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浪漫”的节日——七夕节

 老沔城人 2013-12-29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

    民间传说

    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后来他遇到了下凡的仙女织女,并与她结为夫妻,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详细

    牛郎织女传说实为“姐弟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七夕节诗词   

    古有浪漫诗词今有传情短信,浪漫七夕必备篇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

鹊桥相会

    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出自:唐·权德舆《七夕》:“今日云耕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闽南“七娘妈”的传说

    人们传说中的织女系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民间习惯称之为“七仙女”。可是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农村中,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详细

司马懿晒书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详细

    特别策划:七夕,讲给ta的故事

    民间习俗

“乞巧”活动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详细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乞巧”古时有四种方法

    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穿针乞巧”和“巧菜”四种方法。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七夕节习俗。具体方法是在乞巧节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

    “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轻轻地放入水盆里,让“巧菜”漂浮在水面上…详细

    拜织女、拜魁星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详细

    吃巧巧饭:三种饺子吃到枣的早婚 

    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详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详细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各地风情

北京:七夕“巧果”脱销    广东“七娘会”    台湾拜“床母”

老无锡怎样过七夕节    河南:“抱摸”百年“情侣树”

嘉兴:七夕香桥会 湖南、浙江:妇女洗发、接露水

广州:迎仙陕西:结扎巧姑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日本也过七夕   

    “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七夕”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已婚夫妇,他们之间的那种“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婚前情人或恋人之间的情感是不同的,所以“七夕”应该是“中国爱情节”而不是“中国情人节”。倘若定为“情人节”,则是不自觉地将“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对立起来。详细

    是否把“七夕”当“情人节”过,专家说了能算?西方文化语境里,“情人节”是有情人的爱情纪念日,不是像瓦伦丁那样的罗马圣教徒才有资格过“2?14”。那么,“中国情人节”又何必在乎已婚还是未婚,在乎赏花灯、郊外踏青还是一年一度鹊桥相会,何必用传说中或者古代传统中的爱情套路来禁锢今天的爱情表达?专家“咬文嚼字”,扎故纸堆,恪守“七夕”传说,囿于中国传统,反对“七夕”为“中国情人节”,是否妥当呢?详细

“七夕”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民俗专家表示,传说中牛郎织女最初没有“七夕相会”这一情节,但“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是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也与数字崇拜有关。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详细

“七夕”其实是“乞巧”

    “七夕”节原名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当时的人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节是古人十分喜欢的节日之一。详细

    在七夕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详细

探知七夕“乞巧”的起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详细

传统女儿节失落的背后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代七夕望月时常常吟诵的诗句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在“中国情人节”浓墨重彩的商业渲染下,与乞巧诗歌一样被遗忘的,还有传统女儿节,这个几千年来姑娘们最隆重的节日正在今人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与许多传统节日不同的是,七夕节似乎缺少一个具体“符号”,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这也是其难以传承的因素。对此,陈竟建议,传统文化研究者可以结合时代特色,为七夕节寻找一个积极向上、容易传承的“符号”。详细

    过七夕,别丢了文化的魂魄

    如今,不少商家也错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其他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例如,举办婚嫁体验,男士DIY礼物等。可消费者对此似乎不领情。究其原因,七夕促销噱头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与七夕节日气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

  又一个“七夕节”来临了。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广为传播“七夕节”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七夕”民俗活动,才能让“七夕节”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中逐步成长,并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