌、胃癌、眩晕、阳痿等病症。

猴头菇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猴头菌性平,味甘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中国国内已广泛应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古时候就被作为难得的健身补品,年老体弱者食用猴头菌,有滋补强身的作用。据记载,猴头菌性平味甘,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猴头菌中含有的多肽、多糖和脂肪族的酞胺物质,有治疗癌症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功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试验反复证明,猴头菇药用价值不断地在挖掘出新的内涵,猴头菇的药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猴头菇有保肝护肝作用。

2、猴头菇有抗肿瘤作用。

3、猴头菇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4、猴头菇有抗衰老作用。

5、猴头菇有抗溃疡和抗炎作用。

6、猴头菇有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脏血液输出量,加速机体血液循环。

相关饮品

猴头菇琼浆是一种高功能的菌物性饮品。采用的独特的细胞破壁和溶壁技术,将猴头菇细胞所含的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菌物多糖、矿物质营养元素释放出来,使人体细胞最大程度的直接吸收这些营养,达到了细胞营养品的标准。与国际市场上流行的猴头菇颗粒剂、片剂和胶囊产品等相比,猴头菇琼浆采用的浆剂形式,保留了鲜猴头菇的高生物活性,使其药理的疗效更为突出。

特点:

猴头菇琼浆【选料珍稀】:猴头菇是珍稀大型食药兼用真菌,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室贡品,该品精选新鲜猴头菇子实体为原材料,经玛西蒙专利技术精制而成。

【养护肠胃】:具独特的消化道系统保护、调理和修复功能:可助消化、益肝脾,解饥解渴、消除宿毒等多重功效。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者,饮用该品后能迅速止呕,食欲可得到明显改善。

【增免疫力】:猴头菇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尤为突出,长期饮用该品,可提高人体对SARS,禽流感,流感等疾患的抵抗力,是预防上述疾病的理想新武器。猴头菇抗肿瘤,特别是胃癌,医学界已有定论。对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在术前一周开始食用该品,可起到显著的术前保护和术后哦康复作用:对方、化疗过敏或体弱患者其效果尤为明显。

【益寿抗衰】:猴头菇对神经衰弱、失眠有特效。日本学者提出,猴头菇所含“ß;-D-葡聚糖”和神经细胞促生因子(NGF)。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长和再生,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有良好效果。所以,该品亦是益寿抗衰的新型营养健脑食品。

猴头菇是药食两用的真菌,因外形像猴子头而得名。它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

长期以来,人们把它与燕窝相提并论。猴头菇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能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民间有“多食猴头,返老还童”之说。

野生猴头菇多生长于森林不太茂密、湿度较高、温度在20℃左右的环境中。猴头菇属木材腐生菌,能够分解木材,并吸收其中的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

成对出现有典故

采集野生猴头菇的人发现它有个非常奇特的生长规律:远程成对而生。也就是说,你看到一棵树上有只猴头菇,看清楚它的朝向,往相对的方向仔细看,在不远处的树上必定还能找到另一只猴头菇,这个方法屡试不爽。

据说,当年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花果山上有一对年轻的猴子彼此安慰和照顾,产生了爱情。一只失恋的狐狸被嫉妒冲昏头脑,投诉了他们,于是他们被流放到边塞宁古塔(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由于不适应那里的寒冷,他们双双被冻死。临死前,他们选择了两棵相距不远,能够彼此相望的柞树作为最后的归宿。他们死后化作猴头菇,在兴安岭的大森林里,依然相依相伴、成对出现。

相关食谱

猴头菇1、肚片炒猴头菇

【原料】:干猴头菇30克,熟猪肚260克,韭菜80克,植物油、香油、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各适量。

【制法】:将干猴头菇用温水泡发,洗净,顺刺切片,人沸水锅氽去苦味,捞出控干水;熟猪肚切成片。炒锅上旺火加植物油烧热,下熟猪肚片、猴头菇片煸炒,加料酒、精盐、白糖、味精、韭菜,淋上香油,炒匀后装盘,撒上胡椒粉即可。

【功效】:助消化,补虚损,健脾胃。

2、菜心炒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800克,火腿片20克,青菜心120克,鸡蛋2个,葱段、姜片、精盐、湿淀粉、鸡汤、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顺刺切片,人沸水锅内氽10分钟,捞出,控干水,放碗内,加葱段、姜片、精盐、鸡汤,上笼蒸35分钟,取出滗去汤汁,去葱、姜。在鸡蛋清碗内加湿淀粉、鸡汤调成糊,涂在猴头菇片上,投入烧热的熟猪油锅中炸成黄色出锅。锅内留底油,烧热后下火腿片、青菜心翻炒,投下猴头菇片、鸡汤烧沸,用湿淀粉勾芡即可。

【功效】:开胃健脾。

3、肋条肉烧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250克,猪肋条肉150克,水发黑木耳、水发玉兰片、油菜心各50克,海米、精盐、味精、鸡蛋、醋、葱、姜、干淀粉、清汤、香油、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去根蒂,切成片,人沸水锅中略氽后捞出,挤干水;猪肋条肉去皮,洗净,剁成茸,放人碗内,加鸡蛋清、水、精盐搅匀上劲,挤成圆子,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水发玉兰片、油菜心洗净,切成片;葱、姜洗净,分别切成细丝。将油菜心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炒锅上小火,放人熟猪油和用干淀粉调成的鸡蛋黄液,摊成蛋皮取出,切成片。炒锅内加入清汤、玉兰片、海米、黑木耳、油菜心、葱丝、姜丝、蛋皮、猪肉圆子、猴头菇片烧沸,加精盐、味精、醋,撇去浮沫,淋人香油出锅即可。

【功效】:适用于贫血。

猴头菇清炖排骨

4、猴头菇清炖排骨?

【原料】:鲜猴头菇250克,猪排骨200克。香菇3个,精盐、酱油各适量。

【制法】:将鲜猴头菇浸泡去苦味;香菇泡发后切片;猪排骨洗净后切成小块。将猴头菇、香菇片、猪排骨一起放人锅中,放水适量,用旺火煮半小时,加入精盐、酱油即可。

【功效】:助消化,健身体。

5、蹄筋红烧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200克,蹄筋250克,冬笋、火腿、海米各20克,鸡油、酱油、料酒、白糖、味精、葱、姜、猪油、精盐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顺刺切成片;蹄筋切成段;火腿、冬笋切成片;葱、姜切成豆瓣片。将猴头菇片、蹄筋段人沸水锅中焯一下取出。炒锅加猪油烧至七成热时,倒人猴头菇片、蹄筋段爆炒,倒人漏勺,沥去油。原锅加葱片、姜片、火腿片、冬笋片、海米、猴头菇片、蹄筋段,再加料酒、精盐、酱油、白糖、味精和水,烧沸后改小火烧至汁浓,淋人鸡油,起锅装盘即可。

【功效】:助消化,强筋骨。

6、猴头菇炖狗鞭

【原料】:猴头菇50克,狗鞭20克,羊肉250克,巴戟、菟丝子各15克,肉苁蓉、肉桂、料酒、味精、花椒、姜、猪油、精盐各适量。

【制法】:将狗鞭用水泡发,洗净;猴头菇用热水泡发,与洗净的狗鞭、羊肉同放人沸水锅内煮,放人姜、料酒、肉桂、花椒,待锅开后改用小火煨至六成熟。将菟丝子、巴戟、肉苁蓉装入纱布袋内,扎好口放人锅内继续炖,待狗鞭、羊肉熟烂后捞出改刀,装碗里,加味精、精盐、猪油。饮汤,食肉,隔2—3日炖食1次,连服3~5剂。

【功效】:温补肾阳

7、冬笋烧猴头菇

【原料】:猴头菇550克,火腿片、熟冬笋片、料酒、精盐、葱结、姜片、油菜心、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菇去根蒂,顺毛批成大片;油菜心洗净,切成段。炒锅上中火,放熟猪油烧热,投入姜片、葱结炸香,加料酒、猴头菇片、火腿片、熟冬笋片、油菜心段烧沸,改小火烧至猴头菇片松软,再改用中火,加精盐,淋上熟猪油,倒人大圆盘内即可。

【功效】:适用于失眠。

猴头菇烩玉兰片8、猴头菇烩玉兰片

【原料】:猴头菇200克,火腿片45克,水发玉兰片40克,鸡蛋3个,湿淀粉、味精、青豆、料酒、姜汁、葱段、精盐、酱油、鸡汤、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菇去蒂,洗净,人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挤干水,批成薄片,放人碗内,加鸡蛋清、精盐、湿淀粉,搅拌均匀,然后将猴头菇片逐一放人沸水锅中氽熟捞出。炒锅用中火,加熟猪油烧热,投入葱段炸香,加入料酒、水发玉兰片、青豆、酱油、姜汁、精盐、鸡汤、猴头菇片、火腿片,焖至汤稠时加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入熟猪油,出锅装盘即可。

【功效】:适用于四肢无力、神经衰弱、失眠。

9、冬菇烧猴头菇

【原料】:干猴头菇200克,水发冬菇250克,火腿100克,黄瓜皮40克,鲜汤、料酒、精盐、味精、湿淀粉、酱油各适量。

【制法】:将干猴头菇放入沸水锅中焖约30分钟取出,去蒂,挤干水,加入温水中浸泡片刻,洗净,沥干水,顺毛切成薄片;水发冬菇、黄瓜皮洗净,分别切成薄片;火腿切成薄片。将猴头菇片、火腿片、冬菇片、黄瓜皮分别摆成4排,放人碗内。将料酒、酱油、鲜汤、精盐倒入另1碗内调匀,然后浇人摆有猴头菇的碗内,上笼蒸约60分钟取出,滗出汤汁,扣在盘内,揭去碗。汤锅上旺火,倒人滗出的汤汁烧沸,放味精,用湿淀粉勾芡,出锅浇在盘内即可。

【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10、沙锅鸡脯猴头菇

【原料】:水发猴头菇800克,鸡脯肉600克,干贝50克,火腿120克,冬笋100克,腐竹80克,清汤、葱、姜、精盐、料酒、熟猪油各适量。

【制法】:将水发猴头菇挤干水,切成片;鸡脯肉切成块;干贝去筋,洗净;火腿切成片;冬笋用刀拍松,切成块;腐竹洗净,切成段。将腐竹、冬笋、干贝分别下人开水锅中氽透捞出,放人沙锅内烧热,加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时,下人猴头菇片、鸡脯肉块、火腿片,锅上旺火,加入葱、姜、料酒、精盐、清汤,炖至鸡脯肉软烂,出锅即可。

【功效】:适用于胃溃疡、胃炎。

母鸡炖猴头菇11、母鸡炖猴头菇

【原料】:干猴头菇100克,净母鸡1只,猪肥肉120克,熟火腿、水发冬笋各20克,花椒、葱结、姜片、料酒、酱油、精盐、清汤、熟鸡油各适量。

【制法】:将干猴头菇在沸水锅内煮约30分钟捞出,去根蒂,洗净,切成大块;母鸡去内脏,洗净;猪肥肉、熟火腿、水发冬笋分别切成片。炒锅上旺火加熟鸡油烧热,下姜片、葱结炸香,放猪肥肉片炒片刻,下猴头菇块、花椒、料酒、酱油煸炒,出锅倒人碗内,拣去葱结、姜片,与冬笋片、熟火腿片一起,从母鸡的开口处填人鸡膛,放大汤盘内,加清汤、酱油、料酒、精盐,人笼用旺火蒸2小时,至鸡熟烂时取出即可。

12、猴头菇淮山汤

【材料】:姬松茸20克,猴头菇50克,淮山、杞子各15克,芡实30克,猪肉500克,蜜枣3个,生姜3片。

【烹制】

先将各种材料分别洗净备用,而且蜜枣去核,猴头菇用温水浸发,再挤压,淮山、杞子、芡实稍浸泡备用。

然后将上面的弄好的猴头菇,淮山等材料和猪肉、生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

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

13、猴头菇竹丝鸡汤

【材料】:猴头菇200克、红枣6个、竹丝鸡1只(约500~600克)、生姜2~3片。

【烹制】:

1、猴头菇洗净,浸泡,切为厚片状;红枣浸泡、洗净、去核;竹丝鸡宰净、去内脏、切为块状。

2、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先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健体益智

猴头菇有机猴头蘑不但具有清香的独特风味,而且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据分析,每百克鲜猴头蘑中含蛋白质12~14克,碳水化合物59.3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还含有多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干有机猴头蘑的水浸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乙酰胺、胆碱、腺嘌呤等成分。有机猴头蘑中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经常食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防治脑溢血、心脏病、肥胖症和糖尿病都有效。美国科学家发现香菇中含有一种“β-葡萄糖苷酶”,试验证明,这种物质有明显的加强机体抗癌的作用,因此,人们把有机猴头蘑称为“抗癌新兵”。有机猴头蘑还能抗感冒病毒,因香菇中含有一种干扰素的诱导剂,能诱导体内干扰素的产生,干扰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使其不能繁殖,从而使人体产生免疫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midouyu36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