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在西方为何鲜为人知

 杂货店伙计 2014-01-02

 

《红楼梦》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小说之林的最高峰。如果说是“世界小说之林的最高峰”可能就是国人的一厢情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并非否定了《红楼梦》本身的价值,而是说明了《红楼梦》在欧美文化界遇到了很不公平的待遇。当然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是多种因素汇合而成的,但汇合聚成的焦点都指明了一个事实——在西方,《红楼梦》少为人知。

 

虽然《红楼梦》目前在世界上已有了多种译文、译本问世,但如果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世界名著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至于《红楼梦》在国际的知名度,那就更无法与《战争与和平》、《追忆流水年华》、《帕尔玛修道院》等相提并论了。除了少数汉学家与研究世界文学史的学者外,读过《红楼梦》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1980年,一位在华工作的欧美专家,看了杨宪益翻译的英文译本《红楼梦》后惊叹道:“没有想到,中国竟有如此精彩的古典小说”国人听后哭笑不得。造成这种文化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民族经济的落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般都看不起或不愿意阅读中国文学作品。这完全是一种偏见。“文化”一词在西方的定义是:区别于自然万物的,人创造的或即将创造的一切。在西方文化中它强调“人”的存在。文化就是“人”的另一种符号表达。西方人瞧不起中国人,从而也就瞧不起我们的文化。这种偏见恐怕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纵使国人认为《红楼梦》是稀世珍宝,不看、不关注、不了解其作品的外国人也不过觉得它是一块“弃而无用的顽石而已”

 

第二:因为欧美国家经济的发达,使其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整个世界。从“新文化”运动后,我们不断地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高潮一浪盖过一浪,而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却在不断地萎缩、消退。平日在报刊、杂志、电视上天天可以看到俄国总统、德国总理、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等等,可在欧洲和美国待得稍久的人都知道,别国的电视屏幕上不但难于看见中国的领导人,连中国的名字一年能提到几次就算不错了,而且其内容不是报道森林大火就是展示特大水灾。这无形之中使欧美的价值无阻绕的直输国人的脑袋。同样珍贵的世界名画,我国唐寅的一幅画,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恐怕也只值几十万美元。而毕加索的一幅作品却值几千万美元,相差一百倍。由此可见一斑——是谁的价值观念想统治着世界?

 

第三:东西文化的差异,使两种文化互不相溶。就以双方的文字而言,一个重“形”,一个重“音”。我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字”与“物”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种重“看”的符号。这种文字给人大量的联想与想象空间,但是这种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又受到眼睛视力的条件限制。西方文字是由字母组合而成的,“字”与“音”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种重“听”的符号。这种文字给人一种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没有中文重“看”的联想思维。西方人看不懂《红楼梦》就无可厚非了。再加上彼此间的文化传统、精神结构、历史背景、民族特点的巨大差异,就更不能理解《红楼梦》的真正含义了。而且《红楼梦》又是华夏文化的精灵——是一种最高级、多层面的文化意识和复杂的心智认知的实践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