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0为什么要读《文子》
2019-05-10 | 阅:  转:  |  分享 
  


为什么要读《文子》

——依照事实的问题

作者武艺



文子,老子之弟子,小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传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

作为老子的弟子,他是否继承了老子关于道路和规律的学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他呢?让我们来看第一篇《道原》。所谓“道原”,探讨的是道路的本源问题,文子主要是要说明道路是什么。他首先引用老子的话,勉强把人们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称之为道路。他说,这个道路,极高而无尽头,极深不可测量,包裹着天地,承受而无形,就象源泉的流动不停,空虚而不会满盈,虽浑浊但一旦安静就会缓慢变得清澈。设置它可以无穷尽,无所谓早晚,显扬它也不能把握。约束它也能申张,幽暗它也能明亮,柔弱它也能刚强,它含阴吐阳,而能显著日月火三种光明。山凭借着高而有名,渊凭借着深而有名,兽凭借着奔跑而有名,鸟凭借着高飞而有名,麒麟凭借着游动而有名,凤凰凭借着飞翔而有名,星辰凭借着行动而有名。道路却凭借着没有而取得留存,凭借着卑下而取得尊贵,凭借着后退而取得先进。然后他又说,所谓的无所作为,就是不先于万物而作为。然后他又说,大道广阔平坦,就在自己身边,向远处求道的人,去了也要回返。然后他又说,所谓的道路,化育万物,始终没有形状,寂然不动,虽大通却混杂于昏暗中,深远宏大而广大,它没有外;劈开毫毛剖开芒刺,它没有内;它没有环绕的墙壁屋宇,而能生出有和无的总名称。然后他又说,不要以私心去谋求道路,要明白事理,才能拥有道路,才能拥有智慧。然后他又说,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追随着问题走下去,就会偏离人生道路,追随着欲望走下去,追随着爱憎走下去,也会偏离人生道路。然后他又说,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道路,实际存在的东西生于虚无的道路。然后他又说,安放准则遵循准绳,弯曲就会因准绳而直,笔直就会因准绳而保持常态。所谓的喜怒,就是道路中的邪路;所谓的忧悲,就是规律的失常;所谓的爱憎,就是内心的过错;所谓的嗜欲,就是生活牵累。然后他又说,想要刚毅的人,必然以柔弱来守卫;想要强大的人,必然以柔弱来保护,因为道路就是最柔弱的。积聚柔弱即是刚毅,积聚柔弱即是强大,观察一个人的积累,就可以知道他的存亡。然后他又说,履行道路的人,安逸而不会困穷;听凭术数的人,劳累而无功绩。使用法律刑罚诛罚别人的人,不能创立帝王之业;多次使用打击并驾御别人的人,并不是远行的高手。爱憎繁多,灾祸就会相随行。然后他又说,去除智巧取用道路,殃祸就不会兴起。所以以智慧治国,就是对国家的伤害;不以智慧治国,就是国家的规律。然后他又说,所谓的道路,是有与无互相生成的。因此,圣人掌握道路,空虚安静微妙以成就道路上的规律。所以有了道路就有了规律,有了规律就有了功绩,有了功绩就有了名誉,有了名誉然后复归于道路,功绩与名誉长久,终生就没有过错。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是我们就不能空虚安静微妙地以成就道路上的规律,以至于使混乱的规律破坏了人生道路,从而导致我们人生的失败!

第二篇《精诚》,所谓精,就是细致、精密,所谓诚,就是真心实意依照事实。那么这个精诚从哪里来的呢?文子认为就是从天地而来,天地各自按照自己的道路而运行,阴阳、四时也按照自己的道路而运行,人类和万物就自然而然而产生了,这就是天地的精诚。然后他又说,天地诞生出万物,如果要象管理人类社会一样进行管理,那么天地就会累死。但天和地什么都没有做,万物也能共同和谐地生长发展,这就说明,管理人类社会可以象天地管理万物一样,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就能和谐,人们也能和谐共存。然后他又说,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这个世界就是有次序的世界。有人弄懂了这个道理,就成为圣人。然后他又说,遵从天意的无为而无不为,就能使天下和谐,违背天意而有为呢?就会残害万物,就会扰乱四时的运行,会使白天昏暗而夜晚明亮,会使高山崩溃河川干枯,会使冬天打雷夏天降霜。然后他又说,天地、大自然的精诚的内核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让万物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做人要能做到这样,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然后他又说,圣人治国依靠道路,而不依靠智慧,按照道路上的既定方针,解决道路上出现的问题,那么国家就能治理了。然后他又说,凭借无所作为就能够有所作为。然后他又说,借用天地大自然的道路,黄帝也明白了人类的道路,由此而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天地、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然后他又说,圣人只是希望人们懂得并明白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自己的人生道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允许万事万物也有自己的道路,就是明白事理。明白了这个事理,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还追求什么智慧呢?然后他又说,失去了道路才会作为于规律,规律外溢而作为于仁义,仁义树立了而道路和规律就被废弃了。然后他又说,做人的关键是跟着道路走,而不是跟着规律走,不是跟着精气神气走,更不是跟着感觉走。所以,坚守自己的道路才是唯一的选择。然后他又说,我们之所以经常偏离人生道路,就是我们经常被世俗所牵累,经常被俗事所牵累。然后他又说,走什么样的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必然的规律。然后他又说,只有事物的原理才能说服别人,只有尊重事物的原理才是真诚。然后他又说,人们拥有很多智慧,可是不明白事理,智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自身的修养,全靠静心,静下心来弄懂事物的原理,才是真智慧,才能得到精诚。然后他又说,人为的功能是永远不能与天地的功能相比的。所以圣人重视天地的功能。然后他又说,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习俗,是所有统治者的重要责任。其重要性远胜于创建新的法律条文。然后他又说,如果怀抱真诚,就能够感动天地,神奇超越境外,令行禁止,精诚畅通于道而能表达意愿。然后他又说,万物有所作为,但所作所为都要凭借道路。所以,道路是万物赖以所作所为根源、本源。然后他又说,我们学历史,继承历史的经验,并不是要学某人的事迹、智谋、机巧,而是要学他们的人生道路。只有学到他们一生的道路的走向,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后他又说,不论处上位居下位,圣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们都有利,让人们都得利。而在人生道路上,圣人以端正自己为目标,并没有去期待什么长远目标。然后他又说,凡事只要发自于内心的精诚,就会有人响应,如果没有人响应,只能说明不够精诚。时时刻刻端正自己的观念,时时刻刻端正自己的道路,时时刻刻端正自己的意愿,那么就能无所作为而能成就于有所作为。然后他又说,希望人们凡事要找到根本,而不要专注于技巧,如果只是专注于言论的技巧,或者是技艺上的技巧,那么就会失去宗旨和根本。然后他又说,我们只要关注圣人们的话,就能够寻求到自己的道路,获得幸福和快乐。然后他又说,根据自己的道路,根据自己的职责而行为的人,不叫有所作为;背离了自己的道路,背离了自己的职责而有所作为的人,才是有所作为。然后他又说,知晓天地的道路和规律,知晓自己的道路和规律,就能够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就能够心怀精诚,就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从所有圣人身上都能体现出来。然后他又说,只有知晓天地的道路,拥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才会有这个精诚。

第三篇《十守》,是《文子》流传较广的一篇文字,所谓“十守”,守住空虚,守住无有,守住平常,守住平易,守住清明,守住真诚,守住清静,守住法则,守住柔弱,守住淳朴。本篇基本上是文子转述老子的话,首先文子说明宇宙大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只有这个道,善于开创并且善于成就万物。然后他又说,懂得道路,也就能够懂得幸福与快乐。然后他又说,所谓守虚,就是守住自己空虚的心胸。守无,就是看重自己的人生道路,守住无所作为,守住无所牵挂。守平,就是守住平常的需要。守清,即是守住清醒、清静、清明、清亮,不被外物所干扰所污染。守静,即是守住清静、安静的内心。守法,即是守住法则,而无所作为。守弱,即是守住柔弱,守住仁爱,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及爱戴。然后他又说,我们就是因为被高贵的地位、太多的利益而遮盖住心灵,不会倾倒,所以动不动就会盛极而衰,物极必反,所以就不能保持长久。然后他又说,我们要守住空虚,守住平常,守住清醒,守住真情,守住清静,守住柔弱,守住仁爱,守住愚昧,守住俭朴,守住谦让,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然后他又说,守朴,即是守住淳朴,所谓的淳朴,就是从自觉存在回归到自然存在。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确实是要守住一些基本原则,即我们现代所说的“底线”。如果我们能坚守这些“底线”,那么我们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必然是能够幸福的。

第四篇《符言》,是指已经验证、已经应验了的言论,因此本篇是文子平时记录老子的言论,从中挑选出已经验证、已经应验的一部分。作为老子的弟子,或者是图书馆同事、下级,平时与老子有许多交谈、许多讨论,因此记录下这些。老子的这些话,无论是在文子身上应验,或者是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应验,都已得到验证。就我们现代来看,确实也是如此。因此,已经得到验证的言论,就是可信的,因为这些言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篇《道德》,主要探讨的是道路和规律的问题,文子选择了老子关于道路和规律的一些言论进行编辑。通过文子与老子的问答,说明了道路和规律。什么是道路呢?老子说,所谓的道路,是规律的本源,是天的根本,是福祉的大门,万物需要它才能生存,需要它才能成长,需要它才能安宁。那道路,无所作为无有形状,在内能够修身,在外可以治理人;功业成就事业树立,与天道作为于清澈,无所作为而无所不作为,人们都不知道其情,都不知道其真,都不知道其中有诚信。什么是规律呢?老子说:顺从万物养育万物,延续万物使之成长,兼顾万物利益而无选择,与天地和谐,这就称之为规律。我们养育万物当然要顺从万物的生长规律,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一株小草培养成大树,那只是痴心妄想。而所谓的养育万物,只是让万物健康成长,能够繁育后代。这就是规律。而我们现代人总是想打破这些规律,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取代万物、取代别人的意愿,总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万物的利益。农民们都知道水稻要春天育秧秋天才能收获,小麦要秋后播种,来年夏天才能收获,可是我们对待别人呢?就想望子成龙,巴不得别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我们在愚昧中破坏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在愚昧中破坏了万物的道路和别人的人生道路。老子又说:世道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商人不安于市场而只想勾结官员牟取暴利,就是因为农夫不想耕作而只想进城打工,就是因为官员不安于职责而只想捞钱,就是因为读书人不想修养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只想早早踏入社会,就是因为人们不安于自己的事业而只想用金钱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拥有名誉地位财富,就能证明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了吗?人生重要的是生命和尊严,尊严的重要性胜过生命,生命的重要性胜过金钱!人生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性格;不是成功而是价值;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人世时,有多少人认识了你!人生重要的:不是他所购买到的,而是他所创造的;不是他所得到的,而是他所付出的;不是他所学到的,而是他所传授的!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需要,需要的人越多,价值就越大。人生越尊重客观规律,越能超越自我,越能超越自我价值就越大。这就是人的本性。老子又说:听闻而知晓,就是通达;见到而知晓,就是智慧。所以圣人在听闻祸福产生之前而选择自己的道路,智者在见到祸福成形时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所谓的智慧是什么?其实真正的智慧是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理的智慧只能算是小聪明。而所谓的明白事理,就是懂得道路和规律,依照规律办事,才叫大智慧。老子又说,制定出国家发展的道路,统治者就率领民众沿着道路前进,依照道路的规则而治理,遵循规律而发展,守住清静而不要有什么作为,就这么简单。老子又说:民众有道路就会同行,有法律就会同守,这就是万物的根本。老子又说:国家发展的道路只有一种,无非就是国富民安,人民安居乐业。老子又说:人们大都听凭智慧而不沿着道路走,总认为自己聪明能干而舍弃道路、舍弃方法,就象丢弃圆规而画圆,丢弃矩尺而画方,能成功吗?不通过正道得来的名誉地位财富,得到了不会欢喜,因为总会提心吊胆,害怕被揭穿;失去了就会忧愁,因为来之不易。而通过正道而得到的名誉地位财富,失去了不会忧愁,得到了也不会欢喜,因为这是道路上必然的规律。老子又说:时代变了,法律也应该做相应的变化,治国的道路、人生的道路也要重新调整,调整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如果我们死守着过去的法律不放,死守着过去的方向、目标不放,结果只会使自己走向绝路。同样,我们某些习惯、某些思想观念,某些学问知识,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六篇《上德》,所谓“上德”,即是丰足的规律。文子一开篇就提出,万事万物都要服从一个主宰,一个统率,心是全身的统率,君主是全国的统率,那么大自然就是万物的统率。所谓的空虚,其实就是放弃自我,以空虚的心态学习,才能继承和仿效古代的圣人。然后文子就道路问题、本性问题、时机问题、生存环境问题、精神专注等问题,详细解析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他论述万物各自独特的性能,其性能、势能虽然不同,但都不能以少胜多。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就是这个样,所以不能以自己的意愿去代替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很多的规律好象还不够,公开提出的规律好象被轻视嘲笑;这是因为人们不懂得这些道路和规律,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本质很真实的规律好象有所改变。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狭隘的知识见解来判断万事万物,而是要尊重遵循万事万物的道路和规律。

第七篇《微明》,是指精妙的明白,我们都在说明白,可是我们能够真正地明白精妙的事理吗?能够真正地明白精妙的道路吗?很难!所以老子说:道路可以弱小,也可以强大;可以柔弱,也可以刚强;可以是阴,也可以是阳;可以幽暗,也可以明亮;可以包裹天地,也可以应对无限地方。人们知晓道路之浅,不知晓道路之深;知晓道路之外,不知晓道路之内;知晓道路之粗略,不知晓道路之精细。所谓的知晓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知晓,怎么能知晓知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知呢?那道路不可以听闻,听闻了就不是道路;道路不可以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路;道路不可以言说,言说了就不是道路。怎么能知晓所显示的就是没有显示的呢?所以天下都知晓善之所以为善,就是不善。知晓道路的人不言说,言说道路的人不知晓。所以我们什么都不知晓!我们到底知晓什么?相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浅薄而狭隘。可是我们就坚持用这浅薄而狭隘的知识来应对大自然,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所以,不坚持自己的知,虚心谦恭地顺应道路和规律,才是正确的。所以,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把握住自己的人生道路,随着时势而变化,才能拥有自己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第八篇《自然》,是探讨天地的自然而然的问题,也是论述道路的自然而然。宇宙——即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道路,因此就产生了天地,天地有了自己的道路,于是就产生了万物,万物依据天地的道路而有了自己的道路,于是这个世界就丰富多彩、五彩缤纷了,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然而道路是空虚而安静的,安静就能和同,空虚就能通达。空虚安静的道路,天长地久,神奇微妙周遍盈余,对万物不作主宰。天地的道路,无所作为而有完备,无所需求而能得到,因此,知晓无所作为就会有益处。万物皆有道路,并且各自按自己的道路运行,就是自然而然。这个世界之所以是丰富多采的,就是因为万物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不互相胜过,所以这个世界才是和谐的世界,才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所以现代人只有尊重大自然,遵循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如果现代人类非要自认为超过万物、胜过万物,能够安排万物的命运,那么人类也就走向了穷途末路。所以,弄清楚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类的道路、天的道路,那么这个人必然就能成为人类中的成功者。

第九篇《下德》,所谓下,为收束之意,即是收束的规律。“杀”,又通衰败,因此又可称之为衰败的规律。什么是收束、衰退的规律呢?即是规律的表面形式。比如,有利益奖赏而勉励于善,畏惧刑罚而不敢胡作非为,法令端正于上级,百姓在下服从,是治理的末端。这个治理的末端,就是规律的表面形式。而民众交相互让,争处卑下,对财物利益争相少受,对事出力相争承担劳累,每天转化向上而向善转移,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治国的根本,这个根本也就是指根本的规律。也就是说,让人们自觉自愿,就是根本的规律,而让人们奔着利益去勉励于善,畏惧刑罚而不敢胡作非为,就是指表面的规律,这个表面的规律就是指收束、衰败的规律。比如说养生,最关键的是神气清爽意气平和,全身百节都宁静,才是养生的根本。肌肤肥胖,大腹便便,放纵嗜欲,就是养生之末。食疗药疗能不能养生?能,但如果不能心平气和,再怎么好的食疗药疗也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也就是说,神气清爽意气平和,是养生的根本规律,而食疗药疗则是养生的表面规律。如果我们作为于神气清爽意气平和,那么不用食疗药疗我们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如果我们作为于食疗药疗而放纵情绪,那么虽然身体能健壮,内心却是痛苦的。然后文子引用老子的话又继续论述,以法治国,就是收束、衰败的规律,而以社会行为规范作用于人民,与人民同走一条道路,才是根本的规律。然后文子引用老子的话又继续探讨说,人们应该重视什么?是重视生命还是重视利益?因炫耀与歧视而出现攀比心理,因攀比而出现了逞强,因逞强就会引来事物的发展壮大,因事物的发展壮大就会引来灾祸。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作为人都应该回复返归于明智。然后又继续探讨说,天下没有比作为于善更容易的了,没有比作为于不善更难的了。所以圣人心态平和意志简易,精神内守,万物都不能迷惑他。然后文子又继续探讨说,作为一个人,关键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我们这一生,不是来生气、来愤怒的,而是来享受幸福快乐的。最关键的是要掌握道路,以道路来对待一切。然后又继续探讨说,人们迫于眼前的生计,着眼于利益的获得,跟随着利益的获得而放弃自己的人生道路,人们为了利益的获得,为了自己的舒适生活,不惜争斗忿怒贪婪鄙视他人,全然不顾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规律的发展。然后又继续探讨说,不着眼于利益的获得,不跟随着利益的获得而放弃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就要清静无为。只有清静无为才能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随着规律的发展而发展,才能随着规律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又继续探讨说,不能用同样的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也不能用很好的风俗来要求社会,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一样,总是高低不平的,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不同,才是生活的丰富多彩。然后文子引用老子的话又继续探讨说,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遵循这个道路的规律,去掉人为的因素,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所以少看少听少说少思,就是爱护自己的性情、精神。只要在道路上不被所谓的智慧所引导、所迷惑,那么所谓的治理也就容易了。所谓道路的根本主旨,就是无所作为,所谓的无所作为,就是干好自己份内的事,人们就会各得所宜,万物就会各有所安。然后文子又继续探讨说,自己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就行为于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一旦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人们大都懂得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如果有谁有意破坏人们的人生道路,人们就会愤怒,当愤怒积蓄到一定程度,这样的人就是不可战胜的人。只有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人,才能成功的人。

第十篇《上仁》,是探讨丰足的仁爱的问题,真正的仁爱,并不是拿东西给别人,关心别人就是仁爱,而是不打扰别人,不扰乱别人的生活生产,才是仁爱。如果父母亲非要以仁爱为借口,粗暴干涉、扰乱儿女的人生道路,那么儿女也就无法正常地行走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还叫仁爱吗?然后老子又说,就是普通人,也是不以淡泊的心志就无法明白规律,不以宁静的心态就无法致力于远方,不以宽阔广大就无法兼并覆盖,不以端正平和就无法制约决断。然后老子又说,真正的仁爱,就是对生命的仁爱。然后老子又说,真正的仁爱,就是对道路的仁爱。然后老子又说,统治者有统治者的社会角色,下属有下属的社会角色,只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那么上下级关系就能和谐,工作就能推进。然后老子又说,真正的仁爱是对万物的仁爱。天地并没有向人民索取而只顾自己的享受,而我们却不断向天地索取,向别人索取,来满足自己的享受,这样的人,天地会允许他存在吗?然后老子又说,真正的仁爱,是让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然后老子又说,我们要致力于什么?要致力于道路!道路不是以雄壮武力来建立,不是以坚定强硬来取胜,不是以贪婪竞争来获得,而是依靠内心的观念来主导。然后老子又说,凭借天地的本性,万物就能自我端正,而天下人就能得到赡养,仁爱和最佳行为方式就能凭借于此而依附。

第十一篇《上义》,文子摘录了老子的许多言论,旨在说明,人们有很多行为方式,其中,只有丰足的最佳行为方式值得推崇。而最佳行为方式的汇同,就会形成社会行为规范以及法律,因此,根据法律法规、社会行为规范而行为,才能是最佳行为方式。恣意破坏、违背法律法规、社会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是最佳行为方式。

第十二篇《上礼》,是讨论丰足的“礼”,即丰足的社会行为规范。而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化,才能是丰足的社会行为规范。社会、时势都在不停地变化,所以我们就是要根据时势的变化,宣扬英雄模范人物,宣扬好的乡规民约,以文明教化的软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了维护人类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权利和利益,以及社会的安定,人们总会制定出一些规则来限制某些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而这些规则,的确会遏制某些人的性情禁闭某些人的欲望。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不需要这些规则,而是不要死抱着这些规则而顽固不化,固执己见,要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化,运用智慧,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放开自己的性情,满足自己的欲望。换句话说,我们知晓了某些规则会禁止人们的某些行为,那么我们就会制止自己心中的欲望,从而不让欲望折磨我们自己。而现代社会却放任人们无休无止的个人欲望,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破坏社会行为规范,不惜触犯法律,这就使得社会越来越混乱。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并不是不需要“礼”,不需要“礼教”,不需要社会行为规范的文明教化,而是不需要条条框框的、一成不变的、墨守陈规的“礼”、“礼教”。新时代的人们就需要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只有符合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规范才是丰足的社会行为规范。

通观全书,文子虽然大量地引用了老子的话,但在每一篇里都表露出他的思想观念。每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只有依照事实,才能获得幸福与快乐,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文子》









1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