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转)网络诗词常见病总结

 大换雅阁 2013-12-28

 

 dahuan5856

编辑大换

【(转)网络诗词常见病总结 

网络诗词常见病总结

很早就有想写这样一篇文章,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是一是笔者的的手头的案例不多,二是由于笔者的属于发散性思维,怕写出来,离题万里,缺乏中心点。但是为了把自己对诗词的看法更加的系统化条理化,又非常想写,故久久犹豫不决。后来才定下决心终于把这篇文笔浅陋的短文完成,就当笔者的初步草稿吧。至于此文所论笼统处,请参阅笔者其他论述诗词的文章。

 

1、炼词炼字。

如斯观网络诗词,大多都会或多或少犯有用词不当之病的,不论是比较好的写手还是差一点的写手。如斯认为炼词练字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考虑其字词的含义和词性,是否易生歧义;其次考虑其字词的感情色彩,如动词还要考虑其动态和静态;再者,统观其字词是否和诗词的整体意境相协调;最后,判别其字词是否恰当。至于平仄格律可作一虑,但不可过于追求于此,而错失好字词的。

 

2、意境的不协调。

意境的不协调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方面的,此点如斯这里不好细说,因为作诗者作诗时的感情如何,外人无法揣测的,所以如斯这里认为只要诗作能较好的反映作者的感情就好。二是景物的乱用。景物的乱用亦分两种情况:一是含有意象景物的词语乱用,比如'西风’一词就是含有意象的景物词语,假如其和春花合用在一个作品里时,那么大多数情况肯定不协调。当然也有例外的。二是不符合季节的词语捏合在同一作品中,比如燕子和大雁这两个词语。燕子归来,季节一般是指春天,而大雁南回,就北方来说,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这里地域的不同,这两种现象是不同的,比如海南岛的'燕子归来’肯定不是指春天。但是古代的诗作一般大多在北方写的,所以燕子归来的的潜含义就是春天来了。而这种现象被诗人用得多了,习惯成自然,也就成了意象词语或含有潜含义的词语了。还有比如迎春花和菊花同时在一首诗词中同时写到了花开,显然这是不符合常识的。所以这是常识问题。总而言之,造成意境的不协调的原因除了意象词语的运用不当外,主要就是常识性的缺乏考虑。当然还有情感问题和景物裁剪的问题。关于景物的裁剪,我们可以参考画画来论述,比如你要画一幅山水画,你不可能把你所看到的所有景物都画上,而是裁剪一些景物的。至于裁剪那些景物,这就要根据你所想要表达出的山水画的意境来决定了。

 

3、语感的不顺畅和句意的歧义。

现今的诗词者大多要求和苛责平仄格律,但是忽略了语感的作用。其实语感才是诗作平仄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假如你平仄符合,但是语感让人觉得不顺畅,这也是不成的。相反一诗句的语感好了,即使平仄不协,也是我们可以容忍和接受的。有些句子的句意可能含有两个或以上的含义,使我们感觉到不知该用哪个句意才好。所以诗作中不怕出现歧义句,但是怕的是诗作的整体含义上,不能消除歧义。歧义句运用关键是怎样消除歧义。

 

4、逻辑作用的忽视。

什么逻辑?笔者这里就不细论。总之,开句玩笑说,就是你想喝茶的话,你就不可能写你举起了酒杯。当然逻辑还不仅指此,还有好多其他方面的。可参考如斯的其他论述作品自己揣摩得之。

5、真情实感的缺乏。

这可能是网络大多数诗词爱好者的通病了,尤其是临屏诗作尤甚。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文学作品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真实的情感。可见真情实感的作用了。

 

6、对诗词格律等形式的过于看重,而忽略内容的重要性。

 

关于诗词平仄格律的观点,如斯可能持比较极端的态度。现在的诗词作者和观者们,一提到诗词,就会马上说,你这句不符合平仄格律,这个词在书中是仄音的,而句子中应该用平音的。不过其所云的'书中’,却是指的是古韵之书。古韵者,千变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音变化,同一个字在唐朝读这个音,在宋朝就可能读那个音了。所以依照古书,此时你是选唐代的读音还是选取宋代的读音呢?还有就是北方语音中没有入声音,而南方却是有的,所以地域的差别也造成了读音的差别。可能南方的作者运用入音,感觉很好,很平常,而北方就感觉比较难,还得去翻书查查找找。这里就涉及到了读音标准问题。读音标准问题,现今我们的国家已经确定了,就是普通话的读音标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的标准必然是统一和唯一的标准。这有利于人们的语言交流。还有南方的方言种类远多于北方的。就北方而言,纵方言有差别,但是主体上都可以听得懂的,比如河北、山东、东北、山西、北京、天津等这些地方的人员皆可以直接交流的,不需要使用正规的普通话而使用方言,因为这些地域的人们的方言都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而南方就不同了。如斯记得一个同事(江苏人)曾说过,江苏的两个相邻的县的方言就不相同,这两个县的人如果不以普通话交流的话,很难听得懂对方的方言的,甚至是两个相邻的村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如斯这里是支持普通话的普及的。就像先前提到的那个同事给家里去电话时,满口家乡方言,如斯等北方人感觉就好像到了外国。当然如斯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方言的存在,而相反是要保护方言。为什么,有这么个事例,在对越反击战时,我军的电台一般是使用普通话来联系的,但是一段时间,我军的机密通讯经常发生泄露的事件,后来的得知是被越军破了我军的电台频率,进而那种直接通话的方式,使我军的通话内容直接被对方监听得知了。后来我军采取温州话的方式通话,这样即使直接通话也没有关系了,因为对方根本听不懂我方的方言。此外一种语言一般都对应着一种文化,语言的消失一般大多意味着文化特色的消失。保护文化多样化,保护方言这一步必不可少。好了,暂且就先打住。至于内容的重要性如斯这里就不说了。

 

7、意象的乱用和典故的运用。

 

关于这两点的论述,如斯这里就不再论述了,可参看如斯其他的文章。

 

8、态度和人品等问题。

关于态度问题,这里可以分为临屏性(即时性)态度和深思性态度。这里如斯没有否定临屏性态度。为什么?我们知道古时常好几个文人聚在一起,喝酒作诗,相互唱和。而此时作的诗和我们现在的临屏作诗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临屏作的诗并不一定是不可观的。如果这样不好,那么李白的诗多半都应该裁掉了。但是临屏作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缺乏深思熟虑,故展现的毛病也比较多。二是应情应景之作,一般较缺乏真情实感,就好比金銮殿上的应制诗。当然如果你是大诗人的话,应制诗应该也不成问题的,可以一观的,但是问题是大诗人能有几个是?所以临屏作诗的缺点也就在于此。至于深思性的态度,这里就不细论了,想想孟郊贾岛就是了。人品问题,古人云:欲做事者先做人。可见人品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好多人的才华并不逊于那些著名诗人的,但是为什么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人品问题是其关键之一也。据说秦桧的文笔就非常好,但是现今有秦桧的作品流传吗?还有和珅。当然这里谈人品问题似乎和网络诗词不着边际,因为我们也不了解网络诗作者的人品如何,我们只是观赏其诗作而已。但是要想写出好的诗作,人品虽不为外人知,但亦不可不自我加强修养也。艺术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社会教化问题,这是艺术之魂。

 

     此外还有友人的自我捧杀,亦是诗词发展之大病所在,所以好多诗词作者多自鸣得意,因为满耳都是褒语嘉言,很少再去注意自己诗词的错误。日久天长,进而就无法听进别人的批评。如此,假如这是存在玩的心态的话,亦无不可,人生苦短,难得一乐嘛。但是如果放在诗词的发展上,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反艺术之行为。那么我们是要艺术发展还是要玩谑艺术,以供自已一乐呢?人心不同,所取不同,如斯也就不复再言。

 

    还有词牌问题:有些词牌看名字就觉得是悲苦的,但是词的内容却是欢乐的,总会感觉让人别扭的。此外古代词牌是配合曲子的,所以宋词一般都是可以唱的,但是今天这些词牌的曲谱却已经丢失了。以至于今人无法依据曲谱来作词。所以现今怎样运用词牌填词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喜欢词写作的,如斯这里推荐《白香词谱》一书。

 

   先前网友卷子曾云欲学习对联,而如斯建议其先系统学习诗词。也是基于以上所论而言的。其实在笔者心目中对联的地位一直比不上诗词的。为什么?诗词中所蕴含的知识,全部都可运用的对联中。可以说对联是诗词的衍生品,会诗词了,对联也就差不到哪里去的。相反舍弃诗词而一味追求对联,肯定不能深得对联之髓的。当然对联也有其独有特色,主要是修辞技巧方面的,在文学中,所有的修辞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对联中的,而诗词则不一定;其次是一些特有技巧方面:比如离合(拆字)析字,谐音、无情,别(岐)义等都是对联所较独有的技巧。但是纵这些虽妙,亦需以诗词为基础也。比如你想自撰一副对联题在书房,大部分情况,你不可能用到这些独有技巧的,而是用到诗词和对联通用的那一部分。

 

总而言之,统而述之,学诗词者主要有三点:一是扎实文学文化基础;二是努力做人;三是联系生活。

 也论风格和语气

如斯曾经看过司空图的《二十四品》,给如斯的感觉就两个字:天书。如斯本想从其中学到些诗词知识,但是看完一遍后,就没有兴趣了。虽然其描写诗风的言辞很有特色,但是感觉很虚,不切实际。如斯一直持如下观点:一百个作诗者,写出来的作品肯定至少出现一百种风格,当然也许有人会展现出两种以上风格。所以谈论风格的分类,比较无意义。单单就这一百种风格你怎么分类?也许同一首诗作中能包含这雄浑和柔媚两种风格,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诗作分类?是归于雄浑还是归于柔媚?所以如斯一直认为过于注重风格的做法是舍本求末。关于风格的观点,如斯这里还有一个观点:真性情者自然出风格,自然成风格。所以我们不必在意风格如何如何,按照自己的真性情写作即可,日久天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世人觉得二十四品不能括进所有的风格,于是又出现了续诗品,但是我们能续到什么时候,是个结束呢?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注意风格,写心而已。

 

关于语气,如斯这里只提两个方面:直白和含蓄。古代的诗词理论一般比较推崇含蓄的,一般认为含蓄才会使诗词具有韵味的。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具体的环境,假如你想写一首诗骂人,你能够含蓄吗?含蓄了那就等于讽刺了。比如这首诗是檄文类型的诗,你还会含蓄吗?所以说直白有直白的利处,含蓄有含蓄的妙用。二者不可厚此薄彼也。关于含蓄和直白的争论就好比诸子百家的争论攻讦,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理,结果呢?谁也没有胜利。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得是诸子百家的综合性思想。有时我们应该读下庄子的《天下》,用同一的眼光看下问题,这有利于你发现利弊的。即既用两(多)分法多角度看问题,也应该用同一法看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看透事实的本象的。也许万事皆可统一,但是文学艺术和文化切忌不可同一而无任何差别的。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差别性,文化的整合得益于同一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