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人用“港片回归三部曲”这样简单化的统称把《扫毒》、《风暴》和《救火英雄》放在一起,已不可考,而这三部片子又的确因档期连在一起,成为年底的一个“港片小高峰”。不过在整个2013年成绩斐然的香港电影序列里去看这三套戏,大概很难说它们是“港片回归”,改称“合拍片三部曲”反倒贴切。
“合拍片”绝非贬义,它只是个客观描述。毕竟和《狂舞派》、《迷离夜》、《殭尸》等“港片”相比,这“三部曲”是绝对地道的合拍片。今时今日“合拍”的定义已相当博大——杰作如《桃姐》同样是合拍片,且电影质素的衡量也与“合拍”或“本土”的标签无关;而这三套戏之间是否存在共性,或许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它们诚然都运用了“本土”资源,却也有各自的明显缺陷。
【形式感 ? 反转 ? 超现实】
有趣的是,追求形式感是这三套戏的通病(当然也可以说是为使角色更有型)。《扫毒》里“英雄本色”式的兄弟情让人热血沸腾,却也不乏只为实现形式感而存在的情节。譬如五年后三兄弟狭路相逢那场,三辆车先毫无意义互撞上一阵,大家才下车讲话,实在诡异。而结尾枪战大BOSS前,三个人好整以暇坐在沙发上点烟,除了拗造型就更没实际意义。再看《救火英雄》,从头有型到尾的谢霆锋临到舍身成仁,也要有型地点烟、抛烟,一连串动作有型到令人咂舌。到《风暴》里,华仔历经枪林弹雨、飞车爆破、中环陷落,仍然英雄不死这些也都算了,但为求首尾呼应,让林家栋死得那么“意外”,就未免刻意之至了。
(图注:电影《风暴》剧照,刘德华中环枪战场面。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三套戏,两两对照,各有相近。《扫毒》和《风暴》都是警匪题材,《风暴》和《救火英雄》都有灾难场面,《救火英雄》和《扫毒》则都sell兄弟情。而纯论观感,个人更偏爱《扫毒》。它的剧作并不合理巧妙(事实上这三部片子剧本都有硬伤),但从里到外都透着对旧式英雄片的怀念。相对于超现实得一塌糊涂的另外两部,你至少清楚《扫毒》想表达的,是对《英雄本色》那个浩气豪情年代的念念不忘。情怀这东西,柔软讨巧,一不留神就让人默默加分。
而同以人物设定来说,它和《风暴》都有一个“人性从善到恶”的反转,张家辉就显然比刘德华有说服力多了(不好说这里多大程度归功于演员)。后者几个天空变幻莫测下的特写之后,正义警察已然心性大变。前者则把这种扭转剧情走向的重大转变交给时间,虽然“命大不死”是很狗血,但忍辱负重五年的厚积薄发,还是要比忍无可忍就一瞬间里颠覆掉一生原则说得过去。
另个有趣之处是,尽管这三套戏的故事都发生在香港,但却很难令人相信它们和眼下这个香港社会有多大关系。所谓香港,更像一种地理背景。《扫毒》是情怀浓于血,有对旧式港片的价值追寻,也有重拍昔日经典的浓重刻意。所以故事本身,和今时今日的香港,多少有点不在一个channel。而《风暴》和《救火英雄》完全就是超现实路线,合拍的结合点又都挺过时——早就不是省港旗兵年代了,内陆悍匪题材实在不夠新颖,而劫匪有整车军火,警察又无法无天这逻辑反倒不必深究。至於《救火英雄》,期望得高,失望就大。灾难片的设定本身没问题,有无敌的内陆消防员(还偷偷摸摸去关气闸)也能接受,但整个片子的精华最后落在破除“心魔”的说教(的确是不断地说啊说)上,就远不及它主题曲的格局了。至少谢霆锋一首《爱最大》唱出的环保意识和抗争立场,远比电影里他那个角色诡异地选择牺牲,令我感动许多。
【身份 ? 致敬 ? 再出发】
一直喜欢一句话。“爱,不是我们要去的方向,而是我们出发的地方。”“弹”过这三套戏后,我更想回归于我们对“港片”一直以来的“爱”与眷恋。
一位香港重量级影评前辈日前提出一种看法:今天我们再从“港产片”的角度或出发点去作任何论述,都是退步的。即是说,“港产片”曾经作为一个阶段的香港电影的统称,到如今还在被人们孜孜不倦去缅怀甚至沿用,其实已不合时宜。基于对这看法的认同,我相信不该用“回归”去形容这“三部曲”,如果它们在2013年尾的集中呈现,对我们理解变化之中的香港电影具有意义,或许是令我们注意到,它们在让旧资源生出怎样微妙的新意。
首先是“卧底”的不同——“卧底”是一代港片里见不得光的悲情形象,它所隐喻的身份迷思,也早就被研究得相当透彻。而《扫毒》和《风暴》这两部片子既是做警匪,也就照足传统,卧底必须有,但“卧底”的人生轨迹却在变。《扫毒》里,卧底可不再傻乎乎“三年又三年”了,古天乐不惜搭上一场弟兄行动失败,也要逃离这个身份。而这又直接导致了后面所有悲剧。末了,三人变成劫狱犯、逃犯和毒贩——但三个身份上的“边缘人”却不是指向暧昧无间、苦情忍耐,反而能挥洒快意恩仇。虽然热血得狗血,但他们三个很抒情地开打那刻,我才意识到,很多年没在香港警匪片里见到这么了无牵挂的群像了。
而“卧底”在《风暴》里不但不是悲情符号,还意味着荣耀。我们所习惯的剧情往往是“真卧底”死也得不到正名,不过如今,“假卧底”却名正言顺拿到了一纸正名的赎罪券。港片里曾经那样尴尬而令人进退两难的身份,终也演变为一份身后的赦免与荣光。千篇一律黑白不明人鬼不分的“卧底”时代,不知不觉在渐行渐远。
再谈致敬经典。《扫毒》对《英雄本色》是情感的效仿,《救火英雄》是再续《十万火急》的灾难题材。两套都不完美,前者感性有余,后者不知是否因胡军的国语画外音太败笔,主旋律气息扑面,但它们又都具有一种重新出发的姿态。
(图注:《扫毒》三兄弟的设定,有着对旧式英雄片的致敬意味。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扫毒》是有“爱”的片子,那份爱看起来是兄弟情义,其实也是张家辉在一次访问中所提到的“电影感”,又更是香港电影在黄金年代给过人们的一种信念——相信电影里有个江湖,也相信,江湖有情、信义万金。港片曾经在华语电影里造过一个梦,而不少人恐怕也都曾希望那个梦长在。某种程度上,《扫毒》只是回到了我们最初所爱的地方,重新出发,尝试去再现一种不灭的“电影感”。
《救火英雄》则回到十六年前银河映像初具雏形时涉猎过的题材,其实“消防之风”九十年代已从好莱坞刮入香港。1992年已有剧集《烈火雄风》;其后经典音乐剧《遇上1941的女孩》里,男主角想投考的职业也是消防员。后来港剧《烈火雄心》里阿翠的死,更哭惨了一代观众。消防题材想拍出新意不易,如今重看《十万火急》一样会觉得那是套路之作,“救得一命是一命”被《救火英雄》延续为“救得一个得一个”,集体英雄主义淡化了不少,要归功于谢霆锋太有型。导演也做了求新尝试,避开明火去拍“浓烟”,主攻内心戏,效果见仁见智,但至少这一在华语电影中断档多年的题材,重又复燃。而下一次,或许这题材虽为商业片,也有可能拍出生态关怀,个人表态,乃至对泥土之爱……
所以,重要的不是“回归”,而是再次开始。对“港产片”这名字无需眷恋执着,但对香港电影的讨论,却可以长长远远。
(图注:谢霆锋主演《救火英雄》剧照。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贾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