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境飛躍生死海

 昵称11488524 2013-12-25

世間有太多的生命是在匆忙的奔波著,有的終其一生都在捨與得之間迂迴,在執念的成與敗之間蹉跎。或許這就是生命的悲哀,而這源於心境的無依。一個人的心境是最深藏的力量,它指揮著生命的進程與終結。

 

 

在這個塵世,如果我們心無一物,去“無為”的有為,那麼我們的生命在世間就會是以出世的姿態活的怡然自得。而生命的最後,我們終將擁有俯瞰塵世的資本與淡然的生命高度。

 

 

對待世間紛紛落落的一切抱著一種出世的態度,無欲無求、淡泊名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則是一種對於生命的看開與內心的豁達。而這種無欲無求,空空如也的心靈所求,不爭取站在最高處的姿態。

 

 

不是悲觀的避世,而是一種看透生命的心境而已,生命是何其漫長而又短暫的一段征途,我們擁抱著淡泊寧靜的心境,在該做的時候去及時的做,在不該做的時候不去強求追逐。那種恰如的出手而為是我們心境所支配的活著,我們的人生需要這般心境的使然。

 

 

一路走過,過盡繁華終會成空,歷經輝煌終會消落,傾盡心力的追求終會一切皆空。如果生命的存在過於追求這些浮華的表層所帶來的自以為的美好,那麼在生命的消亡之時或許會內心感嘆著生命的虛無與悲愴。

 

 

這就是因為過於期待生命中的浮華而失去了生命中本該有的心境依托。那麼何不如抱著一份淡然出世的心境而活著,而對於生命的看透也就是一個空字可以描述的,對於生命中的行走也就是“無為”可以包容的。

 

 

 

 《老子》中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心的境界。那種內心寧靜的境界,是對於善行可以如水般潺潺流過的靜謐的心情。那種內心深處的品性是如水般流入世間的,澤被萬物而不去爭名奪利。

 

 

 

世間的水總是默默安靜的流過,它潤澤了世間萬物,卻終是以最安靜的姿態俯視著世間。而那種干淨透亮的深刻也是我們所向及的純淨。這是一種心高於塵世的樣貌,而對於這個塵世的付出從不要求名利,是一種置身於世外的淡薄心境。

 

 

 

而人活著最大的善行就是如水般涓涓流過。而沒有名利的爭求,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身心修養的一種高的境界。當我們以這種姿態活著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那麼的煩憂活著為了名利而奔波的疲累,心無一物的付出著,就會淡泊了心境,過好了人生。

 

 

或許也可以說是當一個人無欲無求時,在付出時不去想著要取回報時,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得與失了,沒有了所謂的輝煌與破敗了。這是一種最高尚的心德,在這種心德的面前,這個塵世間被人們趨之若鶩的爭名奪利也就不值一提了。

 

 

 

 佛家有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其實靜下心來想想,不管我們已經走過的人生有多長,回頭看時,許多東西都不見了。那些往事、記憶都會在時光的洪流中消失殆盡,而在歲月過後當我們真的想好好的看一下過去的人生給我們的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一切都是空的了。

 

 

 

從另外一個層面而言,當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是空空的來到這個世界,後來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其間我們有苦有樂,有幸福與悲哀,有輝煌與落魄。而當我們經歷了這些以後的某一刻,就會發現它們都已經變得虛無了。那麼,在我們死去的那一刻,是不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切存在都沒有了呢。

 

 

 

 其實人生的本質也就是如此的,都是空的。那些被世人追逐的功成名就,被世人所追求的虛偽名望,被世人所熱衷的攀比附會,都是空的。深層意義上來說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空的。而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空的本質意義。我們的心也就可以空下來,是一種內心緩緩騰空,不留一絲雜質的空。

 

 

那些世間所有的幸與不幸,輝煌與落魄都無法糾葛住我們的內心了。那些世間紛紛擾擾的誘惑也就沒有機會走進我們的內心。萬物從心而過,而心如若保持著這份淡定與空漠,那麼一切的從心而過都會不留痕跡。這或許就可以說是佛家的開悟了吧。

 

 

而我們的人生或許就該是如此的一個境界與心態,空於萬物,也就不會被萬物糾葛。真正做到萬物從心流過,而不留痕跡。這便是人生。 老子的思想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無為”。“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自然,不去隨便輕率的而為。

 

 

 《老子》中有說:“無為而無不為”,其中所要表達的就是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在此“無為”則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與另外一句:“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

 

 

 “為無為,而無不治”所體現就是對於人生我們要以“無為”的態度,那麼一切事情都會循著自己的軌跡順利前行。因為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順應時代的脈搏,從而促進其前進。

 

 

如果違背了規律,就成了所謂的“有為”,那麼就是亂為和妄為。而“為無為”是從“無為”的態度去為。這也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也要我們去主動地爭取、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實現自己所期待的。

 

 

 

 總體來說老子的“無為”就是在警戒我們在人生中不要爭奪、佔有、貪欲、不違背客觀規律,不要隨意而為。從另外一種角度上來說,這或許就是另外一種有為。是一種無為的有為。首先要抱有的是一種無為的態度,是從內心裡面呈現出來的無為,放平心境,不過於計較是非得失,順其自然的生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在無為的基礎上有為。

 

 

 

 這個哲學思想相對來說也是一種兩面性的相互存在與依賴。無為的本質是無為的有為。人生或許就是相對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正如那些表面與內心的背道而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息息相通的。正是因為依存才有矛盾,而矛盾的本身正是證實了依存的表象。

 

 

 莊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質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燭火皆因可以燃燒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遭受刀斧割裂。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其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所揭示的就是最根本的哲理所在。在紛繁雜亂的世間我們都看到了有用的東西,但是這些所謂的有用的東西在最後都淪為了被利用宰割進而消亡的下場。那些看似真正“無用”的東西卻活得自在逍遙。

 

 

 

古時,那些被所有人稱讚的有用之人在官場上如何的風生水起,如何的生活浮華、風光無限。但是他們也都在漸漸迷失了最本質的心性,後來落魄進而身死族滅的人數不勝數。這往往就是世俗所給予的“有用”所害的。

 

 

人活一世,站的地方越高,落下的就越快,這也是物極必反的一個最終的理論。而其中更多體現的是“有用”在世間所佔據的地位和最後的歸宿。世俗往往如此,把世人所有的以為“有用”推向了深淵,而如果我們沒有貪欲、沒有虛榮、沒有浮華。那麼就會很好的“無用”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那麼總體而言,“有用”和“無用”或許就是一種辯證的思想而已。一個硬幣有兩面,而這個選擇或許就在我們自己的手上。這種“無用”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最智慧的一種自我逍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深刻的反映著莊子的無為思想。

 

 

 明朝學者崔銑的《六然訓》:“自處超然,處人藹然,有事斬然,無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這是一則為人處事的箴言。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是讓我們受益匪淺的。這更多的體現的就是一種心態。一種淡然處之的心境,在活著的世界裡淡然處之,深刻的活著的心態。

 

 

要有恬淡無欲的心境,人活著如果沒有執念那麼就會有更多的自己的心性使然,那麼就可以活的輕鬆與坦然。此時一種凌駕於世間的空落感也會是每個人內心都企及的怡然自得。

 

 

 或許人的一生有太多我們眷戀的和必須捨棄的。而當我們走過很長的一段路以後或許會發現,這些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記憶與捨得都不是重要的了。那些隨著時光的洪流湮滅的所剩無幾的心情只剩下了對那些事情本身的一種表面紀念。

 

 

 

這就是生活的本質,沒有我們所正在走過的纏綿紊亂,沒有我們自以為的複雜艱難。一切都是空的,世間本就是空的。我們雙手空空的來到這個世界,來來回回的奔波於這個世間,在最後依然是空空的死去。這是一個宿命的輪迴而已,而對於死或許就是為了生而存在。

 

 

這是一種辯證的思想,就像我們的喜與悲,幸與不幸,安逸與疲勞……我們要擁有一個平淡的心境,對這些隱藏在世間的本質我們要平淡的接受進而遵循。

 

 

 

 而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心境可以決定的事情而已。我們的心境是怎樣的,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怎樣的。或許還可以說是世間本就在我們的心境裡。而我們如果懷著這個世間一切皆是空的思想,那麼我們的心將不會再為塵世所累了。

 

 

 

如果我們有著“無為”的思想,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在捨與得之間徘徊奔波,就不會嚮往輝煌以後還要體會繁華過後的沒落了。我們順應我們的心情,順應世間萬物所賦予我們的思想,只願歲月靜好,塵世安穩。不讓貪欲膨脹、不讓爭奪佔有我們的生活。堅持著“無為”的有為著。

 

 

 

當我們有一天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微笑的俯瞰人生,那種微笑是可以支付這個世間所有的虛無與徒勞的,是可以湮滅這個塵世所有的不安與浮華的。我們的俯瞰會在生命的最後以空而遼遠的心境美好的升騰在本無一物的世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