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文化”中的摩天岭

 指间飞歌 2014-01-02
“三国文化”中的摩天岭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01-02 ]
谭昌吉
  文县位于甘肃之南端,地处秦岭山脉的南秦岭山带。全境为中高山地与河谷地地貌类型。西秦岭山山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和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文县的摩天岭是在三国晚期,钟会被阻于剑门关下而寸步难行。但邓艾却偷渡阴平成功,一举灭蜀,结束三国鼎立战局,统一全国的战例,立下不世之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奇兵突袭,大获全胜的典型战例。并且还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阴平(文县)稽此菲声中外,著名于世界。近人为邓艾塑像于玉虚山园林之中,足见三国文化在阴平的影响之深远。为此邓艾的伐蜀路线,就成为海内外一些研究三国文化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邓艾走阴平是否过摩天岭成为主要交点。

  《三国志.邓艾传》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将马邈降”。后人论证出邓艾率军二万余众,分三路进军时为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有两路军过摩天岭,为后人争论的至关要点。如罗愚频先生《邓艾到底过没过摩天岭》持不过的意见。而元元先生在《陇南报》1994年11月30日《邓艾偷渡阴平探源》和李春先先生2000年7月15日《甘肃经济日报》的《‘三国演义’与阴平道》二文均持过摩天岭一说。鉴上对文县的摩天岭有必要进行小考如下:本文前肯定的说摩天岭是一个大的山脉,不仅是一个垭口。摩天岭一名源于罗贯中之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后在民间流传使用,再后来来就登堂入志存史,成为正式山名。摩天岭远古称青塘岭、两晋南北朝时称祁山或邪山、北魏又称马盘山、唐代称青泥岭、宋代称青云岭,到了明、清以后则以摩天岭统一称名(曾维益《阴平道研究》)。摩天岭源自岷山。初起于平武与松潘交界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向南延伸至平武、松潘、九寨三县交界的色润坪附近(4764米)后逐向东延伸,形成涪江支流白马河与白水江的分水岭。后再向东南延伸而成为平武与文县的分界线。再至平武、文县、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3875米),遂形成为文县与青川的分界线摩天岭,其垭口(2223米)。到白龙江将军石附近(1710米)止。这段山峦才称其为摩天岭山脉。即从青川极西的文县、平武、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东到白水江边的将军石,凡翻越此山入蜀的道路皆可称为摩天岭道.此道地形地貌复杂,山峰的险峻,道路的曲折人们可想而知。故而经后人多方面的探讨,明、清后对邓艾伐蜀之路演绎出这样一设段文字“艾冬十月至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艾以毡自裹,从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守将马邈降,其妻尽节。“(见清《文县志》历代定兵防”)在《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有记载。笔者认为这与《三国志》中的姜维传、诸葛瞻传中所载,文县学儒韩定山《阴平国考》中记述的“邓艾自阴平,自景谷道傍入......”,并不矛盾,谁说摩天岭不是景谷(今青川县的白水)道旁呢?

  阴平郡一直是三国魏境之中,魏武定霸建安二十年(215)置阴平郡。诸葛亮遣陈式于建兴七年(229)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曹魏多次相争,以摩天岭山梁为界南涪县(绵阳)归蜀,北阴平(文县)归魏。故魏将邓艾对阴平这一代天文地理,民族风情是非常之了解的。这位杰出的成功的军事家自然能开辟一订条“七百里的无人之道”,直获伐蜀成功。后来明将傅友德伐蜀与邓艾选择同样的路线,仍然夺取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时仍行此路线,夺取全国胜利。这足以说明很多很多。

  史料记述颇丰,论者频频如云。但文物的考证又使人困惑,想必事隔一千八百余年,邓艾是入蜀打仗,绝不是旅游观光,不可能随处题字留名,置设建筑物作为纪念,故后人不可过分拘泥。可是只要深入摩天岭的地方那里有:邓家坝、攀葛山、滚毡坡、写字崖等等.历史的地名资料是最好的证明。文县欢迎你们,青川欢迎你们,摩天岭欢迎你们来考察、旅游、观光。

(编辑:剧艳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