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困县哭穷也能哭出一片新天地?

 hlhw随意 2013-12-26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2013年12月26日安徽电视台

   【事件背景】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是一个拥有8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十一五”末,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但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救助和政策倾斜,这个县级市的领导班子决定,宁要“里子”不要“面子”,开始把眼光瞄准国家级“贫困帽子”。至于“申贫”之路的艰难曲折,一位机关干部透露,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当时主要把领导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虽然贫困县由省里决定,但市领导却还要多次跑北京。

   【随意观点】这就是海伦哭得其所换来的“贫困”。当下世事,虽有高调炫富者,也有高调哭穷人,都是出自各自的目的。国家贫困县虽然名声不好听,但实惠中用,自然争当。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县因为新入选国家级贫困县而广告庆祝的怪事。笔者以为,海伦不仅当得“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大豆之乡”,同时更当得“哭穷”之魁首。因为他们哭来了利益,也哭来了政绩,更哭来了“杰作”哭穷可以实现,资金先到,税收优惠,项目优先,甚至在一些招生考试中,来自国家贫困县的考生会受到降分录取、减免学费等优待等。说来海伦的“哭穷”还挺“利民”的。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利益自然有人争抢,扶贫演变为对中央资金与优惠政策的争抢,抢到手的当然高兴,抢不到自然伤心。如果没有这顶帽子,首先是财政扶持资金没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仅专项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四税返还”加起来,扶贫资金每年能有上上亿元,所以这顶帽子不争才是件怪事!

  但是,我们从海伦的“哭穷”争戴“贫困县帽子”的现象,再次看到我国目前扶贫政策的一些漏洞和扶贫理念的偏失。勿庸讳言,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扶贫越扶越贫和扶强的例子不少,入选的程序和标准受到质疑,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现象。入选后一些贫困地区官员手中钱多了,监管却不到位。扶贫成为资金与政策的重新分配,缺乏对当地经济制度的改革。于是在利益面前,地方官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向中央“哭穷”公关。虽然戴着“贫困帽子”出入在“豪华衙门”有些吊诡,不过他们乐在其中。而且戴上就没想往下摘。

    从海伦的“哭穷”并且哭有所获。再一次暴露出扶贫机制的漏洞,以及不透明的暗箱操作的弊端,问题留存多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观,虽然这其中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谎报虚报,但同时也暴露出审查机关的玩忽职守,甚至拿国家利益做人情。所以首先就是制度没有为扶贫资金加上一把“安全锁”,让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大行其道。

  其次,对扶贫资金缺乏监管力度。说白了就是监而不管,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在扶贫资金预算、使用、结算环节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再次,增加救灾扶贫款项的使用透明度。暗箱操作大有可为。海伦的“哭穷”是精彩的,公关运行是见成效的。只是坑了国家。坑了那些无法走出大山真正需要扶贫的贫苦百姓。

    试问海伦的官员们当你们坐在富丽堂皇办公大楼里就不觉得如坐针毡吗?文/随意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61f9a0102ees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