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何发行

 福林德图书 2014-01-02

问题如下:
第一,谁(机构)来决定货币的本年度新货币发行量,根据是什么。

第二,新货币印刷出来之后如何分配流通呢?

第三,我一直有个想法,如果我放火烧了一屋子的钞票(两个可能,这些钱是我的,这些钱不是我的),谁在我的行为中受益,谁是受害者。国家会重印这些钞票吗?

货币由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央行无商业职能,管调控货币M0、M1、M2


在现代经济里,各个国家只有一个银行可以印钱,那就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中央银行把印出来的钱贷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或者个人收取利息。中央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烧掉一部分现钞,又印一些新钞,维持心目中理想的现钞总数,即M0的数量。大部分贷款是用票据或者电子形势大额走账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钞,总数会大大高于M0的数量,就是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 M1,还多出了机构存款这样的大头。

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的国际兑换币值,由该国的实际经济容量以及中央银行操纵M0、M1、M2决定。中央银行对挣钱没兴趣,因为钱就是它印的,对它没有意义,它的任务是让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就是调控通货膨胀、货币币值之类的。一国经济增长了,中央银行就可以把M0、M1、M2的数值放大一些,老百姓外国人却仍然觉得你的货币与原来价值一样。这种无代价多印多贷出来的,就是政府搞经济的直接成果,相当于“铸币税”,政府可以拿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中国政府最近真的是发了,中央银行印钱贷钱增长比GDP增长要快得多,却仍然没有通货膨胀,人民币还要升值。蒋介石没有多少本钱发动内战,就通过央行疯狂印M0、搞M1之类的捞钱打仗,于是恶性通货膨胀。

为了防止中央银行乱印钱,一般要求印钱的时候政府有对应的金银、合格票据、外汇、有价证券等等,作发行准备。不过这个很复杂,实际运行是个动态平衡,汇率、通货膨胀的变化怎幺调控太专业了。经常有国家调不过来,就经济危机了,其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失败了,某些数据变得很坏,却没有办法阻止。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不理这一套,全国就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印钱也是它,贷款给个人或者单位也是它。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它一家包搞,反正是计划经济,印出钞票来不是为挣钱,而是为了算账方便,不搞那么复杂。改革了,这样搞不行了。1984年,弄出“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理论上把人民银行的商业职能接过来了,人民银行专心干中央银行的事。理论上四大行应该是独立奔着利润去的,实际上仍然听命于中国政府,职能不清,乱得很,搞出坏账一堆。最近才包装得比较现代了,可以上市了,每年多少利润都可以象模象样的算出来。所以我们知道,四大行会陆续上市,但是人民银行却不会上市(也没法包装),因为它是中央银行,是政府机构。

相当多的新闻就是一些银行专业词汇扯来扯去,人们都听惯了,好象懂,但意义是什幺大多数人不明白。本贴希望读者看了以后,看这些新闻的时候容易把专业词汇对应到最原始的经济行为上去。

M3是什么东西
美国停止了M3货币供应报告,这个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M3 是比M2更广的广义货币,是为金融创新设立的,如短期融资债券就是M3。M3包括M2,M2包括M1。理论上最广的是M4。这个体系的细节比较复杂,一级级往上加进了货币意义越来越抽象的“准货币”,我也只是业余知道个大概,细节也搞不清楚。中国政府内部应该有M3的账,但是只公布M0、M1、M2。一些国家就会公布M3。

美国日本和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关于货币量层次划分 , 各国划分不同 , 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其划分方法也不一样。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 , 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资产可以以流动性为基础进行分类 , 可以从 3 个方面考虑决定一项资产的流动性:变现难易和快慢;变现成本;其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如果出售价格与购买时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 则即使能够以很低的交易成本很快变现的资产也不会认为流动性很强。因此 , 以流动性作为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应是以上 3 个方面的统一体。按流动性划分 , 一是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的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二是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 , 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三是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 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下面是美国日本和我国的货币划分货币量层次的划分

(1) 美国现行货币量层次

M1= 现金① + 活期存款② + 其他支票存款③ + 旅行支票。

M2=M1+ 由商业银行发行隔夜回购协议 (RP)+ 隔夜欧洲美元存款 +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 (MMMF)+ 在所有存款机构的储蓄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 。④ + 在所有机构的小额定期存款⑤

M3=M2+ 所有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⑥ + 定期回购协议和定期欧洲美元 +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 ( 机构 )

M4=M3+ 短期财政部证券 + 商业票据 + 储蓄债券 + 银行承兑票据

①流通于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和横跨州内机构以外的硬币和纸币。

②在银行的无息支票账户。

③如下形式的计息支票账户 : 可转让提款单账户 (NOW) ;超级可转让提款单账户 (super –NOW) ;自动转账账户 (ATS 账户 ) ;信用协会股金提款账户 (credit share drafts) 。

④ MMDA(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 是存款机构的计息账户 , 每月开出的支票数额有限制。

⑤发行的定期存款面额在 100000 美元以下。

⑥发行的定期存款面额在 100000 美元以上。

(2) 日本现行货币层次

Ml= 现金 + 活期存款 ( 现金指银行券发行额和辅币之和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后的余额 ; 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支票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和纳税准备金存款 ) 。

M2+CD=M1+ 准货币 + 可转让存单(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 ;CD 是指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M3+CD=M2+CD+ 邮政、农协、渔协、信用合作和劳动金库的存款以及货币信托和贷方信托存款。此外还有广义流动性等于“ M3+CD ”加回购协议债 券、金融债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和外国债券。

(3) 我国现行的货币层次

目前 , 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具有权威性 , 其划分方法是 :

M0= 流通中现金

M1=M0+ 单位活期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 居民储蓄存款 + 单位定期存款 + 其他存款

M3=M2+ 金融债券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那为什么香港有好几家发钞行呢
好像过去渣打和中国银行都能发行港币,是因为它没有中央银行吗

香港比较特殊,没有中央银行,有三家发钞行
香港情况特殊,当初就没设中央银行。政府把货币发行交给汇丰和渣打
代理,主要是汇丰在管(80%)。后来中银香港也取得了发钞行的地位。

所以汇丰就有半官方的色彩,直接参与港府的金融管理。香港的银行体
系确实比较特殊。但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有地位特殊的“最后贷款者”
,全社会的钱追根究底都是从那里来的。地位特殊的“最后贷款者”可
以把全社会的货币计算清楚,并依此进行调控。

严格来说,香港真正的发钞行是美联储

为了维护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发钞行必须按1:7.8的比例准备美元,以此向金管局申请保证书,从而换取发钞量,当然也可以用以前的保证书,用港元换回美元。所以,香港发钞行最多能做些印钞之类的技术活,央行发钞权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决定权,是香港发钞行无法获得的,不然按照商业银行逐利的本性,疯狂印钞,就通货膨胀了。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在这个体制下,美联储实际上获得了香港的铸币税。

社会上的货币量由基准的货币量(也就是说印了多少票子)和货币乘数决定。

假设甲有1000元的现金,存在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活期存款帐户。银行按照中央银行的要求,把其中10%(100元)交纳法定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剩下的900元可以全部贷出去,贷给乙。乙把这些钱再存入乙在工商银行的帐户,工商银行再交给中国人民银行90元,剩下的再贷出去。周而复始,理论上可以产生10000(1000/10%)元的活期存款。那么这个货币乘数就是10。

理论上,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但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各个国家这个数字究竟是多少,应该是各国的机密之一。

什么情况下这个乘数会上升呢?一般来讲,利率低的时候,大家愿意贷款,这个乘数就会上升。反之,利率高的时候,这个乘数就会下降。

央行就是通过控制利率,来调节这个乘数。经济萧条的时候,通货紧缩,东西越来越便宜,失业上升,央行就要降低利率,鼓励大家贷款,发展经济。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货膨胀,东西越来越贵,央行就要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减少社会上的货币量。

另外,信用体系越发达的社会,这个乘数应该越高。道理很简单,如果大家手里都是现金的话,谁也不用活期帐户交易,政府发行多少货币,大家手里有多少货币,这个乘数就是1。

再说,基本货币量。

中国的运行规则,我不太清楚,讲讲美国的。首先,美联储是不准随便印票子的。但是美国财政经常有巨额赤子。收上来的税不够花,怎么办呢?美国就发行国债。现在假设美国的财政部发行1000亿的国债,结果会造成存贷款利率上升,(道理很简单,存款量一定,贷款量多了,自然利率就要上升)。美联储为了控制利率,就决定增加发行1000亿的货币。那么这时,社会上就会增加10000亿的美圆的货币(1000*10)。这就是所谓的债务货币化。

封闭经济体中,基础货币量增加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财政赤字。

还有的时候,经济发展了,社会上的商品增加了。这时就需要增加发行货币,否则东西就会越来越便宜,形成通货紧缩。这时新增加发行的货币,可以直接作为财政收入。举个例子,如果今年经济总量需要1000亿货币,明年经济总量按今年的价格需要1008亿。央行就要多印8000万的货币给财政部,财政部就可以用这些钱去买东西,去投资工程。财政部多了多少财政收入呢?8000万减去这些票子的印刷费。这就是所谓的铸币税。

开放的经济体中,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外汇节余,或者说就是外汇储备。

任何一个稍微经济独立的国家也不会允许其他国家的货币在本国境内通行。这个说起来意义很复杂,但是涉及国家经济主权。我个人理解,用金融摧毁一国经济,兵不血刃,杀伤力却不亚于核武器。所以,放弃货币主权比放弃国防还严重。军事同盟很常见,但是成功的货币同盟却很少见,欧元区是唯一比较成功的。

现在再说外汇储备。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赚了美圆,按照中国的外汇管理规定,必须在规定时期内换成人民币。假设甲企业挣了1000美圆,那么就要换出 8000人民币。这1000美圆由外汇管理部门投资到美国,存入专门帐户,或者买美国国债。这样一来,中国境内的基础货币就多了8000人民币。这时甲企业再把这些钱存入工商银行,最终的结果是又多了80000人民币。

这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第二个工具(第一个是利率):短期债券。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收回基础货币。或者回购短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

打个比方,调控利率类似地毯式轰炸,短期债券类似精确打击。

其实,央行还有第三个秘密武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这个武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旦使用有可能会造成全社会的金融动荡。调整法定准备金,基本属于核武器。

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主要手段是利率。看货币总量,不如看通货膨胀率。

关于发钞行,多数国家的央行就是发钞行,比如美联储,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但是英国体系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些商业银行有发钞的权力。

我曾经请教过一些英国朋友。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与英国金融历史有关。英国的历史上,是各个银行,先各自发行各自的货币,后来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以后,保留了各个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但是这些商业银行要交给英格兰银行等额的英格兰银行的货币作为储备。

比如我在的地区,至少五种英镑纸币,分别来自不同的银行。如果某个银行想增发1000万英镑的本银行货币,就必须先向英格兰银行上缴1000万英格兰银行的英镑,作为准备金。这样的做法,很烦琐,也很麻烦。不过,保留了各个银行的权利。

关于烧货币的事情,我没有遇到。不过,我所在的地区经历过一次银行的劫案。劫匪开车进入某商业银行金库,抢走了几千万英镑。后来,旧版货币作废,重新发行新版货币了事。损失的就是新货币的印刷费,如此而已。

我不是搞银行的,对货币发行的个人一些了解,未必准确。

货币一直以来作为国家经济调节的核心与主要手段,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货币与货币政策都只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国家政策的全部,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与货币政策的运用会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目标转变而转变.就算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货币与货币政策也会很不一样.比如战时经济中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满足战时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再生产,而和平时期就更复杂了.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一样,对于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主导方向就更不一样了.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首先要求维护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性基础货币的地位,而不仅仅是满足美国本国的利益需要.并且由于美圆在2/3流通于美国本土之外,所以美国会比其他国家更要求有一个强而有力的金融系统.而次一级的日本与欧洲,他们的货币政策虽然因自身基础的不一致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谋求的基本利益上都毫不例外的把精力放在本国利益而把有限的力量放在全球范围,这个和美国的货币政策从一开始就立足在全球范围寻求强势是很不一样的.而中国虽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所以中国既没有地区性的强势货币圈(现在才草具雏形),也没有象很多追随美国的小国家那样把货币政策完全放在从属美圆与美圆政策的地位上,形成了一种另类独立在国际货币循环中的另类。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中国这样的另类与不确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都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块心病.所以尽快让中国到游戏中来,是放在发达国家领导人的一个迫切关心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仅仅是这个过程的开始,远不是中国货币问题的全部.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于在一段时间中实际一直处于亚战争状态.当时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都是以围绕满足战争需要来做基本考虑的,所以当时货币在经济作用中的其他作用与职能在这段时间中是相对压抑的.到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主动调整与世界的关系,终于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个时候,货币的另一个本能终于被唤醒了:资本.然而因为中国在客观上与实践中都没有具备一个资本可以循环有效成长的环境,并且在对资本的再认识也必须有一个从国家到社会组织再到个人的一个不断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的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现代化的革命,更重要的是改革至今我们不但学会了什么叫资本积累而且还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所以,在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的难关,而是一个国家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必须的转型。

金融,尤其是金融创新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代化大考.对比,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及经济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注定走一种所谓有中国特色的路.也许这个路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艰难道路,但是我们不可能转身离开了。

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必须在满足差异极大的多元化的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满足迅速扩展的对外贸易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可以遇见的时期中,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将更倾向于欧洲与日本那样的中央银行间接指导方针.而在金融创新上,我们很可能将在学习美国英国尤其是香港在金融创新上的经验,尤其是在离岸人民币问题的处理上将更接近美国而不是欧洲与日本。这样欧洲日本式的银行与英美式的资本市场的结合将会产生样的货币政策,这个将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而这个政策下我将看见一个资本流动越来越便捷,但是现金管制越来越严厉,国家控制越来越深入的中国样式的出现.由于中国已经与一些国家与地区及其经济组织签署了一系列的货币与金融协议,中国的人民币政策在很短的未来将不仅仅要规范的是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需要.用一句话来说的话,中国人民币将成为金融衍生交易商品可能选择.而这个将对中国人的智慧带来极大的挑战.毕竟我们脆弱与缺乏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将是我们不能掩藏的软肋.而作为中华经济圈乃至亚太经济圈如何面对人民币崛起这个问题,势必将在一个又一个经济领域展开一次又一次的博亦.呵呵,人民币不仅仅是中国的人民币了.

几个问题
“1。我还是不大理解所谓的“虚拟经济”,这个票面上的东西,比如美国日本虚高的股票都是本国GDP的200%,但是这样的“钱”也能在全世界买到东西,我觉得很不理解。特别是日本,制造业那幺发达,但他们的GDP还是有70%是服务业,为什幺???所谓的“服务业”到底是个什幺东西?以前的概念是洗澡理发物流这种东西,后来又理解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方面一系列的操作(阴谋?),还有其它的例子吗?而且为什幺会占GDP那幺高的比重呢?”

工农业的总产值,有个饱和的问题,市场经济一搞,一会就过剩了,价格还会降。有时也受物质条件的硬限制,你就那些土地,农业产出就只会那么多,你就那些路,汽车总量就多不上去。因为这两条,发达国家靠工农业发展经济炒不大。服务业就增长空间很大。一方面是人和人互相玩,看球听歌都是钱,只要提供的新鲜玩艺别人有兴趣就是钱。另一方面人和人互相炒,房子转卖都算是第三产业,还有艺朮品、证券之类的,价格会越涨越高,与工农业商品不停跌价不同。再则,服务业可以自己关起门来涨价,没有国际竞争的压力,吃饭就收你高服务费,你不会因此跑到外国吃饭去(但完全可能去买外国做的便宜工业品)。

所以,只要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就可以开始大搞人和人互相玩互相炒。人均GDP和发展中国家拉开差距,主要是靠这个。一炒,人就觉得自己有钱了,就更加敢于消费,信用卡狂刷。还有货币升值,三道炒作一起来,人均GDP一会就上万美元了。人均GDP里大部分数值都是炒出来的,所以服务业占GDP比重会很高。

“2。据说全世界发达国家里,只有德国还是实物制造业比较多,贸易也是常年高额顺差(日本虽每年高黑字,但服务业已经占了GDP的70%)。英国把整个国家的实业都快卖空了,每年都是贸易赤字,但经济增长后的GDP仅把法国抛在后面,更在逼进德国!他们到底在玩些什幺东西,怎幺玩的呢?连西班牙那样次等发达国家都是常年贸易逆差,以上现象种种说明了些什幺问题呢???这些现象,对发达国家来讲,那一种模式更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国力,更有助于自己的长远竞争(发达国家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只要国际进出口没有问题,就可以维持内部的炒作,内部炒得起来,经济增长就好。老牌发达国家很厉害一招就是收购国外资产。一些富人其实什幺也不用做,就把钱交给基金管理,他整天坐着收钱就行了,因为他有资本。老牌发达国家整体上就是这样,在国际上资产很多,可以从外国轻松地捞到很多东西。欧美巨头在世界上有很多油田矿山,差不多瓜分完了,还是便宜的时候弄来的。后富的就不太好,弄不着东西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问题,一般是因为炒得不好,如炒过头了。

从长远上来讲,有一个坐吃山空的问题。国际上出新兴强国了,把你的实质产业一个个顶掉了。世界就会怀疑你的实力,货币贬值,发债没人要,你就得变卖实质资产从外国换东西。所以,发达国家也还是要搞实业,总玩虚的也不行。


“3。还有一种说法,说二战以后人类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二战的损失,据说每天都有7万亿美元资本在全世界流动,我想知道,这些钱真的和物质财富一一对应一分钱一分货嘛?”

这是个财富的定义问题。盖茨股票值好几百亿,他要想变成实质资产,就不知值多少钱了。如果现在全世界所有货币准货币等虚拟财富都想变实物,那就会天下大乱,股票狂跌,全球急剧通货膨胀。所以,虚拟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对应是十分钱才一分货的关系,夸大了一个数量级。但不发生这种事,老盖仍然是全球首富。


“4。据说日本的国家以及民间存储的财富足有8万亿美元之多,足够整个世界重建两次了,这个数字和对应的物质能力实在让人震惊,我想问1)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这个数字是否准确;2)8万亿美元的物质能力代表一个什幺的程度和概念;3)8万亿美元的财富怎幺存储?不会就光是那些美刀纸吧?4)听说日本国家财政赤字接近GDP的200%,既然这样,他们哪来的那幺多财富?”

日本的海外资产非常多,比中国阔多了,一年光汇回日本的投资收益就是800亿美元。这些海外资产价值肯定在一万亿美元以上,我认为抵2万亿美元不离谱。日本人还持有大量外汇,也值万亿美元。所以,8万亿美元之说不离谱。“日本国家财政赤字接近GDP的200%”肯定是错的,应该是内债的意思。

“5。现今政府发行的名义货币比增长的GDP多的多,为什幺没有产生通货膨胀?外国人出于削弱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目的,宁愿在纸面上多给你一些财富的目的,这个可以理解(日本货币升值的优势劣势就在眼前)。老百姓为什幺没有察觉纸面货币发行的过多了?发觉了又为什幺没有觉得不满意? ”

中国因为过剩,所以没有通货膨胀。以前短缺经济,多发了货币确实就是通货膨胀。现在老百姓如果觉得政府印钱多了,可以去抢购东西,但是一会就生产出来了,供应充足,仍然不会涨价。既然如此,老百姓也就不抢了。但是社会上闲钱就比较多了,会去炒,不过剩的就涨了很多了,因为一般不是日常用品,没有体现到通货膨胀率上面。

“我的理解是等中国的基础建设搞完了,才能开始货币升值赚全世界的物质财富(当年日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一天还很遥远?(我是多幺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啊!!)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天已经来了,人民币、股票、中国艺朮品、房地产等等纷纷升值。但这并非政府主动弄的,而是一些人看好中国,提前。现在还没有到大规模质变的时候。什幺时候人民币自由兑换了,以中国政府的作风,应该就是要开始大炒了,我估计要十到二十年准备时间。

中央银行有很多操作模式的先说中国的


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意义上不是专业银行是负责国家货币政策的金融机构,其主管单位是中国国务院。日常中国人民银行的中介目标主要以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为主。其中控制货币供应量基本做法是:1.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对GDP的增长率要求与对通货膨胀率可承受的预期以及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制定响应的货币增长供应量;2.根据一定货币乘数,推算应提供的基础货币;3.通过其他政策影响.比如发行国债回笼货币。

另外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不一致


1.在中央银行对于中央政府的独立性上看

1)相对中央政府,独立性强,并由法律保障的中央银行,这里以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条例>)和德国(195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法>)为代表,其法律上是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其独立性强都表现在,独立制定货币政策而不受中央政府干预上。

2)独立性相对弱的中央银行,这里主要以英国日本韩国,其名义上属于中央政府,实际上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过近年有日趋独立性弱化的趋势。英国政府收回英格兰银行行长任命权和日本大藏省重组就是例子。

3)独立性弱的中央银行,这类中央银行法律地位较低,接受政府指令,政府有权停止或者延缓中央银行的决议执行.法国意大利巴西就是此类的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也属于此类形式。

2.中央银行与财政关系上看:
1)中央政府是否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现在各国都倾向于在法律加以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不过各国具体不一,实际千差万别。

2)在政策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各国的倾向现多是基于合作的态度.

最后多说点中央银行的职能,首先在铸币权的分享上,多数铸币权收益直接归属国家财政,部分铸币权收益划归中央银行,其次中央银行承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相关义务,这里主要表现在发行并管理国债上,最后中央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是所有其他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票据清算这和储备金保管者.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离岸金融业务的繁荣,中央的银行在一国货币政策中的绝对指导地位正在不断被削弱,这个是值得我们留意的现象. 

6。关于货币的价值问题,我觉得可以从抗战时期各方发行交错复杂的国、共、日,几方货币价值和关系来入手,我在看那些抗战文章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发行出来的货币谁认?值多少钱?流通范围对货币价值的影响,特别时货币的政治军事信用怎么保证(日军当然不会认边区政府的货币,万一日军全部占领了中国,认边币的老百姓岂不是手里只有一堆废纸)?这个问题用大白话解释通了,我想大家也就都能明白了,也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经济专业术语了。

“至于你说的GDP增长之后印出来的那部分钱应该不能算作铸币税吧?”

这是政府的隐形收入,当然算是“铸币税”。政府真的可以决定多印出来的钱怎幺用,和真的税收上来的钱一样能做事,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税,不过没有明文规定。

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乘数问题


有个疑问,为什么经济危机只在现代社会才有


经济危机是现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核心模式是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从以往的实体货物交易扩展到现有的虚礼货物交易,增加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货币流通.在货币这种高密度的流通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泡沫,然而真正生产出来的实体货物是一定的.


就是说金融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形成的繁荣有很大一部分是泡沫,当这个泡沫被吹到破灭的时候,就会形成一次经济危机.那么取消虚礼货物的交易,能否避免经济危机?

cadmus:

兄台看到问题的根子上了,呵~~~,“为什么现代社会才有”?

这也是一个“经济行为基本上都是双面刃”的又一个例子。

在古代没有钱庄时,不存在贷款。假设我是一个养羊场主人,只有一只羊,只能依靠一只羊一只羊的不断养,产生的利润,逐渐慢慢积累然后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羊的生命周期、生殖周期决定了等我60岁了,我拥有的羊也许才100只,不过我永远不会有经济危机,就算是羊病了或者狼来了,大不了我少吃点羊。....... 这个时代,人类的经济发展也确实是缓慢的(排除战争因素)。

如果钱庄出现,“贷款”---还本付息,这种方式产生。虽然我只有一只羊,我艰苦养到10只羊,然后我用这个10只羊做抵押借到贷款,再购买10只羊羔---这时我有20只羊了。然后20只羊繁殖到40只羊,我还了贷款(10只羊),用30只羊再贷款再购买30只羊羔........ 以这个发展速度,等我60岁时,我可能拥有1000只羊都不止。但是,风险随之而来:羊的疫病和狼的存在成为我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羊要是少太多我就得去上吊了。

可见,银行业是人类经济加速发展的发动机,没有银行业,就没有现代经济。但是凡事有利有弊,从上例中也可以看到,以10只羊抵押贷款出现的“货币”,其标示的价值是“未来的价值”,而不是当前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我用10只羊抵押拿到贷款的此时此刻,这个世界的“总财富”中出现了“虚拟财富”的成份---未来这10只羊长好长大,这些贷款的“货币”才能成为标示真实财富的货币。........ 这10只羊要是疫病都死了,我就得去上吊,钱庄就出现坏账---当初贷款的“货币”标示的“财富”消失了。

如果我用10只羊从A钱庄拿到贷款,又去B钱庄也拿到贷款,再去C钱庄...... 这样我可以一夜暴富,但是整个社会的“总财富”中的“虚拟财富”成份越来越大,(羊的疫病和狼的存在造成的)风险也就被放大了数十倍。

因此银行业最重大的任务就是“控制风险”---贷款联网,我从A钱庄贷款了,B钱庄就知道我的10只羊已经抵押不给我贷款了;而且,A钱庄认为风险比较大,我抵押了10只羊,但是只贷款给我5只羊羔的钱---这就是控制风险,这样整个社会的“总财富”中的“虚拟财富”成份就不会太大,风险也就低了。

没有银行以及贷款的出现,人类经济不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过量的放贷造成的"虚拟财富过大"导致的经济整体风险剧增,成为了现代社会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源。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就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造成了现代社会经济危机频发:贪婪是造成放贷过量的根源,恐惧是造成放贷急剧收缩的根源。

以前currency老哥说过一个比喻:“没有泡沫的啤酒不好喝,全是泡沫的啤酒没法喝。”

问:

CAD大哥,对你下面这段结论有点看法哈:

“ 我前面帖子讲过的:货币乘数效应。

当热昏头的时候,货币乘数乘了又乘(就象美国那些CDO以及按上按之类的金融衍生品)---由此“制造”出惊人的财富(都是银行里的数字,这就是电脑对人的欲望的负面效应);当冷水兜头淋下时,立马所有银行不再放贷---货币乘数效应突然消失(变成除了又除,几乎变成无限小了),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冻结”,马上之前“制造”的那些财富,因为资金链断裂,大厦轰然倒塌(冰岛就是因为突然间借不到钱资金链断裂导致国家破产)。.........资本主义一次又一次的就在不断重复着这个故事。

那些“制造”出来的财富,本身就是虚的(虚拟经济),其产生是虚,其破灭也是虚---这些财富根本没有等量实物对应的,连对应的实际发行的纸币都没有,就是银行电脑里的数字。”

CAD大哥,不明白这里讲的虚拟财富是指什么?大家都问危机爆发后亏损的钱到哪里去了,我觉得用货币乘数,虚拟财富的解释是没有说服力的,我的一些看法在这里,和大家讨论:

1.货币乘数,其实是货币供给(如M1)与基础货币的比值,而基础货币是央行可以操作的指标(流通中公众手上的现金+存款机构准备金),所以央行控制了基础货币,寄希望于货币乘数稳定,然后就可以控制货币供给。这个乘数怎么解释CAD大哥所讲的所谓“虚拟财富”?我看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吧

2.我猜CAD大哥想表达的是存款创造的乘数效应?即一定存款可以“创造”出多倍的存款,反之亦然,即存款“消灭”的过程也是倍增的。可是,这样解释也是战不住脚的。存款创造的过程不是虚拟的:一个人存入银行1000元,如果准备金率是20%,银行可以贷出800元;然后这800元带给某个人A后,A终究是要花掉他的,如果A花掉这些钱去买了B的东西,B再把所得的钱存进银行,这部分新增的存款是属于B的;这个过程看到,存款是乘数般的增加了,但增加的存款都是“有主的”,实实在在的,怎么会是虚拟的呢?

3.那么CAD大哥实际上讲的是杠杆?经济繁荣时,高杠杆高收益,不景气时亏损的风险大增,让财富大大缩水。但这个亏损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是在期货交易中的话,你亏损了,你的对手盘必然赚钱了。金融危机以来,谁亏了,谁赚了,钱到那里去了,我认为还真是一个不简单且饶有趣味的问题哈 ...

答:

货币银行学,我根本没读过,不懂。经济类的学问书,我以前就讲过,我没有一本认真看完过的,对经济上的学问我是不懂的,我唯一懂一点的是经济实践。

兄台列举的1,2,3,在我看来,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我干脆合起来一起回复。

关于货币乘数,“所以央行控制了基础货币,寄希望于货币乘数稳定,然后就可以控制货币供给。”,这是理想化模型,在现实中货币乘数从来就不稳定,它是一个时刻在变化中的值,所有统计数据给出的货币乘数,都是近似值而不是真实值,100%准确的真实值,根本就不可知。

“货币乘数,其实是货币供给(如M1)与基础货币的比值,而基础货币是央行可以操作的指标(流通中公众手上的现金+存款机构准备金)”....... 这个是不是你读的学问书上的定义?呵~~~,这个货币乘数,在我看来,应该叫做“官方可控的货币乘数”,并不是经济体中真实的货币乘数,而且误差并不小。

M1,M2......Mn什么的,我不懂。但是经济实践中,假设甲从A银行以4%年利率获得1亿贷款,这样甲在A银行有1亿存款,甲以5%年利率私人贷款给乙,乙获得1亿存入B银行(请注意,这次交换过程,没有任何纸币行为,完全是A银行与B银行,在银行电脑数据上的交接),然后乙又以6%年利率私人贷款给丙,丙存入C银行(又是一次银行电脑数据的交换),丙又再以7%年利率私人贷款给丁,丁存入D银行,...... 我做一个假设,假设这个循环过程一直持续到年利率20%甚至50%(高利贷了),假设最后到了葵,他借来高利贷冲进了石油期货市场---油价正在出现历史罕见的暴涨啊,石油期货一两天转个手赚好多倍啊。那么,我们看看,甲乙丙丁等等公司财务报表上,财富都增加了(有贷款收益嘛),可是经济体中,与财富对应的实物增加了吗?一丁点都没有增加---财富完全没有实物做对应,纯粹的电脑数据上的财富---可是却已经标示了社会总体财富增加,但是,财富已经开始虚拟了。

这时,如果从央行发行的纸币上来衡量总货币供给,央行觉得货币乘数完全在正常范围内啊---纸币发行并没有增加啊。可是如果从银行电脑数据上呢?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个个都有1亿财富,当然银行电脑数据里,1亿已经交接了,交接到葵的银行里了,可是这1亿所代表的财富,其效应还在(这时财富效应是以利息的每月返还为标识的):甲乙丙丁等等都还是银行贵宾室的客户啊,什么保险公司啊、财务公司啊、天天几百人围着他们转请他们入股啊、买保险啊什么什么的。

而甲乙丙丁等财富效应的依然存在,又会促使他们消费行为的夸张化出现:买房买车那是不论价格随便出手,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甚至零首付(从银行获得新贷款),因为他们被称为富豪啊,信用No.1啊,谁都不担心他们还不起钱啊。每个月那1亿财富带来的利息收入(这9个人个个都有那1亿财富带来的利息收入),还不淹死我们这些小民啊。这许多个甲乙丙丁们消费行为的夸张化,显然就导致社会总体消费行为的夸张化:楼价猛涨,车价猛涨,我们小民只能念叨着“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以泪洗脸。

可是央行并没有发行更多的纸币啊,央行监控的银行体系内的货币供给,没有显著变化啊,那1亿元从A银行一直落到J银行,都还是1亿元啊。央行计算来计算去,货币供给没特别大的变化啊,这样计算出来的货币乘数也没啥大问题啊。

葵携带1亿高利贷冲入期货市场(或者股市、楼市什么的,葵这1亿从J银行转入股票交易所或者期货交易所或者楼市,也就是电脑里面的一次数据转移而已,根本没有发生纸币变动。),油价肯定应声大涨,葵公司的财务报表,漂亮得不得了。葵的对手盘呢?假设,人人都想买油价涨(当然这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太可能,总有人想买跌的。但是大部分人想买涨少部分人想买跌是可能的),葵的对手盘在哪里?人人都想买油价涨,油价期货能不涨吗(期货单抢到抢不到啊)?油价期货猛涨,个个买到石油期货的都赚(账面都是赚的),那谁亏啊?好像没看见谁亏啊。以期货市值标价的财富总值在迅猛的增加---哇塞,社会总财富飙升啊。

人类的心理预期,在股市期市等地方,就和货币乘数一起助推市场的狂飙。什么CDO啊,杠杆啊,也都在助推货币乘数。

同样的,股市也在经历着类似的财富暴涨,以股票市值标价的财富出现迅猛增加,大牛市啊,人人都笑得比阳光还灿烂,天天请客吃饭桑拿沐浴卡拉ok啊。

社会总财富迅猛飙升,那以同一种货币标价的房子车子等商品,肯定涨价---结果现象就是,货币急剧贬值中。

这时,出现了两种情况:
1、中国央行发现问题不对劲了,踩刹车,短时间内连续十几次收缩信贷,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等。银行压力徒增,督促甲还款期限已到,快还钱,不能延期不能再借,甲从所有的其它银行都借不到新贷款还A银行(所有银行都被央行捏住了钱袋子),那甲只好逼乙,乙也一样借不到新贷款,只好逼丙,...... 一直逼到葵,假设葵在股市里或者期市里,那么只能被逼抛售股票或者交割期货。可是股市已经开始跌了,想抛都没人买;期货市场则是个个转买跌,葵不到一小时就被平仓了。股市里,谁先抛售的谁损失就轻,葵出手时可能已经巨亏了;而期货市场直接就给葵平仓了。....... 社会标示财富开始急剧减少,别说银行,人人都不敢借钱给别人了,货币乘数突然消失,虚拟财富开始大面积崩塌。

葵还不了1亿,只好自杀了,这下子,葵一死,壬也只能自杀了,辛也只能自杀了,一路自杀下去,就到甲了,甲除了自杀还能干嘛?

2、美国央行没有收缩信贷啊。可是,股市也好,期市也罢,必须要有新增财富进入才能再创新高,而这个新增财富,只需要是银行里的电脑数据就行,不需要一定是纸币,更不需要实物对应。可是新高创到啥时候是个头啊?就算葵借来了50%年利率的高利贷,甚至100%年利率的高利贷,利息它也总有个极限啊,总有一天,股市、期市再也无法从社会财富总值中吸血(是以葵等人借高利贷的方式体现的),高不可攀的股票指数或者期货价格,实际上也是岌岌可危的,任何一个风吹草动,就开始崩塌,崩塌起来的速度那是相当惊人的,葵一小时内就被平仓了,当天葵的股票就抛售不了了---根本没人接。....... 社会标示财富开始急剧减少,别说银行,人人都不敢借钱给别人了,货币乘数突然消失,虚拟财富开始大面积崩塌。

那么接下来的,也是一样的故事:葵还不了1亿,只好自杀了,这下子,葵一死,壬也只能自杀了,辛也只能自杀了,一路自杀下去,就到甲了,甲除了自杀还能干嘛?

1和2,两种做法的最终区别就是,1 所在国的民众对央行的政策怨声载道不过心理准备已经充分,对 2 所在国出现的股灾反而幸灾乐祸了:哈哈哈,你们也跟我一样有今天啊;2 所在国的民众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毫无思想准备,恐慌大面积蔓延,所有的人都在纷纷抛售资产换成现金,各种资产的价格迅速贬值,信心崩溃,信用崩溃,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开始了。(没见现在美国政府最大的工作量在于打气嘛,别管什么美国版马关条约,赶紧签!再不签信心完全崩溃就完蛋了........所以奥巴马大喊: Change!)


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它俩经常被用于计算对方,可是事实上它俩都是不可知的值:央行得到的数据,只是银行体系内的,银行体系外的私人借贷呢?例如葵从壬那里借来的1亿买来的股票和房子,如果又拿去银行做抵押贷款,这货币供给到底咋算?货币乘数又到底咋算?经济总量如此巨大,经济活动如此频繁,不容易统计啊,所以格林斯潘干脆就说:“数据旧了”,哈哈哈~~~。

这些事情事实上就发生了,否则蒙牛的牛根生为何痛哭啊:

“11月3日,蒙牛在提供给《第一财经日报》的资料中显示,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抵押在摩根士丹利,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总股本的4.5%。蒙牛股票下挫后,为避免股票价值波动可能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动出售,老牛基金会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贷款。

《第一财经日报》得到的10月19日《牛根生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及长江商学院同学的一封信》显示,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蒙牛近一段时间所采取的确保食品安全、维护奶农利益、促进乳品市场稳定的一些措施,以及对援手蒙牛人士的感谢。

在信中,牛根生表示:“我也提醒各位理事、同学,一定要以蒙牛为鉴,防范类似风险。至于蒙牛,最后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
--------------------------------

所以计划经济时,中国是严禁私人贷款的,如今市场经济,虽然放开了一点点口子,但是还是控制得比较严的:浙江“小姑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被判死刑,还有四川那个曾经是下岗女工现在是经营连锁超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谢女士,也因为这个罪名被逮捕。

而地下钱庄,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不可小视的,所以政府是严打,同时把一些地下钱庄规范化浮出水面,接受监管。否则天知道真实的货币乘数和官方掌握的货币乘数,误差有多大。(这两个数,天生就有误差,只是大和小的问题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