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免孩子轻生要注重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

 保持通话 2013-12-30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更多变化、更多风险的社会,他们的未来,将要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免不了遇上情场失意、事业困境、生意败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人生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从小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受益一生的珍贵礼物。孩子一生中既然免不了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在培养孩子面对各种挫折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关于生命的教育,珍爱我们的生命,享受人生中的起起落落,不断感悟人生、充实生命。

  第一支预防针:挫折教育

  让孩子及早懂得“失败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个道理。倘若不去引导孩子,便是让他在一种虚假的、破坏性的优越氛围中长大成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而加以溺爱是不足取的。我们和自己的孩子都必须学会以失败为师。每一次我们付出努力而没能成功时,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我们本身和我们的行动方式具有宝贵价值的教益。掌握对待失败的能力,是成长和成熟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听到“久病成医”,久病的人已经能成为医生,经常接受挫折和失败的磨炼,在心智和耐力方面的锻炼已经足以使我们抵抗任何“病菌”的侵袭。让孩子知道要是希望忘记挫折和过去,就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些实际工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经受一点小挫折的人,经过多年的磨炼,会具备一种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灾难,他们都不会像茅草屋遇到暴风雨时那样容易被摧垮。

  在挫折教育中,很多家长[微博]只是简单地把挫折教育狭义地理解为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与挫折教育的本义是相去甚远的。挫折教育对家长来说是如何引导受挫折的孩子,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能力进行挫折教育

  由于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

  如果自己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好面子,这一类孩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制订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既能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摆正态度——该放手时就放手

  先看个大家都不陌生的故事:一天,一只蝴蝶幼虫的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看得实在有些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取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了出来。但它可怜的身体萎缩着,翅膀也紧贴着身体。

  他满怀希冀,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在用它可怜的萎缩着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也没能飞起来。

  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只有通过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它才能在艰难的破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青少年阶段是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家长要有耐心,要给孩子解决问题和受挫后恢复的时间,否则伸手帮助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无论遇到什么暂时的挫折,只要坚持信念,终会领悟到挫折在孩子成长中的奥妙……

  厘清真义——挫折教育不是只给孩子挫折而没有教育

  曾经有一位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在我校只能成为借读生,因为这个“身份”,在一些荣誉或比赛机会面前,他没有参与的权利。比如市级的三好生的荣誉,由于借读生升学时不能加分,因此老师都会把机会让给有北京户口的优秀学生。

  这些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太不公平,现实很残酷,这个孩子也由此认为学习好了没有用,学习状态也日渐消沉。当我告诉他妈妈时,母亲说: “这算什么呢?让他自己挺过来。 ”事实是很多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毕竟以孩子读中学十三四岁的年龄,长期由于自己没有北京市户口而遭受到的不公平,会让自己处于一种自卑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告诉孩子看问题要有长远性,多看到未来,多看到人生的整体发展,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校的一些荣誉。不公平在任何社会、任何阶段都会发生,只不过有时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时候发生在别人身上。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重新振作精神,让他从这件事情中解脱出来。另外,让孩子知道,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那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现实,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优秀。要给孩子挫折后的教育,而不是只让孩子自己经历挫折而没有教育。毕竟,以一个孩子当时那个年龄阶段的视野,他想到的只是眼前,如果长期压抑,没有得到释放,一旦有一个导火索刺激到他,很可能发生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

  第二支预防针:生命教育

  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认识生命,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我们这里不谈生命教育的广义概念,但作为父母,可以在孩子青春花季的年龄告诉他们如何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过接受亲人的死亡带给自己的痛苦,让孩子懂得如果自己不珍惜生命会给亲人带来多大的痛苦,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生命的独特性,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理论的是我国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近些年社会一些培训机构、学校里都会给学生进行一些生命教育的部分内容,但因为学生个性化差异比较大,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家庭背景、文化不同,父母有必要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1.接受亲人死亡:爸爸妈妈也会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爷爷奶奶总有一天会死去,无论家庭中发生任何重大的事情,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让他与父母一起面对、痛哭、发泄,让他最后一次对曾经爱过他,养育过他的亲人做最后一次告别与感恩,要让孩子经得起生离死别的磨炼与挫折,不需要刻意地保护或等他长大一些再告诉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曾指出:“未来的巨大风险和灾难将像世界杯赛一般在世界各地轮回上演,人们完全生活在随时可能面临巨大风险和灾难的不确定之中。”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人生命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让孩子学会面对身边的人的突发死亡,活着的人要更坚强。告诉孩子人类的生老病死是新陈代谢发展的规律,最后的死亡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温馨的时光,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太阳的辉煌。

  在一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爸爸妈妈在一次地震中离开了,我们该怎么办?”话题很沉重,但当孩子仔细思考以后,大部分孩子擦拭了眼角的泪水,表示自己一定会坚强地活下去。父母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认真谈一下这个话题,让孩子们有关于这个话题的思考,这样的事情谁都不希望发生,但确实在我们身边上演。孩子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可以让他感受一下如果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在自己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开了,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在孩子感受痛苦的同时,也会明白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挫折,如果他选择自杀,会给亲人带来比正常死亡多得多的伤害。

  2.珍爱生命

  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人都是以极小的概率幸运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告诉我们的孩子:你的生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代替你,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任何代价都换不回来。特别是针对中学生主要自杀倾向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早期、更及时、更清晰认清自己可能会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我们给孩子读《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时,告诉孩子:我们在对自己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时,首先要想到会给自己最亲的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每一个人的命运中都有各种机会,孩子的未来并不是我们能够估量的。因此我们父母要树立乐观的态度,尊重孩子并让孩子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不要过早地下断言,因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都是不可评价的。帮助孩子心中永远充满希望,有希望就会坚强,会呵护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更加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