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溺爱与保护中的孩子懒散,是滋生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温床

 昵称8745453 2013-12-30
 
溺爱与保护中的孩子懒散,是滋生依赖性人格障碍的温床
撰文:心海导航
       一个家庭中,彼此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也有生活界限。尤其是孩子,在他的生活领域里,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为他他自己的成长助力。如果父母出于过度的爱,或出于无奈而越过界限去帮办,甚至包办,就越界了。
   【案例】
    读一年级的小明,人很聪明,就是任性,霸道,娇气,懒惰。小明从出生后就是妈妈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从没让孩子沾过一点家务和他自己的内务,连碗筷都不会摆,吃桔子每次都要妈妈剥好,吃苹果要削好切成块儿。在学校里轮到他和同学值日时,总是指挥对方做,自己不动手,要么就是自己随便乱跑。
      当老师问到他为什么不做值日时,他还振振有词:“老师我不会干,也不喜欢干。”
    “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是每个学生的责任。”
   “我没有责任,我不要责任。” 老师惊愕。
    小明妈知道后,批评他:“宝贝,你都这么大了,是你的事就要去做,这是责任。”
     小明反问:“责任,你不是说我的责任是学习吗?我就不做,我讨厌干活……”

    【分析】
     孩子长大了,做事情懒散,学习起来也装模做样;成长没有方向,全靠家长的唠叨和督促;性格自私倔强,满嘴都是理由,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责任感!........家长责怨孩子不阳光、不积极、不进取、心胸不豁达、性格不开朗........孩子性格上的这些缺陷,真正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我们家长,应该反省的也是家长,是家长自己越过了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生活界限,或者叫责任界限。该孩子做的事情,因为家长的手太长,伸过去触及的范围越大,孩子心智成长的空间就会越小,甚至是家长强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为此,学习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越来越会变得阻力重重,压力山大,内心除了逃避就剩委靡不振了,嘴上除了理由就剩只说不练了!如今的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上,他们都喜欢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幼小孩子的无限的爱,唯恐爱之不深,爱之不够。最常见的就是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探究这类溺爱型的父母动机,一是怜爱心理,因为看孩子可爱,所以忍不住怜爱,因为怜爱,所以忍不住帮一把。潜意识里的话是:看,妈妈多爱你!什么都帮你做了。这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享受付出的快乐,因为付出爱的行为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母爱满足感。还有一种是急躁性情,看孩子做事笨手笨脚,老半天也做不完,干脆自己做算了,也没有那个耐心,干脆等他长大一点再让他做了。再一种就是追求内心完美和生活秩序的父母、比较挑剔的父母,他们往往见不得孩子做事拖泥带水,做不好还要自己重做一遍,不如自己亲自做省心。

      家长包揽孩子所有问题和责任,会导致亲子之间责任不清,界限模糊。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孩子哪些他可以做或必须做,所以他不知道应该自己做;而我们知道孩子哪些可以做,却也代他做了,于是,孩子没有他可做的事了!剥夺了他们独立动手做事的机会与权利,他当然不懂得什么是他该做的事,也不想做本该他做的事了。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可是,等你要放开的时候,懒散没有责任感的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放不开家长了,死死地缠住父母无理纠缠、既不愿意读书,也不愿意做事,孩子的生命在家长的所谓幸福中挣扎无期!为此,该归孩子管辖的生活、学习的范围,我们没有划给他,没有告诉他界限,没有教给他责任;等我们家长感觉到不得不放手时,我们已经迟了,孩子的性格和毅力像藤一样牢牢地攀援在父母担惊受怕的神经上了。

     因为以前照顾太多了,所以,孩子已经习惯于依赖我们了,如果家长不愿意,孩子就会给你急,甚至是要挟!!!这就是当今中学时期的孩子出现最多的依赖性人格障碍,如果家长智慧的发现及时,就还有机会进行心理干预和性格上的矫正,如果家长都已经无可奈何的时候,这种不定时炸弹型的教育风险,又有哪个老师或教育机构敢替你舍生忘死的去冒险呢?!
    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甚至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父母搂抱着睡,偎依着坐。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懦弱、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的不良人格特点。他们就像是心理学上讲到的“蛋壳效应”,外观完好的蛋壳,表面上十分坚硬,但只要轻轻一捏就变成碎片。

      家长总是用母鸡式的爱进行过度保护,包办代替,过多照顾,过度关注。孩子不吃饭,我们伸过手去喂;孩子的房间乱,我们伸过手去收拾;孩子的成绩上不去,我们伸过手去辅导;孩子遇到麻烦,我们伸过手去解决……只差没伸过手和脚去替他吃饭、睡觉了。不管孩子会不会做的,可能和不可能做到的,统统伸过手去替孩子做了。于是孩子不用动手,不用思考,不用操心,一切都有人为他做好了。结果呢,孩子的懒惰养成了,责任感丢失了,自卑感出现了,生活能力弱化了,依赖性人格障碍形成了,孩子没有了健康人格的成长,即便小学时期的成绩还好,到了中学随时都会出现说变就变,搞得家长措手不及,且到了无可奈何的境地!

     再者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会做事,不懂得做事,只是被家长灌输的观念就是学习、考名校、找好工作、赚大钱,长大以后他怎么能不贪婪?怎么能不自私?怎么能不见利忘义?这不正是国人重私德而不重公德的根源吗?在这种极端功利的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一些就会产生心理不健全或心理障碍,遇事就容易走极端,就会出现自杀、跳楼等等事件的发生!在全球每年100万自杀身亡的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学术界曾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国每年超过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率为23/10万人,属于高自杀率的国家。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而自杀者和自杀未遂者及潜在自杀倾向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绝大多数都有心理疾患,情感障碍型的心理疾患与人格障碍型的心理疾患是自杀者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
     心海导航爱的正能量:《狼和鹿》让我们获知对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莫过于“物竞天择”。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被称之为“逆向关怀”。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需要在父母适时的“逆向关怀”中走向成熟和强大。
      “逆向关怀”之一:碰该碰的钉子。
     “ 逆向关怀”之二: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逆向关怀”之三:承受该承受的苦和累。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家长们最普遍不过的想法。家长们恨不能自己三头六臂,把孩子成长中苦和累的担子都往自己肩上挪。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受苦受累的经历可以磨练一个人坚强的性格,增强其面对困难的坚定信念。
      
生活中,我们必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爱,是一种艺术。“逆向关怀”,是爱的另一种境界。爱之深沉,爱之高远,才能让孩子未来的脚步行之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