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这些书,就不容易被忽悠了

 天堂飞信 2014-01-01

你可以不关心大数据,大数据却要关心你,不光政府,大公司、小公司、黑客、骗子都在利用数据,这是个智能控制和犯罪的时代呢。2013年,国内很多出版机构都推出了大数据主题的作品,比较值得一看的首推《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很多热衷谈论数据发掘利用带给消费者(公民)好处的专家、企业家都避而不谈隐私不保问题,以及大数据体系可能导致的公民受到政府和大公司全方位控制、固化社会等级、巩固并加深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等问题,《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则对此都予以了深刻解析。书中给出的建议,仍是强化相关的立法和政府监管,以保护信息隐私权,并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遏制贪婪的互联网巨头——这本书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幸好如此,否则提出上述建议,还不知道会被某些人喷成什么样呢……

有一种发展阶段,叫做“事故共和国”。一个国家,如果遇到经济和社会领域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该怎么破局?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往往是削除监管,推动企业自律,减少因为政府管制及衍生的寻租引发的事故。这类药方往往还会拿美国的故事做例子。很不幸的是,真实的美国故事却是政府监管的加强和膨胀,才使得美国丢掉了“事故共和国”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曾获得200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托马斯?威尔逊奖的《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约翰?法比安?维特著,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2月出版)全面回顾并评析了100多年前美国法治和监管扩容的历程。

《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约翰?法比安?维特著,上海三联书店)

《事故共和国:残疾的工人、贫穷的寡妇与美国法的重构》(约翰?法比安?维特著,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年末,美国纽约出现青年、失业者及中产阶级为主要成员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很快席卷全美,还一度掀起了欧洲部分城市的类似社会骚动。我国内陆某些媒体人对之的解读是,这是一场规模不大的“骚动”,况且人数并不多,根本无法与上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波澜壮阔的民权、反战运动相提并论。某些经济学家更是将该运动贬为“懒人哭穷”——咦,北非和中东出现类似骚动的时候,评语好像不是这个调调?卡勒?拉森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发起和参与者,她在1999年写作的一本书,今年4月被引进到中国内陆出版:《美国是一个商标》(新星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观点在1999年时算是离经叛道,而在当下则成为了公众共识。

《美国是一个商标》(新星出版社出版)

《美国是一个商标》(卡勒?拉森著,新星出版社出版)

那么,卡勒?拉森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她认为,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经济全球化体系带来的经济繁荣,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金字塔骗局”,其理由在于,这样一种经济繁荣,是以透支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本质上是GDP迷信(请注意,这番判断出自1999年)。卡勒?拉森断言,无论在生态上,还是金融、经济体系中,无序扩张行为都将最终导致庞氏骗局的崩盘。她还指出,美国的公共生活、公民精神受到了商业、过度消费及相关操纵、塑造行为的侵蚀,美国人甚至因此忘记了自己的历史——英属北美殖民地在18世纪选择反抗英王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国公司在殖民地的各种经营行为对殖民地民众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美国独立战争亦可视为自由人对贪婪公司的反抗。

占领华尔街

《占领华尔街》(张辛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旅美作家张辛欣所著的《占领华尔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也以“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目击者的视角对这场运动给予了记录,同样揭破了媒体和经济学家的抹黑及谎言。

抹黑及谎言毒害了公众舆论,起到更大破坏性作用的则是所谓的媒体(网络)推手。瑞安?霍利迪是全美乃至世界最顶级的媒体推手,在他所著的《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揭露营销神话背后的真相》(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一书中,你将了解到借助新兴网络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特性、传统媒体拥抱传播和社会新潮流的急切心理(为此对审查标准作了大幅降低)、网民“怀疑一切”“嘲讽一切”的逆反式心理特征,媒体(网络)推手的力量将被放大到何等夸张的地步。

《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揭露营销神话背后的真相》(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一个媒体推手的自白:揭露营销神话背后的真相》(瑞安?霍利迪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让我们重温一下,瑞安?霍利迪所介绍的操控“炒作链”的九大秘诀:第一,为论坛、博客、微博意见领袖付费;第二,利用匿名消息进行病毒式传播,同步利用维基百科向意见领袖和媒体提供虚假佐证,并假借专家名义提供“第三方”佐证;第三,让话题能激起读者正面或负面情绪,情绪越极端,传播效果就越好;第四,让炒作的消息言语暧昧并具有误导性,比如,在传播一条漏洞百出的消息时,加上一个疑团重重的标题,自然会有短视而急切的网站、网民“自发”帮你把疑问句式转换成肯定性的陈述句式;第五,不断推出耸人听闻、令人兴奋即有爆点的信息;第六,成为标题党;第七,“制造”奇高的浏览量、评论数、转发数,让消息跃居社交网站热门话题榜;第八,让消息尽可能短;第九,大胆地虚构故事——这些路数,我们很眼熟,对不对?

老是讨论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过于沉重,更有点烦。离开网络,看电视吧——这是“更烦”的开始。时装剧对商业和社会背景的背离,历史剧、穿越剧肆无忌惮的践踏历史事实,新闻节目存在严重的立场偏差,更要命的,你认为不爽、不妥当、奇葩式、低俗、恶劣的节目,以及相关的演职人员、编剧、导演,都莫名走红了,骂声越大,名气越大,利益就越惊人,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代肿么了?”

《当下的冲击》(道格拉斯?洛西科夫著,中信出版社)

《当下的冲击》(道格拉斯?洛西科夫著,中信出版社)

传媒理论家、英国《卫报》和“发现”频道等媒体撰稿人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在他所著的《当下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中解释了以上现象。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的观点是,现在的信息产品,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新闻类、访谈类、娱乐类节目,要想获得欢迎,就必须打破过去的那种线性结构,让人们可以融入故事或现场情境。融入越快,融入效果越好,就会受到更多欢迎、更多批评,这就是价值所在。这被界定为“当下”式的流行文化,不需要考虑真实性和完备性。新的叙事结构对事实和逻辑的扭曲,还让人产生了虚幻的融入感、在场感,在距离现实更远的情况下误以为更接近真实。说白了,很多人热衷传播谣言,就是洞悉了“当下”文化逻辑。

《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冀剑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冀剑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最后介绍一本思维逻辑普及读物。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哲学博士冀剑制所著的《可笑的思维谬误:批判性思考与查错神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读者讲解了常见的思维谬误,对每一种谬误的生成机制作了解析。书中所指出并剖析的思维谬误,在媒体、网络上大量存在,而且非常流行,很多官员、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就常常“把合理当正确”、“轻率连结因果”,至于“妄下结论”的谬误(即很多人没有明确理由就直接提出某种结论,当遇到其他人提出的质疑时,则回应以“就是这样啊,这有什么好说的”,网上更是高频度出现。)看了这本书,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人忽悠了。

转载请注明:荐书堂 ? 读了这些书,就不容易被忽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