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曲天伦之乐的挽歌

 韧草 2013-12-25

——读许锋的小小说《村姑胡月玲》


陈裕华


许锋在《光明日报》2013年3月29日光明文化周末的作品版发表的小小说《村姑胡月玲》中充满了欢喜的幽默,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满了令人羡慕和赞颂的细节。但我在小说中看到的却是一曲满含热泪的母慈子孝妻贤的天伦之乐的挽歌。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为美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田园牧歌时代唱的一曲含笑的挽歌一样。在写作手法上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反观”。正因为汉末以来,社会持续动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乱世人不如狗,所以诗人才渴望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供那些善良而又弱势的氓们栖息、繁衍,也应该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供流浪的人们安息他们久已疲惫而且伤痕累累的灵魂。同理,正因为当今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空巢老人”孤苦伶仃的现象日趋严重;更有甚者,“失独家庭”的悲伤久久无法愈合等等一大堆问题亟待解决,却又束手无策的社会现实,使得现实主义小说家不得不借助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想象出那么一个母慈子孝妻贤的天伦之乐图来安慰自己日益忐忑不安的内心,来呼唤正直的社会良知,来呼唤传统的社会美德。

放眼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空前繁荣,但是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生、老、病、死人生四态中“养老”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随着人们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愈加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子女为了生计或发家致富的需要,纷纷进城务工,丢下年纪越来越迈的老人空巢家中。除了乡邻们出于人道的一点关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共社会保障。因此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层出不穷。连老人死在家中好几天,蛆爬出了屋子才被发现的事情都有。至于精神孤独,物质匮乏那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还有因为家庭矛盾(如婆媳不和)而受伤的老人就更是活受罪。

笔者原是一个安乐死的支持者,但当我听了一个县医院内科护士长的一番话后,立刻变成了一个“安乐死”的坚硬的反对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群人由生病、得了不治之症、得了痛不欲生的不治之症谈到安乐死,有个年纪并不大的护士赶紧大声说:“在中国如果允许安乐死,农村的老人就要死光,再说安乐死也不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立即就有人反驳问:“安乐死的前提是自愿,怎么会农村的老人就要死光呢?”护士回答说:“你们不知道,她(他)就会逼得你自愿,你不自愿安乐死就不行。”信也!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又在农村工作二十多年,对此确实有深切的体会。吾乡就有一个媳妇不给婆婆饭吃,人家责怪她,她先是咬牙切齿地哭诉婆婆若干年前对她如何如何的不公平,接着说婆婆都八十了,早该死了。还补充说,某某家的婆婆六十岁,白天在地里干活,好好的,晚上一觉就睡过去了。真幸福!(不知是说这个婆婆幸福,还是说她家媳妇幸福,或是讲婆媳皆幸福?)邻里们看不过目,背着她偷偷地送饭给一个人在破旧的低矮潮湿的老屋里住的婆婆吃,她在明亮宽敞的新楼房里看见后飞奔过去抢夺过来,用力地摔得老远,并与送饭人摆出一副要拼命的架势。这个婆婆的儿子在外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住几天就走。我想就算他在家也未必有多大的作用,无可奈何、视而不见、甚至沆瀣一气的又不是没见过。据说在城市里有从农村里来的儿子一掷万元、十万元请明星陪吃一次饭,却舍不得给区区百元与父母;整天泡在网吧、赌场、舞场,却在清明中秋都无暇探望一次孤父或寡母;把千里迢迢来看望自己的父母在同事面前说成是收破烂的。

基于此,所以我认为许锋的小小说《村姑胡月玲》是一曲含笑的母慈、子孝、妻贤的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的理想时代的挽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