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母亲确实是个过来人,她知道学习的盲点也说得很对,而这也是我一直在跟学生强调的观念。不过也许有点矫枉过正,应该可以稍做修正。抄笔记不是件坏事,关键在于如何抄法。我常观察我的学生,发现其实大致可归纳出三类。
第一类就是和这位母亲的做法一样,上课不抄笔记,但是很认真在听我讲述每一个环节,同时脑子也跟著我的讲述在同步思考,因此这类学生常会即时发问,立刻彻底把观念弄清楚。我想这种上课方法相当有效率,学习效果相当优,虽然手没有到,但眼到、耳到、心到。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记忆能持续多久?
第二类就是上课会抄笔记,且也很仔细在听讲,如果没听懂会请老师再说一遍。这类学生又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先潦草地记载下来,回家再整理到笔记本里。这种方式虽较耗时但在誊写笔记的过程中,相当於完整复习一次上课内容。另一种是原本写字就快速、工整又漂亮(多半是女孩子),抄笔记几近完整不遗漏,又不因手在写字影响到听课,这种人连我也要自叹不如。无论是那一种,同样都眼到、手到、耳到且心也到。
第三类则是上课振笔疾书,似乎想把白板上或老师说的每个字都记下来,但却没余力看老师,也来不及思考老师的逻辑,有听却没有到,可能也未必理解,回家后更有可能看不懂自己在写什么。此外,我有个习惯,每讲完一个观念,会停下来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通常这类学生都没有问题,但当我发问或要求学生造句时,往往可检验出他们并没有真正听懂,可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那里,似懂又非懂。
曾有一段时间,班上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学生在相互较劲,相当有趣。有位林兄是第一类的典型人物,他总认为上课吸收得好比较重要,不喜欢一直抄笔记,不喜欢给自己负担,且自信学得不比抄笔记的人差。老实说,他确实学得不错,上课常会提有深度的问题,让大家脑力激荡一下,有一群第二类的女孩也不否认他的聪明。可是,这群第二类的女孩也深信人的记忆力相当不可靠,她们都在等着看林兄能记忆多久,於是我也跟著在观察林兄何时开始淡忘。果不其然,他在上课的后期真有这个倾向出现。
我也曾在班上分析这些给我的学生听,无非希望他们能调整自己的学习脚步,否则事倍功半也绝非任何人所乐见。综上所述,第三类不可取,显然最没有效率,相对地效果也最差。虽说眼到、手到且耳到,但心却没到。因为未跟著我的讲述思考,当场反应不过来,事后也不是吸收得很好。而这也就是前述那位母亲教她的小孩都不要抄笔记的原因。第二类较中庸,且相较於第一类应该是较保险,只要保留笔记,随时可重拾记忆或加深印象,即使是十年、二十年后依然可快速找回原有的记忆。
其实,学生是否来得及抄笔记,老师是可以控制的。早期我因敬业,深信学生不喜欢老师坐着讲课,且恐学生听不清楚,都会写白板,在讲台上走来走去,每天三到六个小时久站致经常脚胀痛也不以为意。当时会注意不要太快擦白板,会适时观察学生的状况,必要时等候同学。但也不断提醒同学们,有时白板列的是纲要,务必仔细听我讲述的内容,否则回家后会看不懂笔记。
前几年曾经开始有膝关节退化疼痛问题,对于医师建议改成坐着讲课,一度相当挣扎,也私下与较熟识的旧生讨论可行性,后来为了身体健康只好说服自己尝试改变。其实,我观察到同学适应得还不错,不写白板后,反可训练同学英语听力,同学更不必一直抬头吃力地看前方,写笔记就靠耳到手到心到,有听不清楚的地方随时提问,我都会说慢一点或者再说一遍。所以学生真的不必担心来不及抄笔记,只要与老师多互动,听懂始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