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要点(必修1)

 一寸大海 2013-12-27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要点(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天体: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为1.5亿千米。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2.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液态水的存在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2.为地球提供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天然气(间接利用)]

2)光合作用的能源;                     

3)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亦然。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 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 产生极光。

三、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公转

 

              

                

中 心

地轴

太阳

方 向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自西向东

角速度

15?/小时(1?/4分钟)

除两极外各地角速度相等         

1?/

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赤道最大,60?约为赤道一半

30千米/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周 期

23564秒(1恒星日)

3656910秒(1恒星年)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方时(经度每隔15?1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

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2、黄赤交角

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度数:约为23°26′,等于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周期:1回归年约为365564846

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

3、昼夜现象

产生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

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半球进入半球;

分界线——晨昏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半球进入半球;

状态表示: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4、昼夜交替

原因:地球自转                                   周期:24小时(1太阳日)

5、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

技巧:伸开手掌(北半球用右手示意,南半球用左手示意),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指向物体偏转的方向。

6、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    换算: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西

特殊经线的地方时:(1)直射点所在经线,即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向东过日界线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     向西过日界线一天

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

北京时间=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7、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温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南、北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现象。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概念:当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变化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各纬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9、昼夜长短的变化

变化规律(北半球):

1)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昼长计算

1)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2)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10、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

夏季: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秋季、春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冬季: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份; 夏季:678月份; 秋季:91011月份; 冬季:1212月份;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

          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

          分界:莫霍面(33千米处)

                上地幔: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结构    地幔            

下地幔:

          分界:古登堡面(2900千米处)

 

 

          地核:横波不能传播

注意: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吸收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CO2(对流层)吸收红外线                      

1.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云层、大尘埃):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高

            散射作用:蓝光最易被散射,晴朗天空为蔚蓝色

2.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地区间受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4.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来自海洋),晚上吹陆风(来自陆地)。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5.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力大小):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减小风速):方向与风向相反。

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二、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2.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反之(即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或者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注意: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海陆分布对      ①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大气环流的影响

 

亚欧大陆

太平洋

一月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②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30?S以南显著)

5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东部最典型

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主要原因)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移动

 

成因

风向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风

东南风

南亚季风

冬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东北风

西南风

 

6.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

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影响

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三、

1锋面系统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暖气团在上方。

            类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类型

 

暖气团上升状况

天 气 特 征

影响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被迫抬升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大风、雨雪的天气(锋后降水)

气温降低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冬季的寒潮,冬春的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锋前降水)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转暖

“一场春雨一场暖”的天气

 

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压中心

高压中心

气流状况

从四周流入中心(南顺北逆)

中心空气被迫抬升(上升)

从中心向四周流出(北顺南逆)

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

晴朗

我国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北方秋季秋高气爽,长江流域78伏旱

 

四、

1.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气温升高。

2.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1)燃烧矿物燃料 2)毁林

3.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4.全球变暖的对策:(1)提高能源利用率,多使用清洁能源 2)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3)植树种草

4)防止森林的破坏。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

1.水体:(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陆地水的主体,也是地球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

2.河流补给:雨水补给(世界大多数的河流,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冰川补给(如我国西北地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与地下水(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地下水(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地下水(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

3       定义: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改造地表形态

海陆间大循环对人类是最重要的。通过海陆间大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在生。

二、          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类型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1、 洋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如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如秘鲁韩流对南美大陆西岸沙漠气候的影响

意义                        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2.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三、

1.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最重要)、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3.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我国位于第六位。

4.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上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

5.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2)水污染加剧;(3)水浪费严重。

6.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

1)开源措施:①合理开采地下水   ②修建水库,开渠引水   ③海水淡化   ④人工增雨。

2)节流措施: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