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一章 绪论
2013-12-26 | 阅:  转:  |  分享 
  
思考一、什么是心理学?二、什么是心理现象?三、心里的本质是什么?四、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思考: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教师:新手教师和专家
教师有什么区别?怎样从新手成长为专家?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包含哪些要素?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在未受教育之前的本性,这种本性通过学习与教育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个性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13)教学活动的五要素、三过程(一)五要素教师与学
生那个要素更重要?(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指导作用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五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
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习就是财富,教育就是生命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when)人的一切生存环境都是学习的场所(where
)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学习的内容(what)五要素教学内容要灵活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二)三过程学习过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是学会、
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苏霍姆林斯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善于向书本、教师、权威挑战三过程教学
过程: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是解放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激励的艺术“死教书把活人教死,活教书把死书教活。”一种教学法
有一把钥匙,各种教学法有一把总钥匙——活三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体会到快乐。就是教师鼓励、肯定、表扬学生。过
去评价中结果,不重视过程中国家长和教师善于把喜悦埋藏在心底二、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
律的科学。具体内容(见P2)绪论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教师心理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国: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学记》荀子:“教学相长”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1879年: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桑代克(1874——1949)从1896年起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后又研究人类的学习,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bondth
eory),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桑代克发展起来的。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二十——
五十年代)从桑代克至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教育心理学是以S-R理论为主,研究范围为学习理论。第二阶段(二十世纪
六十——七十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生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从S-R理论,向认知学习理论转变。(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布
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成熟并日渐完善时期各理论派别间的分歧逐渐缩小
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古代我国教育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学记》蕴含了丰富
的教育心理学思想。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概论》这一时期主
要引进介绍国外学术著作和方法,缺乏自己的独立研究。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二、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促进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2.有助于深入理解教育科学理论(二)实践意义1.加强教师对教与学过程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2.帮
助教师打好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有助于因材施教5.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定义的“专业”概念。他指出了所谓“专业”应满足如下基本条件:(1)范围明确,以“垄断”的
形式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5)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责任;(6)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8)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的伦理纲领。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二)实验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采取特定的实验处理,并分析这些处理的效果。
首先,要设置一些可供进行比较的被试组。然后,对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小组,实验者们改变某一变量来看这种改变是否会引起预料中的结果。
之后,记录每个组的结果并进行比较。通常,会用统计方法来考察这些小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步骤(一)科研选
题(二)形成研究问题(三)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四)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五)展开具体研究(六)统计结果并分析原因完
谢谢!题外话扩充了解部分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该文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
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教
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
”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种种行为表现时刻不断需要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
目前国内外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
和方法。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Gregore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完全专业阶段;Mc—Donald也将教师
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过渡阶段、探索阶段、创造与试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Yarger&Medens认为教师的专业生涯包括下列
五个阶段:师范生、初任教师、发展中教师、实践教师、资深教师;金树人的教师发展四段论包括,入行阶段、表现阶段、中年生涯阶段、
交棒阶段;蔡培村的五阶段论分为:适应期、能力建立期、成熟期、稳定期、后发展期。专家型教师(一)专业知识
1、专业知识: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有关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2、专业知识的组织:(二)工作效率高(三)具有创
造性的洞察力薯条测谎法学生A、B、C、D经常在校吸烟,老师在办公室一一审理。老师;“你在校有吸烟吗?A:有。老师:好
啊!还挺理直气壮的!立刻叫家长来。A学生走到办公室外对B、C、D说:千万别说有吸烟。B、C、D齐道:多谢,果然是兄弟。老师在里边喊
:B进来。B学生:是。老师:在校有吸烟吗?B学生:没有。老师递过一根薯条:吃根薯条吧!B学生很自然的伸出两根手指头,夹住。老
师火冒三丈:还说没有,叫家长来。B学生垂头丧气的走出办公室。C进来,老师说:吃根薯条吧!C小心翼翼的接过薯条,心想:幸好B告
诉我,果然是兄弟。老师:蘸些番茄酱,这样味道好些!C拿着薯条伸到番茄酱碟蘸番茄酱,一不小心蘸到的番茄酱太多了,于是将食指轻盈快速
的在薯条上方点了几下,蘸得太多的番茄酱纷纷落下。老师:动作还挺熟练的,立刻叫家长来。C学生垂头丧气出来,D进去。老师说:吃根薯条
吧!D小心翼翼的接过薯条。老师:把剩下的这些都拿去分给同学们吃吧。D大喜,把薯条放到耳朵处夹住,双手准备去接。老师怒形于色:还
不快叫家长!E总结了前面所有的经验,进来了。老师说:吃根薯条吧!E小心翼翼的接过薯条。老师:把剩下的这些都拿去分给同学们吃吧。
E把薯条放进口袋里,心想:这要谢谢D.突然老师惊呼:校长来了。E立刻把口袋里的薯条扔到地上猛踩。老师:怎么样,快去叫家长。
启示教育经验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一点一滴的逐步积累起来的,要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状态。观察法(observationa
lmethod)优点缺点具体实施2.调查法(surveymethod
)①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method)优缺点问卷形式、编制过程、注意事
项见P19-22②访谈调查法(interviewsurvey)优缺点具体要求①
实验室实验法(laboratoryexperiment)②自然实验法(fieldexperiment)教育的涵义
育:生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教”应像“育”一样自然和充满真情!教师应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环境
教师应给孩子提供适时和适量的帮助教师的作用大家谈教育心理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爱因斯坦认为:
“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树干是立足社会的专业知识,树根呢?是人格,是德行,是格
局,即人生的支点。“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渡不善之人”,“人的性格即他的命运”,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树冠就是身心与精神
境界,即人文、诗、乐、体育和信仰等,它起着充实休闲活动的内涵,恢复生命的完整性进而领悟人生的根本意义的作用。只有具备树根、树干、树
叶才是棵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树。同样,只有具备人格、人才、人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有完美的人生。只要根深叶茂,树木自然会成长为
栋梁之材。农民是不会去折腾树干的,而是在土壤与根部下功夫,向下扎根才能向上开花结果,《论语》说:“君子下学而上达”。《大学》中,人
生目的及达到目的的步骤,有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其根本点
就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立而道生,”“夫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树头
立得稳,不怕树梢做台风(闽南民间谚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非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家长老
师们应时刻想到,孩子跟种子一样,有他自己的生命力,是西红柿就不可能长成苹果;家长老师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因材施教,供
给他们适当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分和养料等,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我们把孩子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标准件的
成品,那肯定是教育的严重失败。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完善人格,让人最大限度的成为人本身,而不是成为工具或标准件。让每个人成就与完
善他自己,这就是自由最真切的含义。没有教育的多样化,孩子的精神就少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三、??文化是土壤淮南为橘,淮北为
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榕树可独木成林,也可做盆景,关键在于土壤。树冠是超不过树根的范围的,树根扎在沙漠或水泥地,树干是不可能成为栋
梁之材的。同样,人才、人文、人格的成长也需要土壤,那就是文化。《圣经》里亚当(Adam)这个人名来源于希伯来文adam,意指土地或
土壤;第一个女人夏娃名称(Eve)从希伯来文hava而来,意指“活的”,亚当与夏娃两字结合形成永恒的联系:生命来自土壤,而有了土壤
的生命才是活的。中国古老的传说里女娲也是用土壤捏人。北师大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
水,我们只有彻底把握住河的源头和流淌了5000年的活水,才能彻底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自然界有个规
律,食物决定存在,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你的身体状况与你所吃的食品种类息息相关,吃头补头,吃骨补骨,绝大多数现代病都是吃出来的。当
今的孩子喝牛奶吃牛排,着皮鞋,系皮带,穿皮衣,发牛脾气,可怜!你读什么,你就是什么;你听什么,你就是什么;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你就
是什么;你经常和什么人在一起,那么你就是什么人。这就是,人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孩子不是一颗白菜,不是只要浇水施肥就行,他有精神需求,
他有生命更有慧命。家长们对孩子的食品非常关心,要挑自然的、绿色的、有营养的并且可吸收的,而对孩子的精神食粮就未必重视或选准,只好任
由电视、电脑这陌生人成了孩子最好的朋友。电视、电脑让儿童过早地成人化,童年被缩短,等他们到了成年的年龄,却又显出儿童化,依然爱看卡
通、漫画,没有完全社会化。一个妖怪(奥特曼),一只老鼠(米老鼠)闹得多少中国儿童心神不宁,只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情执,而
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大气魄,请问: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成就一番事业?比尔·盖茨不是读作文选、教辅书长大的,而是读经典、百
科全书、伟人传记而成长的。读什么书是战略问题,怎么读是个战术问题。战术可犯错,战略一个错也犯不得。读书要选对终身都有价值的、最适
性的、原创性的、源头活水般的经典作品。经典虽不流行,但不会过时。每种语言现象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容,而经典古籍则是这个世
界的思想与秩序的基础。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还是真实的存在,它构成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对你的妻子、丈夫、
孩子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预言,你骂孩子,他就朝着你骂的那条路走。因此,一定程度上,语言、精神、思想、行为是同一的,所以,选什么给
孩子读不可不慎。在孩子纯净的心田里播下的应该是能生根发芽的智慧的种子,而不是埋下沉沉的石头或将会腐烂的垃圾。让经典说话,使儿童直
接跟圣人的思想对话,直接接受圣人的教诲,直接吸收圣人的思想精华,会使这个人从小在一个很高的思维方式中思考问题,在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中思考问题,在一个很高的文学基础上创作文章,等于是奠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基础素质。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认为,个人时空坐标不
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在个人的思想孕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别是在“3岁看大,7岁看老”这段潜意识板块建构的教育关键期中形成。一生成
败看童年,没有快乐的童年就不可能有快乐的人生,真实的必是原本的,最初的将是最终的。宇宙间所有东西都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运行,出发点最终
也将是终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成年时期得精神病的患者很多源于童年不快乐的记忆。“养不教,父之过”,从生理上讲父母给孩子
生命,从心理上讲是孩子给了大人慧命,我们是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家庭对于儿童人格的形成,既是遗传因素,又是教育因素,还
是环境因素。父亲如山,母亲如水,山清水秀出秀人,穷山恶水出刁民。再见小学教育心理学
主讲刘普第一章绪论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
发展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903年,美国的桑代克(E.L.Thomd
ike)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年,又将其发展成三卷本,这表明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都已确立。桑代克因此被誉为“教育心理
学之父”。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通常被定义未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生的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教育百科全书》(1970)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的规律
——彼得罗夫斯基(197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
——潘菽《教育心理学》(1980)有关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学与教的原理》(1982)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200
5)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第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
要求。第二,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第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
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第四,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
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学与教的相互作用模式学生x教师x教学内容x教学媒体x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裴斯泰洛齐的《论教学方法》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卢梭的《爱弥
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其标志是桑代克19
03年首次出版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年他又把此书扩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共分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第一卷,人
的本性》,《教育心理学:第二卷,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卷,心智运作、疲劳、个体差异及其原因》。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桑代克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迷箱实验尝试——错误学习即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
与某一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建立S—R联结。自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出现,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韦纳的
归因理论等。到20世纪9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开始侧重从社会认知角度来思考个体的学习过程,将学习者置于一定情境。这一研究视角,最早可追溯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发了在学与教的诸多方面发生的讨论:如知识的情境性,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课程设置,多种形式测评等。20世纪20——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强化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但各派分歧很大,但心理学研究行为主义范式统治,☆教心出版物之间差异也很大。各书的相关度低,仅“学习”议题各书都有论述。★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加涅系统总结了学习研究的成果奥苏贝尔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转向认知范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都围绕有效教与学而组织,教育与心理发展、学习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等成为公认的内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各学派间的分歧日益缩小,学派界限趋于模糊;★注重结合教育实践,注重为学校课程服务,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因素。
献花(0)
+1
(本文系刘倩520131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