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仁寿抬工,智慧在民间

 昵称7215767 2013-12-30
仁寿抬工何时形成?无从考究。《仁寿县志》仅有些许记载。
    “蜀道难,难于上西天”。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仁寿人没有用牲口驮运货物的习惯,运输全靠肩挑背磨,往往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个人无法搬运,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搬运,利用力学原理,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配到每个人肩上,
    抬工由2人发展到4人、8人、16人、32人、64人乃至128人的队形,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所抬之物重达2吨。可以说,它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运输工具逐渐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所抬之物也越来越少。现在的仁寿,只有在少数地方因出殡入葬,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仁寿“抬工号子”是仁寿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起来的一种表演形式。现以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项目,这组图片是仁寿“汪洋抬工队”参加眉山市纪念苏东坡诞辰970周年“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游”演出时的镜头。按照仁寿婚嫁的民间习俗,新娘子在进婆家前是不能沾地的,因仁寿上坡下坎很多,抬工表现的花轿上坡、下坎,尤其是在田坎上“倒硬拐”的各种姿态使你感觉风趣,大饱眼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