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娱乐明星】我为什么给冯小刚喊冤?

 锦的城 2013-12-31

我为什么给冯小刚喊冤?

本没有看《私人定制》的打算,但囿于近日冯导对影评人的热情,也就趁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前去“定制”了一把。

这部“没用心”拍的电影,我却“很用心”地看了。虽然观看中我离场了三次出去透气,我还是不得不承认,我确实看懂了冯导三段式电影手法想表达的真正意图。

电影是讲故事的,而所有的故事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作用,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即便再无厘头的作品,都会影射出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创作动机带给社会的艺术和实用价值。因此,观众在看周星驰无厘头表演的同时,总能得到些许启发,这同时也是电影作为艺术存在的关键所在。

冯导自称“没用心”拍的这部电影,咱们暂不论他是正话反说,还是故弄玄虚,确实有点“冤枉”。

讽刺官场和发掘民生的两则故事,我们分明能看出他作为导演的责任表达是那么强烈,强烈到近乎“透支”。与他一同透支的还有故事中“领导”的扮演者,使了满身劲儿极尽所能终于表演得七零八落,直到这个故事看完了,受众才醒过味,如此不接地气的“导”和“演”,不过是让受众欠他们个“我是多么有责任”的人情。丹姐的故事是逆向讽刺的手法,这种立意“伤痛文学”的电影艺术,本可以博得大家共鸣,然而,冯导镜头里的丹姐故事却只能给受众带来莫名一笑,笑过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为他喊冤,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他很想表达却怎么也表达不好的故事。

用心拍的没人看,没用心拍的却票房一路飘红。这不是冯导的原话,但是他的本意。说这话是有比较的,他自称真正用心拍的《一九四二》却遭遇票房寒冬,这让他耿耿于怀,估计也让华谊兄弟睡不着觉。自此恐怕连受众都以为贺岁市场恐怕再也见不到冯小刚之时,《私人定制》横空出世,一路凯歌的票房数据,为冯小刚再次拔得头筹。按照冯小刚的逻辑,好的既然带不来利益,咱就来点“蒙事的”,至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电影人的责任,统统不管。他做到了,他用“蒙事”的办法,让受众乖乖走进了他荒诞的逻辑里。冯小刚回归“不用心”却能再次贺岁称王的勇敢行为,证明了票房才是电影人崇高的追求。因此,在票房为大的电影大师身上非要强加给他诸如责任、爱心、价值等等奢侈要求,冯小刚堪称是比窦娥还冤。

其实,细心地观众在《私人定制》里还是能看出冯小刚的用意的。一腔俗血的大导,名利场上所向披靡,而苦苦追求的高雅,到头来,不过是“疯子”一个。冯导不愿意成为疯子,他要的是名利场,要的是大大小小的奖杯,他以身说法的实例,就是为了给观众交代一个事情:自己就是一个“一腔俗血”的电影导演。只可惜,为数不少的影评人根本没有读懂他的心思。不懂没关系,可不能乱评啊。既然你不懂我想俗,就不该骂我真俗,既然骂了我真俗,我骂你“文化纳粹”有何不妥?至于公众人物,应该谨言慎行,注重道德仪态,统统都是扯淡。事实证明,郭德纲都可以口无遮拦满嘴喷粪,冯导的回骂风波岂不是冤案一个?

说来说去,我之所以为冯小刚喊冤,是因为冯小刚自己都不认为是一棵葱而太多人非要把他当成“大半儿蒜”。

你们说,冤不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