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大一分校在费县

 白山 2013-12-29

抗大一分校在费县

(2013-10-15 12:05:12)

 

 

          抗大一分校在费县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改为此名,校址在延安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

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冲破日伪顽势力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到敌后办学,培养大量干部去带领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发展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会后决定,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晋东南成立抗大第一分校。12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何长工为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12月25日,抗大一分校在陕西延长县召开成立大会。1939年1月3日,学校从延长出发,挺进晋东南,于21日到达上级指定位置——山西屯留县故县镇,完成了第一次东迁。

为了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抗大一分校到山东敌后办学,就地培养山东部队的军政干部。学校留下一部分人员,由何长工负责,迎接抗大总校迁址晋东南;任命周纯全为抗大一分校校长,韦国清为副校长。1939年11月15日,抗大一分校东进队伍从壶关县神郊村出发,途经西井镇、峻极关,穿过冀南、鲁西,跨过泰安、肥城山区,于1940年1月5日到达山东沂南县孙祖乡,完成了第二次东迁。

 

抗大一分校敌后办学总共7年,有6年时间(1940年1月到1945年10月)是在沂蒙山区,其中较长时间是在费县境内活动,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40年1月29日,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支持下,费县抗日军民包围了国民党政府盘踞的东崮口村,赶跑了制造“管流庄惨案”的国民党县长李长胜。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配合形势任务,赶排了文艺节目,在集市上演出,揭露国民党县长李长胜杀害百姓的真相。演出轰动了整个集市,群众的抗日情绪被鼓动起来了。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为此发了专稿。

 

1940年2月,山东分局指示: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划归抗大一分校监管,改称第一支校。第一支校除完成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外,还先后参加了1940年9月在费县天宝山与刘桂堂、廉德三等反动武装的斗争,1940年11月在抱犊崮山区的孔庄战斗,以及1941年4月连续攻打王洪九义堂、沙沟崖据点的战斗。

 

1940年3月抗大一分校招收第(山东第一期)学员共计2670名,并举行开学典礼。此后的6年,校部扎根沂蒙山区办学,经常流动于沂南、蒙阴、临沭、莒南、费县(大部分时间驻守费县)等广大乡村,为山东培养了14000余名党政军干部

当时学员住的是老百姓的草房,睡的是在地上搭的通铺,铺的是干草。背包当坐凳,膝盖当课桌,大地当课堂。学文化、写生字只能用树枝当笔,土地当黑板、反复练习。教学计划上,军事课占70%,政治课占30%,但在具体工作中,政治仍占着首位。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学习之余,学唱抗日歌曲,排练文艺节目,走访群众,宣传抗日,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做到哪里。此外,还按照“在学习中战斗,在战斗中学习”的教育原则,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多次参加战斗。

 

1940年6月,山东分局从山东纵队、抗大一分校派出工作人员,到临沂三区、四区,费县三区,沂水十区等三县边缘地带,成立临费沂边联县委和办事处。

 

1940年6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驻扎在费县望海楼下的白石屋村。当时,东蒙山一带的反动会道门“黄沙会”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操纵下,不断制造摩擦,散布谣言,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相对抗。为宣传抗日,教育群众,鼓舞斗志,配合抗日军民痛击“黄沙会”,受文工团主任袁成隆之命,编审股股长李林和文工团员阮若珊在白石屋村的一间茅草房里,经过精心构思,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即《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这首革命歌曲,与沂蒙山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歌颂共产党的领导,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它曲调舒缓优美,歌词朴实生动,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不仅唱遍了华夏大地,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大一分校为帮助地方工作,专门抽调五、六十名连、排级干部,成立了民运工作团,由政治部民运科长罗野岗兼任团长。1941年7月,民运工作团随校转移到蒙山,校部驻在田庄,民运工作团驻在黄土庄,在校部周围的牛栏、塘子、臧家庄、田家庄一带,开展群众工作。

 

1941年10月,侵华日军集结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抗大一分校二大队、三大队、五大队与日军周旋。11月4日,抗大一分校校部率训练部、五大队跳出敌人包围圈,转赴泰莱根据地,二大队、三大队继续在中蒙山、西蒙山坚持内线战斗。11月26日,抗大一分校奉命返回蒙山根据地,29日进入费县、沂南交界处的大青山地区。11月30日凌晨,与敌人遭遇。此时,我军主力部队攻打绿门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后勤机关约3000名非战斗人员转移至大青山,陷入日军包围圈。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临危受命,指挥五大队和山东分局警卫连约300人的战斗人员,抢占有利地形阻击敌人,拼死掩护大部队突围。战斗从凌晨3点一直打到黄昏,终于突出重围。战斗中牺牲了近千名指战员,其中包括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二大队政委刘惠东,一一五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国际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等。在这次突围战中,我掩护部队以劣势的武器抗击装备优良的敌人,使日军在十几小时内不能合围封口,为突围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取得了突围的重大胜利,保存了大批的革命骨干力量,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3年3月,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决定,抗大一分校改为山东军区教导团,对外保留抗大一分校番号。9月17日,山东军区任命袁仲贤为教导团团长(抗大一分校校长),梁必业为政治委员。

 

1945年8月10日,抗大一分校进驻费县城。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为适应大反攻的形势,根据党中央“使我军扩大一倍数倍”的指示,抗大一分校将6个学员队扩大为3个大队,学员由645名增至1200名。

8月19日,山东分局发出《关于费县、临沂城市工作的指示》,指示决定:费县由山东军区教导团统一组织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军、政、民派得力干部参加,统一进行进城后的善后恢复工作。据此指示,鲁南区党委和山东军区教导团(抗大一分校)决定,建立费城工作委员会,书记由教导团(抗大一分校)政委梁必业担任,副书记由教导团(抗大一分校)政治部主任徐洪才,温河县群委书记、各救会会长靳耀南担任。工委建立后,迅速进行了社会秩序的整顿,恢复了工商各界正常营业及各方面的工作。

 

9月2日,抗大一分校在费县城内举行了第八期(山东第六期)开学典礼,学员名额扩大了一倍,达到1200多名。这是学校成立7年来第一次在县城举行开学典礼。

 

9月3日,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人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抗大一分校在费县城召开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9月15日,山东军区发布命令,抗大一分校除留下部分干部编入第十二步校外,其余干部、学员由参教处处长邸怀珍、政治处主任徐洪才率领,于近期开赴东北,准备归属抗大总校建制。10月8日,抗大一分校从费县出发,经莒县、诸城、平度、掖县,到达黄县的龙口,渡过渤海奔赴东北通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