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入”不是动词,是名词,指在家中。孟子有语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此句中的“入”和“出”,指的是国内、国外。《弟子规》里的“入”和“出”指的是在家和在外。“则”,就。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之八德,八德之首就是孝。所以,《弟子规》把孝放在全文之首。 “父母呼,应勿缓”。“呼”呼唤,呼喊。“应”答应。“勿”不。“缓”迟缓。孝顺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父母呼唤,要声叫声应,不能慢慢腾腾,更不能听而不闻。答应迟缓,就是对父母的不敬,不敬就是不孝。 其实“应勿缓”,也就是声叫声应,不仅仅是对父母要如此,广而言之,对其他人,在其他场合也要如此。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你和谁在一起,如果别人叫你喊你,你待答不理,抑或喊你许久,你都没有一点反应,那就是对别人的极大不敬。人家或说你傲,或说你呆,或说你大脑进水了。 比如说你是个小工,给大工打下手。大工喊一声:“来泥。”哪怕你在下面还没把泥和好,你只要甜甜的答应一声:“来啦,来啦!”大工就是在上面等一会,他也心情舒畅,不好说什么。如果大工喊一声:“来泥!”你在下面只管和泥,理都不理,那大工肯定会接二连三地:“来泥!来泥!”惹得他火起,可能会在老板面前参你一本:这个人不能用! 照此看来,“应勿缓”,实在是为人之常识常理。 “父母命,行勿懒”。孝顺的具体表现之二就是,父母有事交代要你去做,你要立刻照办,不能推辞,更不能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孝顺的具体表现之三就是,面对父母的谆谆教诲,要洗耳恭听,倾心聆听,恭恭敬敬地听。 “敬听”,不仅对父母之教诲须如此,即便和兄长、姊妹、同事、亲友乃至自己的晚辈谈话,也应如此。与人交谈,“敬听”之“敬”,表现为神情专注地注视对方,不管对方说什么,都要有所反应,不能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别人和你交谈,你只管摆弄自己的小玩意,抑或神不守舍,老是环顾左右,别人说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就是对别人不够尊重。和人交谈,恭敬聆听,实在是自己素质的外现。 “父母责,须应承”。孝顺的具体表现之四就是,你如果做错了事,应当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训诫。即便自己认为自己做的事不错,父母的责备不一定全对,也要应承下来,不能和父母当场分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理解父母,体察父母的良苦用心。哪怕委屈了自己,也不要惹父母生气。 何为“孝”?通过“父母呼”“勿缓”,“父母命”“勿懒”,“父母教”“敬听”,“父母责”“应承”,我们不难看出,孝就是尊敬父母,顺从父母。孝顺,孝顺,以顺为孝,如果不顺从父母,时时事事和父母相拗,哪怕你给他们再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也会感到你是个不孝之子。 诚然,“父母呼”不一定适时,“父母命”不一定合情,“父母教”不一定适度,“父母责”不一定合理,我们依然要以一颗人子之孝心去“应”,去“行”,去“听”,去“应承”。果如是,方为至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