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性论和论易经与万物公式

 循天园 2013-12-26

两性论

“两性论”: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核心属性,包括的因素有:健康、生理、安全等;社会属性是人与外界各种事物的关系总和,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的因素包括:金钱,地位,理想等。
 
 宇宙整体论(用易学知识来解释宇宙本源)
 
 论易经与万物公式
        ----宇宙整体论(一)             
摘要:
“易经”是我们中华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它语言深奥,表意抽象,一直以来没有被正确的、完全的解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易经到底是什么?易经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该怎样解析和应用易经?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有真正完备的答案。
笔者是一名易经爱好者,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发现:
一、“易经八卦”的确象有些科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是一道“万物公式”。它极为抽象而有详尽的表述了宇宙太空,天地万物的构成、生长、变化、乃致消亡的规律。一切天体、万物的本源和变化规律都不能逃脱这个“公式”。
二、易学中“易经八卦”公式已经涵盖或渗透到我们人类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如哲学、医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军事学、预测等领域。
本系列论文将利用“易学”理论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来解读宇宙、太空、天地乃至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关键词:无极  太极  两仪  四象 八卦  阴阳

千百年来,无数中外科学家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一些“神秘”的课题,即:我们从哪里来?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太空、天地、万物又将进行怎样的发展和继续?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深对宇宙的观测,并得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对宇宙的各种猜想,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宇宙理论,比如说:宇宙永恒态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气泡理论、宇宙暴胀理论、宇宙循环理论、超弦理论等等。但是这些研究都仅从局部的角度解释了宇宙和太空,仅仅体现了宇宙存在的某个特征和现象。就象《盲人摸象》故事一样,摸到象腿,就以为大象是树干,摸到象耳朵,就以为大象是扇子……。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理论或者假说能统一这些理论,完整地阐述宇宙、太空的本源和其中所存在的规律,更不用说演示整个宇宙包括太空的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了。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研究易学,发现中国的“易经”就是一道“万物公式”或者说“万物定理”,从整体上,已经对宇宙、太空、天地、万物的形成变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们人类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只不过是对“易经”阐述进行证明而已。而实际上我们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和工具对易学进行剖析、研究和总结。然后将易学知识和理论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时还可以利用易学知识告诫人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极大限度地延长我们人类文明存续的时空(因为根据易学观点,人类存在只是地球时空体系中一段事件而已)。
一、易与天地准
孔子在《系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是根据天地的运行特点而总结出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一部巨作,所以能普遍地包含天地万物产生、存在乃至消亡的至高道理。
周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子和老子的这两段论述虽然语言表述很简单,却高度概括地总结了物质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首先,这两段话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来源“无”,因为不论是“无极”还是“道”,它们明显的特征是“无”。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其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与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从一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宇宙变化过程。第三,周子利用易学告诉了我们后人这种演化的规律,“有”产生于“无”;太极“有”又分化为“阴阳”两种能量,阴阳能量和无极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阴阳粒子;阴阳粒子继续相互作用产生了高阶粒子---四象和八卦;八卦作为基本粒子构成了物质粒子和物质,从而形成了天地、万物、生命乃至我们人类。第四,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非生物,其进化和变化的过程都必然遵从这个规律。
我们古之先圣们凭借他们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感悟能力已经总结了宇宙演化的规律,并清晰地告诉我们这种规律,而我们后辈却完全抛弃了先人的成果,另起炉灶,仅仅靠所谓的高科技观测手段加上眼睛和耳朵重新去总结这种规律。这是对易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先人成果的巨大漠视。下面我们从易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来证明一下易经这个“万物公式”正确性。

二、易学与二进制
孔子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为之道”。按我们现代语言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自然界中存在着阴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两种能量,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存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基本的阴阳能量所构成。
我们都知道二进制数,二进制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发明,并让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工具。二进制的实质是通过两个数字“0”和“1”来描述事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虚拟地描述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并能通过给定的条件和参数模拟事件变化的规律。二进制的计算机几乎是万能的,能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完美复制,并且还能根据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模拟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各种实验。但是,不论计算机能给我们如何多变、如何完美、如何复杂的画面,其本源只是简单的“0”和“1”。“0”和“1”在计算机中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再组合,模拟出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
在易学中,我们前辈圣贤们都毫不怀疑地肯定阴阳是构成世界的基础,他们不断地使用阴阳进行组合和再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这里我们来利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那么同样是二进制,同样是阴阳,既然二进制的“0”和“1”通过计算机里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纷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阴阳为什么不能形成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呢?当然能,因为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阴阳两种能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虚拟的二进制。所以说自然界中“阴阳”能量就像电脑中的“二进制”一样,真实地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万有”世界。区别在于自然界的“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两种“阴阳”能量存在着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并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计算机中的“0”和“1”只能按照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来运行,不能体现现实世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特性,不能完全复制现实世界中“阴”和“阳”的全部特征和规律。
在《易经》里,我们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爻来构成的,易学里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阴阳、五行、干支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虽然它不能象计算机一样形象地、切实地给人们一种感性认识,但它能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素的符号来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阴”“阳”作为基础切实地造就了复杂的现实世界,计算机的“0”和“1”形象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易学中的“卦”和“阴阳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变化规律。
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为之道”。
三、易学与自然科学。
这里我节选《系辞》下传中的一段话: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遤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科技不发达古代中国,《易经》就是科技、就是科学、就是真理,人们根据《易经》中描述的“象”和规律来指导日常生产、生活,人们根据《易经》中所描述的“卦”象和“卦”意来发明工具、使用工具以提高人类的生产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通过这种方式将《易经》真实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 (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古代乃至现代的中国人还在应用干支计时的方法,来准确地描述寒暑相易、四时变化,从而指导生产和生活。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干支是大挠氏根据五行而发明的,他不但以五行作为蓝本,而且还参考了天地的气(应该为“炁”)机,从而发明了干支。“炁”在中国古代很多地方用到,用来表示一种看不见、摸不到,却又能真实感知到的一种“存在”,祖先称之为“炁”。易学里也经常用到这个词,如周子在《太极图说》中说:“(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其实“炁”就是现代科学中描述的能量。不论是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还是周子的阴阳二气交感,都是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对立统一的阴阳两种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作用的结果是生成万物。
    所以《易经》或者说易学其雏形出现以后,首先被应用于自然科学,是人类用以了解自然、使用自然、驾驭自然地工具,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后来科技发展的经济型取向不断趋强,让科学研究主要注重实用性,功利性,物质本源的研究就归属了哲学的范畴。所以易学就从逐渐走出自然科学,跨入哲学狭小的华贵殿堂。而在民间这种至高的道被仅仅作为用来算命、占卜的工具---可惜。
四、易学与哲学
《易经》中提到的阴阳理论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首先,阴阳是同一的。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
其次,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
最后,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易学总结宇宙中的规律是“变”和“变的规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说明了“变”是从“量”的积累开始的,无极会变,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转化为太极;太极还继续变,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产生阴阳;阴阳还在变,然后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到了八卦,变的规律又发生了变化,以前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但是八卦产生以后,八卦就成了基本单位相互作用而产生64卦。这表明“变”的开始是“量”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质”变就会产生新的事物继续量变。变化就是这样在质量互变的规律中不断螺旋式上升。
易经中说两仪生四象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如果我们用正负作为符号来表示,太阳为正、太阴为负,而少阳和少阴正负中和。这就是老子说的“3生万物”,任何事物都具备三种态,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前、中、后,物体具有上、中、下。所以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唯物辩证法提出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没有逃脱易学的范畴。
这里仅仅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角度为易学的哲学形态提供一个论据,如果我们将易学延伸到其他哲学理论和领域,我们照样会发现这些哲学似乎都能在易学里找到归宿和根源。


五、易经与医学。
《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这里我们有必要稍微解释一下五行,在中医和易学乃至预测学领域,五行被广泛的应用,表示五种能量(物质)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其实五行就是阴阳,是对阴阳能量和作用的细分。两仪生四象使“二”变成了“三”---“阴阳合”三种作用形态,如果我们将“阴阳合”继续作用就会得到太阳、少阳、合、少阴、太阴这五种状态,也就是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用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物质来形象地表述五种能量运行方式以及五种运动方式之间还存在的生克制化关系。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中医会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
虽然我们现代人还不能完全理解阴阳能量以及五行的本质,但我们的确能根据这种阴阳五行调和的理论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减少了疾病。有医学家主张抛弃中医,就像我们以前抛弃《易经》和古老的中国文化一样。我但愿这种愚蠢的思想不会变成现实,因为中医理论是所有医学中最好的理论,它研究的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体的本源,而西方医学是仅仅从解剖学的角度通过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理论。这个理论是不能与中医同日而语的。我们有些医学专家太浮躁,自己不能理解这种高级的知识和理论就认为应该抛弃。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现代易学研究者真正务实地进行易学探索(而不是靠着易学大树,冒名易学大师去算命骗钱),中国医学(包括针灸和筋络学)必将领导世界医学的潮流。
 
六、易学与数学
易学里包含的大量数学信息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本文开始我们讨论了二进制,二进制或者说阴阳是易学的基础。易经八卦就是用阴阳两种符合来表示“--”“—”,而这两种符号是构成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的基础,易学中分别用“ ” “ ”、“ ”和“ ”来表示,也是后来构成八卦和64卦的基础。
如果我们结合现代数学知识对这种变化进行阐述的话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A+B)2=AA+BB+AB+BA=A2+B2+2AB 如果换成阴阳符号
(-- —)2=  
(A+B)3=AAA+BBB+AAB+ABA+ABB+BAA+BAB+BBA=A3+B3+3A2B+3AB2 如果我们还是用阴阳代替字母,就会得到下面的等式:
(-- —)3=  
如果我们将这个公式继续引申我们会得到著名的二项式定理。这也就是阴阳作用生万物的数学公式。
河图和洛书也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隐藏的数学规律也是博大精深。
                    
     图1 河图                    图2 洛书
河图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其实质是给出了数的5进制,我们祖先还根据河图发明了算盘,成为计算学中的一次伟大革命。河图中给出的数还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有生数和成数,这是易学文化独有的现象。
洛书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如果我们将洛书上面的点换成数字,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这个方阵。
4 9 2
3 5 7
8 1 6
公元1514年,德国画家创作了一个奇特的“魔方阵”,各行各列对角线数字之和为34。西方人对这个“魔方阵”无不啧啧称奇。但中国的洛书各行、各列、对角线数字之和为15,早西方“魔方阵”几千年,并且中国的“洛书魔方阵”还隐含着勾股法则,黄金分割等重要数学知识点。
当然河图、洛书不但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她们也是易学的基础,她们的数字和图形中还蕴藏着天地变化的规律(这些将在以后讨论)。
 
七、易学与宇宙物理学
这个话题将在本系列论文重点讨论,这里我们只是简单介绍。
如果要谈易学和宇宙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完太极图就一目了然。太极图(图3)主体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主体被黑白两种颜色区别开来,而且黑色部分中有一个白色的点,白色部分中有一个黑色的点,这两个主体被称为“阴阳鱼”。两个“阴阳鱼”用双螺旋结构的方式组成了一个太极图的整体。
我们再来看看图4---太空星云图,我们会发现这个太空星云图与太极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对比图5--—来氏太极图和太空星云图,会发现来氏太极图完全就象是从太空星云图中的提炼出来的、用来描述太空星云结构的抽象化模型。除了这些图形之外,大家还可以看看台风云图,微观世界里的DNA,它们都同样也具有双螺旋结构,似乎我们随时都能见到这种双螺旋结构体。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祖先利用了天文望远镜看到了天体中存在的这种规律吗?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望远镜。其实如果我们用易学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就变得特别简单。因为阴阳能量是用双螺旋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而我们太空中的万物都是由无极元和能量组成的,任何一个事件都能归结为能量的表达式(后面详细讨论),所以太空中的任何事物,只要是阴阳能量相互作用的事物必然都会遵从这种规律,呈现双螺旋结构。
 
八、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
第一,二进制数“0”和“1”在计算机世界里可以模拟出现实中的一切“存在”,那么如果现实世界存在“阴阳”两种能量,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和作用完全可以形成我们复杂的世界。所以易学中强调“阴阳”二气,化生万物观点,存在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第二,根据易学观点,自然界中“变”和“变化规律”是相对稳定并可以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或者一套)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
第三,《易经》成书的过程,孔子在《系辞》中多次描述伏羲王观天文、察地理,然后根据天地中的运行规律而画卦。在《系辞》第四章,孔子说伏羲“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另外,伏羲王不但发现了自然界阴阳作用的规律,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形象地找到了代表阴阳相互作用的符号--“阴阳爻”,从而“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我们古之易学先圣们就是这样以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总结着自然界中的规律,然后不断完善易学。
    第四,易学所揭示的规律或者说理论不但适用社会科学领域,它还能广泛地适用于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军事学、预测学以及艺术等居多领域,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对每个学科中的易学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在自己学习和从事的领域利用易学理论进行解释和归纳,你将会发现任何学科的本源规律都能在易学中找到归宿。如果它不是“万物公式”,它能有这样地魔力能广泛地适用于人类生活和研究的居多领域吗?
    总之,《易经》能够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中存在的“变”和“变的规律”,构成一套“万物公式”,万物的变化都在遵从这个规律,没有事件能超越这个公式。
既然以上事实和依据能充分地证明《易经》是一道“万物公式”,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认识一下这个“万物公式”。
 
第一,如果我们用语言来概括地描述这道“万物公式”就是:周子说的“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这套“万物公式”的一个抽象注解。另外还有一部《天地书》对“万物公式”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注解:
无极本无形,无体无性命;无形体性命,必会得长生;
无极元无极,元元相依存;盈亏不可见,浑然不可分。

无极生太极,因元重分聚;变化皆为用,元乃太极体;
太有无来生,元秉无极性;充盈宇宙间,无体亦无形;
万物有性命,唯元可长生;太极常动变,道始见初形。

太极生两仪,阴阳两相依;阳在阴不熄,阴在阳不离;
存非存相交,在不在共立;阴阳本同体,成道渐相离;
阳道示以显,阴道示以隐;相搏亦相交,相离亦相应。

两仪生四象,四象并无奇;阴阳覆阴阳,道于其中立;
阳覆阳之上,太阳资始昌;阳覆阴之上,此乃为少阳;
阴覆阴之上,太阴资生广;阴覆阳之上,少阴得道象;
四象既已定,三态依道法;太阳意生发,太阴言消杀;
少阴与少阳,同体合一家;阴阳合而和,并举生与杀。

四象生八卦,八卦得道理;阴阳复又复,三代成物基。
八卦言八类,成物与天地;三态同四象,道同意可比。
八卦示八象,遐迩天地际;气候已大成,万物示生机。
八卦生八象,八象明卦意;时位若生变,八象亦相续;
八卦难穷尽,六四卦为继;析之一为万,万物可类比。
时维既已定,万物亦可依;命皆万物用,性形万物体。
时维度性命,万物有始毙;周而复有始,万物在更替;
道规已成形,万物遵循律;若溯其源头,终究归无极。

万物各有体,其用亦差兮,八卦不可尽,重重往来析;
相重加相重,已然无止境;而物可类聚,六四已足矣。
众卦示众象,众象可详细;意象与言数,易解万物律。
乾坤老阴阳,定位立天地;艮兑示山泽,离分亦通气;
水火不相射,示象之坎离;震巽示雷风,相薄也相息。
四象比四时,四时得道象;往来定次序,命亦度短长;
春夏与秋冬,四时之明象。春应万物生,夏来万物长;
秋主万物收,冬临万物藏;周循天地间,始终万物忙。
四象比四维,四维得道规;前后定其序,左右定其位;
东西与南北,四维之明规;东主万物生,南出万物长 
西边日去收,北方万物藏;周循天地间,始终万物忙。

不易无极元,唯变是规律;乾道清上扬,类象变不拘;
坤道厚载物,下凝右旋聚;道规生万物,充盈于天地;
大千世界丰,三千亦同理;万物有性命,八卦同可逆;
时维皆可去,阴阳亦相抵;太极元可静,终可归无极。

第二,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述这道“万物公式”就是:“0生1,1生2,2生4,4生8,8生64和∞”。也可以将老子的语言转换为数字公式说成“0生1,1生2,2生3,3生万”,这两句话虽然从表面上看相差很大,其实质是相同的。
第三,如果我们用朴素的阴阳符号和图形来描述地话,这道“万物公式”就应该按下列方式来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