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妇救会”

 大海里的火焰 2013-12-28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棣县成立“妇救会”(“妇女救国会”),组织广大妇女打着“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响亮口号参加各种爱国、救国运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在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潮中,无棣妇女自发组织起来,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为支援抗战竭尽全力。无棣四区一带,许多村庄成立了“妇救会”。随着抗日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无棣县四区于1942年建立了区“妇救会”。“妇救会”协助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开展反对日本侵略军的斗争,广大“妇救会”会员们走出家门,冒着生命危险,或缝军袜纳军鞋筹军粮送慰问品、或传情报救伤员站岗放哨掩护子弟兵、或送亲人参军参战、或亲自上前线浴血奋战。傅庄子村傅祥凤,化名“李解新”参加了八路军。在她在带动下,全村有4名妇女参了军,60多名妇女参加了“妇救会”、“姊妹连”等抗日组织。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许多女青年拿起武器,成立“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简称“青妇队”),开展抗日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配合力量。平时,“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以维护根据地治安、保护群众生产生活为主,战时则协助八路军作战,主要负责救护伤员、运送弹药、侦察敌情、通信联络等工作、并动员和组织了大批青年参加八路军,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车王镇大李邢王村妇女李淑贞(1913-1996),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由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名党的出色的“地下交通员”,并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凭着对党的一片赤诚,她从1943年起,将党组织委托她保管的党费及部分文件一直珍藏着,直到1983年她才找到当年委托她保管党费的原无棣县二区区委书记刘振东,将珍藏了40年的512枚铜元党费和朱德总司令签署的日文传单等文件交给了刘振东,最终上交给上级组织部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在家中无粮、幼子挨饿的情况下,李淑贞也没动分文党费,并且经常受党组织的委派,以普通农村妇女的身份,用“走亲串门”的形式,深入到日伪军据点和驻地搜集情报,传送党的信件和文件,为革命胜利赢得了战机,成为一名合格的“交通员”。19455月,无棣县解放,李淑贞又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尽心尽力地做好妇女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棣县于194511月建立“无棣县妇救会”,全县六个区均建立了“妇救会”。

    解放战争时期,“无棣县妇救会”妇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发动妇女反奸、诉苦,减租减息,打击不法地主、恶霸分子的不法行为。在动员参军、支前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母送子”、“妻送郎”的典型。1947 年,大吴码头村、五营村、车镇村、刘家邢王庄和崔家什坊店村各参加一个连,被无棣县政府命名为“参军模范村”,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授予大吴码头村“吴家连”红旗一面。郭官庄妇女刘占娥,三天三夜连续动员丈夫和15名青年参军,被评记“一等功”。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中,无棣共有9564名青壮年参军参战,75100多名民工先后携带10970副担架、17930辆大车和1140架驮子开赴解放前线,为彻底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棣共有840余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无棣妇女由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男子参战上前线的日子里,无棣县各级“妇救会”组织妇女挑起生产和支援前线两副重担,做到了生产、支前两不误。仅余家巷镇王官村妇救会即组织妇女做军鞋600双、食品袋70条、子弹袋80条、担架23付、被子25床、军衣30件,支援前线,充分显示了妇女在革命抗战中所发挥的坚强作用。

      1949年春,无棣县召开全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建立健全了妇女组织,会议的主要议题为“保障妇女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棣县妇救会”改称“无棣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19579月,无棣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无棣县妇女联合会”(仍简称“县妇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无棣妇女组织被冲垮。1973年,无棣县委批准召开全县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重新整顿妇女组织,民主选举产生了“县妇联”领导班子,全县18个公社重新建立起妇女组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