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派雕刻--忆千年沧桑探秘西递牌楼

 洁洁赢 2014-01-02

 西递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城东8公里处,因地处古徽州府之西,曾设驿站“铺递所”而得名。作为唐李后裔避难改胡姓世居之地,西递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与绩溪胡氏同宗的西递胡氏始祖缘此营房聚落,主要是看中这块盆地上的溪水逆东西行,认为非等闲之地。

  西递走马楼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

  当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桃李园和西园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点为“旷古斋”。“旷古斋”堂名系今人给取的,寓广博古徽文化之意,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手书。

出瑞玉庭前行数步,便是“桃李园”。桃李园亦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系西递徽商胡元熙的旧居兼私熟蒙馆。正屋为三间三进二楼结构,前两进为两小套背向三间屋。二进楼上设有独特的“楼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线充足,空气畅通。而且,楼上木雕扶栏板权作小姐相亲孔洞,供小姐偷偷观看来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选到如意郎君。二三进之间用粉墙相隔,中间有门相通,门上有隶书“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横额。在通往街面的小门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园”三字门额,寓意“桃李满天下”。

  出桃李园,就步入西园,与西园相邻,与东园通连的“三畏堂”,呈五间二楼结构,大厅高悬匾额“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圣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轩敞,天井宽大。

  天井和绣楼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设置,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和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也许在现代人眼里,西递处处透着古朴超然而颇具吸引力,西递保存之完整,几乎让人相信数百年来时间不曾前行。众人都说桃花源,景致倒在其次,向往的是世外之美。 

    ■点击理由:  

    皖南古村落西递村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誉称。当你漫步在这块具有950余年历史的神奇土地上,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芬芳的文化气息和特有魅力的古建风姿,它将使你陶醉迷离,留连忘返…… 

    ■地理位置: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是皖南一处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民居群落,四面环山。早期是古代一处驿站,据《新安名族志》记载其地罗峰交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一水环绕,不见东而见西,故名叫“西递”。

 

 

西递的古民居群体布局规整,建筑典雅

 

 

西递胡氏绣楼


    人文景观★★★★★ 

    西递为胡姓聚居地,胡氏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昌翼公,当年翼公因避太祖逃匿民间,改为胡姓后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西递自古文风昌盛。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后便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西递修建得异常堂皇气派。胡氏宗祠敬爱堂傲立在村中央,其名取族人敬老爱幼、兄弟互敬互爱之意,门前一座粉墙黛瓦环绕的广场上游客闲人纷纷往往,早已失去了当年的肃穆气。踱进敬爱堂内,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据说是朱熹手书。 

    西递村目前完整保存的224幢明清民居中古楹联不下百副,就充分体现了古徽州商大多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的儒商。在《履福堂》、《膺福堂》、《笃敬堂》等清初时期的民居中的厅堂上悬挂着底蕴深厚的古楹联,为居室环境增添了几分雅气,形成了强烈传统的文化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文化的长廊中。 

    明清建筑是我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西递明清民居300余座,保存完好的124座,门口的月湖畔矗立着西递唯一保存完好的石雕牌坊,高12米,宽约10米,通体采用不易风化的“黟县青”大理石,上书“荆藩首相”四个大字,底下一行刻着明朝嘉靖乙卯科进士胡文光的头衔与名讳。古徽州之砖、木、石雕堪称“三绝”,犹以石雕见胜,绝就绝在其人物栩栩如生其花卉犹如怒放,其走兽呼之欲出,其翎毛逗之欲鸣;这些都体现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 

 

 

胡文光刺史坊

 

 

西递明清民居300余座,保存完好的124座


    自然景观★★★★★ 

    整个西递古村落呈船形锚在皖南的群山丛中,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犹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走进地杰人灵的西递村好像步入了一座“漏窗的殿堂”;古民居群体布局规整,建筑典雅,粉墙青瓦,昂首云天,起伏交错;精雕细镂的门罩和双角翘起的屋檐,蕴藏着无一雷同的室内装饰;室内画栋雕梁,淋琅满目,匠心各具,巧夺天工;微微跷起的屋檐,叠起的瓦片铺成的屋顶,青黄色的石墙,爬到屋脚的青苔,铺着青石小路,99米高墙深巷矗立村中,游客穿行其间如入迷宫奇境;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又回到了那遥远的明清时代。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村落,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之地,在那绿水青山的环境中,显得非常和谐自然,每一处景色都可以入画,每一方人文都可以成书。 

  2009年2月27日,安徽皖南西递细雨如烟,春意盎然。胡文光刺史牌坊与徽派民居相得益彰,格外引人夺目。

黟县西递村楹联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南古村落——西递(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西递村的老楹联很多,说的是如何做经商、如何做人、如何忠、孝、礼、义,对今天仍有很多益处。明清时期的西递人,甚至是徽州人都是读着、看着这些楹联做人、处事、经商、做官的。因此,明清时期徽州出了许多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官,大多是儒官;商,大多是儒商。在西递村许多显赫的人家所留下的建筑,就是见证。西递村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化遗产。如今的西递村已非昔日可比,不仅荣获全国仅有的两处(另一处亦是黟县的宏村)以民间古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称号,其旅游业也如日中天,成为西递人引以自豪的事情。

  淡泊明志;

  清白传家。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友天下士;

  读古人书。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梯山航海;

  裕厥嘉猷。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联意说:欲发家致富,就要不辞辛苦,翻山越海,外出经商。精明的西递人,把内心对航船的崇拜,巧妙地融入村落的整体布局中,使之与所处的地形、地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此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学海、宦海和商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苍天不负苦心人,西递村真大吉在发,胡氏宗族曾经鼎盛数百年。

  会心今古远;

  放眼天地宽。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来。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有花方酌酒;

  无月不登楼。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是是非非地;

  明明白白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许多对联,实际上是对于人生与世界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以及感悟后自己的人生信条。要提高人生的境界,感悟是最重要的。黟县西递村所居之众,大都是躲避兵燹和战乱从外地流离逃亡过来的。经过巨大的恐惧和颠沛之后,来到这青山绿水的桃花源,将一切纷扰和争斗撂在一边,当与自然的直接面对时,往往就有一种“相看两不厌”的深层沟通和对话。昔日的纷乱和今日的宁静,恍若隔世。这时候就会产生许多心灵感悟,很多对联,就是此种发自于心灵的喟叹。然后人生就是在这种深解“三昧”的喟叹中,圆融地走向一种自在。

  守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此联意境极好,类似宁静方能致远,达者才能智慧。

  百代祠堂古;

  千村世族和。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

  宗祠是家族的博物馆,据史志记载,“原先西递的30多座宗祠,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保存完好只有4座了。”一直对宗祠很有研究的胡晖生老人,在谈到宗祠的巨大变迁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祠曾被认为家族完整性的象征,过去用于祭祀祖先,商议宗族大事的胡氏祠堂现在被开放设立为旅游景点,记者在西递走访时,看见经过数次历史浩劫保存下来的3座胡氏宗祠,现在里面只剩下空落的框架,和一些保存下来的对联(见下分列的“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等专题堂联)、祖先画像,空旷、宁静只是不再有从前庄严肃穆的气势。“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这些正是徽州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写照。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徽州祠堂,人们又赋予它新的内涵,一座座祠堂,就是一个个家族的族徽,是维系整个家族的精神纽带。“古祠堂,是徽州一个个家族的博物馆,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金鑫这样评价徽州的古祠堂。祠堂维系家族。众多的祠堂,标志着徽州寻根文化的底蕴是十分厚重的,寻根者仅仅是来寻找一段历史,寻找一种乡愁,寻找一种精神,绝不是重寻宗法制度的噩梦。

  屋小仅能容膝;

  楼高却可摘星。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灵毓梓潼持世教;

  位尊师表启人文。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文昌阁

  当人们一进入西递村的明清古民居时,就会感受到诗书传家,书香馥郁的浓厚气息。数十年之前,村之水口就有清初兴建的文昌阁、魁星楼,内有两副激励儿孙后代读书成才、争气做人的楹联(见本联和下联)。

 千管文豪争色彩;

  万家诗墨竞风流。

  ——佚名题黟县西递村魁星楼

  花能解语还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知事少时烦恼少;

  识人多处是非多。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养成大拙方是巧;

  学到如愚乃是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传家礼教敦三物;

  华国文章本六经。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传家有道唯存厚;

  出世无奇坦率真。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漫言竹露栽唐句;

  细嚼梅花读汉书。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天长流水坐怀古;

  春静幽兰时向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兄弟自然敦友爱;

  叔侄不必接冤仇。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好象是中国传统封建儒教的核心。姑且不论其“人上人”的动机如何,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莫不受一番艰苦磨练。而那种贪图享受或是靠吃“世袭饭”过日子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作为依靠自身奋斗起家的古徽州人,很懂得成才之路,充满艰辛,一定要有肯吃苦受累的“徽骆驼”精神。而“吃亏”,又是西递村人的一个创见了。回过头来说,古徽州的发达,靠的是徽商,类似商业性字眼多处出现,已超出一般人的概念。徽商,也是一种文化。

世事每逢谦虚好;

  人伦常在忍中全。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水惟善下方为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花能解语还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敦孝悌此乐何极;

  嚼诗书其味无穷。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染指不妨因滌砚;

  折腰何惜為浇花。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滌砚”,谓著述。

  事临头三思為妙;

  怒上心一忍为高。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君子不忧还不懼;

  丈夫能屈也能伸。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忠厚留有余地步;

  和平养无限天机。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知足常乐不极乐;

  但于得時思失時。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事能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淡饭粗茶有真味;

  明窗净几是安居。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有恒财立身至宝;

  无放心处世要言。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这一副副对联,体现出徽商当时对人生的体味,及对后代的劝谕、告诫。西递的古民居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仔细看后,令人思绪万千。

月移疏柳过云影;

  风送梅花入座香。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远水近山皆有情。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忌是庸才。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遇事虚怀观一是;

  与人和气察群言。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清以自修,诚以自勉;

  敬而不怠,满而不盈。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类似这样的楹联在西递村挨家挨户的厅堂中随处可见。也许西递的所有精神内涵尽在其中。每至一家民宅,首先夺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或笔力遒劲或工整瘦硬或潇洒流利的楹联字画了。无论是书法的审美趣味还是楹联本身所渗露的文化意蕴,不论是室内布置摆设的匠心独运还是与宅院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自然、和谐与统一,让人丝毫看不出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

  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得山水情,其人多寿;

  饶诗书气,有子必贤。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做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任何一个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楹联作为古文化的积,在西递村,楹联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更重要是揭示了徽派文化的真谛。如果说,西递的建筑和雕刻是一个个美妙凝固的音符,那么,这里的楹联则是丰富而又蕴涵哲理的歌词。弹奏演唱者就是世世代代的西递人。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休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黟县西递村明清古楹联

西递:中国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 

西递:中国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 
图片来自黄山风景区官方网站

  西递原名西川,西递村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900余年,后因徽州府于村3华里古驿道处设“铺递补所”而改称今名,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都是国内罕见,被游客、学者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西递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2月,西递和宏村(同为黟县精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通过,成为中国27处世界遗产中的一处,真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中国自宋之后,宫廷和寺庙建筑日趋僵化、呆板,各方民居多失于世俗,惟徽州建筑依托“程朱阕里”的教化之功和徽商的雄厚财力,以原始的干栏建筑为基础,注入风水、宗法制度、伦理道德、礼仪等文化元素,最终发展成具备强大精神力量的建筑形式,被称为“中国式教堂”。

  

  徽州当地的建筑原都为干栏式。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徽州商帮的兴盛,干栏式格局已经成了徽商按照儒家理法生活、待客的障碍。在我国的居住文化中,院落以及与院落相连的厅堂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清康熙帝曾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欧洲一定又小又穷,因为没有足够的地方发展,人们不得不住在半空中。”徽州虽然土地紧缺,但已然不穷,于是厅从楼上被移到了楼下,底层高度很快跃升了1米以上,甚至还出现了层高达5米多的豪宅。 

   底层的升高,一方面抬举了整个建筑的高度,另一方面由于主要活动场所下移,而采光依然依赖被挤压的天井,于是人们从原始的空中生活,迅速进化到脚踏实地的、有品位的沉静生活。这种生活是如此静谧。换一个角度说,徽州建筑对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有选择的,如果你是一位“足够理性”的人,在里面就很容易自得其乐。但如果你思想复杂、欲念多多,恐怕就无福消受那种静谧之美了。  


  以民居、村落入选世界遗产的,在中国只有徽州一例。从这一点来看,徽州建筑可算是中国民居的典范。身处与自己精神追求趋同的建筑中,又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幸福。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安徽最美丽的历史古村落,散落在徽州大地的明珠――村落,千百年来,仍悄无声息地安卧在山峦之中,穿越历史尘埃,一路走来,等待着游人去一睹它的芳容,探测它那久远而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现代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机,她们一如古画中的仕女,娴静而端庄,质朴的气质,吸引更多城市人群,来到这里,返璞归真,体会生命最原始的本真……

 
2006北京文艺论坛
一、黟县西递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阅读全文】

三、泾县查济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查济是查村、济阳两个村子的合称,村子有多大呢?有一首古诗说:"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整个村子呈长条形,绵延十里。钟秀门是东边进入村子的必经之路……
阅读全文

五、肥西三河
2006北京文艺论坛
    三河地处巢湖之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水乡古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三河镇在安徽合肥县南八十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据传,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故有“江中之洲”之称。春秋时称鹊岸;晋以前叫鹊尾。晋后称鹊渚镇;南北朝后期称三汉河……
阅读全文

七、酒城--亳州市古井镇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古井镇历史悠久,古称减店集。1985年设为减店镇;1987年更名为古井镇;1992年升格为副县级建制镇;1996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百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1999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中心建制镇……
阅读全文

九、涡阳义门镇
2006北京文艺论坛
    涡阳县义门镇位于涡阳县西北部,豫皖两省涡(阳)、永(城)、亳(州)三县市交界处。古为皖北重镇,是县西、亳东、永南、太和北方园百十里工农业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今以土特名产—贡菜苔干为龙头带动农、工、商、建、运、服各业的蓬勃发展而著称于世……
阅读全文

十一、黟县塔川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塔川,背倚高耸云端的黄山西南余脉黄堆山,遥对碧波荡漾的十里奇墅湖。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好象一座巨型宝塔,藏身在山谷之间,掩映在浓荫丛中。塔川,高庵与低庵两峰之间……
阅读全文

十三、黄山南屏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阅读全文

 
二、黟县宏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阅读全文】

四、黄山潜口镇
2006北京文艺论坛
    潜口镇境内陆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唇齿相依,是江、浙、沪、赣等地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的必经主道之一……
阅读全文

六、徽州唐模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
阅读全文

八、天长市秦栏镇
2006北京文艺论坛
    秦栏历史悠久。据传,历史上秦栏地区水草肥美,始皇帝在此围栏养马,秦栏一名由此而得,镇北牧马湖亦因此而得名。后因人丁旺盛,贸易繁荣,又在此设关课税,秦栏又称秦关。历史上秦栏即为物产富饶、民间经济繁荣的地区,据史料记载,秦栏“熊氏掌鼓”……
阅读全文

十、黟县关麓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关麓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还因这里古称“堑下”,地势非常隐蔽,此地建村可免战乱侵扰,俗称“官路下”……
阅读全文

十二、庐江汤池镇
2006北京文艺论坛
    享有“温泉古镇、名茶之乡”称誉的汤池,位于安徽省庐江县西部,地处大别山东部余脉,与六安地区舒城、安庆市桐城接壤,属丘陵地带。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名优茶和温泉资源……
阅读全文

十四、歙县雄村
2006北京文艺论坛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这里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历代名臣辈出,确实“所在为雄”。而他们升入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
阅读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