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高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佳梦书屋 2014-01-03

 

 

如何提高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一)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一个话题:如何提高孩子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了解和学习一点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教师和家长都是有益的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没有学过学习理论的教师,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也可以成为一个差教师,但好却好得有限,而差却可能每况愈下。”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道德等困境也日益严重。惟有不断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个人才能真正有尊严地生存生活下去,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持续发展下去。

一、学习的涵义、特点和过程

1、学习的涵义。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但人类的学习比动物要复杂得多,除了正规典型的课堂情境学习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学习。

关于学习的理论多种多样,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活动。

2、学习内容的分类

人类的学习,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结构。主要解决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二是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能实际做出动作。主要解决会不会做的问题。三是社会规范的学习。是把主体的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既包括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为复杂。

3、学习的特点

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校学习的,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在校学习的特点:一是以掌握书本的间接经验为主。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当然也并不排除必要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行为规范。学习就在于把前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形成必要的才能与品德。二是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因而比日常生活中的自发学习有效得多。三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孩子学习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习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为将来参加社会实践作准备。四是重在学习学习方法。知识、技能和能力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不同的概念。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在知识信息时代,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处理知识

4、学习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地占有前人积累的大量的基本知识。

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有的学者把它细分为八个阶段:①动机阶段:期望;②了解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③获得阶段:编码,复述、精加工;④保持阶段:进入长时记忆;⑤回忆阶段:利用线索进行检索;⑥概括阶段:迁移,举一反三;⑦操作阶段:作业;⑧反馈阶段:强化。

也有的学者把学习过程归纳分为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1)知识的理解,就是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去同化新知识并揭示其意义的过程。知识理解的范围较广,包括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结构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理解等,其中对概念的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知识的巩固,就是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知识的应用,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作业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二、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1、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的合理、完善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的方式。如,日常生活中的骑自行车,学习方面的写字、打字,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生产劳动方面的操纵生产工具等活动方式,都属于动作技能。这些活动主要是由机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来实现的。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的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首要地位。在认知特定的事物、解决具体课题中,这些心理活动按一定的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自动地进行。如,朗读、构思、心算、实验、设计等等,都是属于智力技能。

2、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是掌握局部动作阶段。指对动作系统的初步认识,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映象的过程。掌握技能时,总要在脑中先有动作映象,只有在“做什么”与“怎么做”等方面有所了解时,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活动,才能较快、较好地掌握有关的动作方式。这个阶段是形成技能的开始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和记忆都很紧张,动作忙乱,多余动作多,动作之间连续性差,容易出现差错。

二是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这是由掌握局部动作向动作协调和完善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注意和记忆的紧张程度减弱,多余动作减少,动觉的自控作用逐步增强,开始能保持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基本动作接近自动化,此时技能接近形成。

三是动作的协调和完善化阶段。这个阶段各动作已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动作系统并巩固下来,形成能按照一定的程序自动地进行连锁反应的行为方式。在这个阶段中,意识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动觉的控制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者的多余的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除,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调整动作技能。

3、动作技能的培养

动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练习而培养的。因此,为了培养动作技能,除了要激发学习者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并进行规范性的模仿外,关键在于练习,努力提高练习效果 

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明确了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就能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技能的形成有赖于主动练习,每次练习之前,应当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尽可能地把这种要求转化为内心需要,以增强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要掌握有关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知识是行为定向的工具。具备与某种技能有关的知识,有助于顺利进行练习。方法是达到 目的的手段。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因此,在练习之前,应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三要合理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技能形成与保持,需要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但并不是说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多越好。一般来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练习效果好。每次练习的时间以及各项练习之间的时距应根据技能形成各阶段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来确定。

四要及时而有效地反馈。反馈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及时就是让学习者尽快知道练习的结果。有效就是要让学习者了解动作的正确或错误,知道其错误的性质与数量以及错误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五要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在熟练练习的后期,往往发现在一定阶段上,练习的成绩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这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如疲劳、积极性不高和操作方法不当等。有些高原现象是容易克服的,如疲劳。

六要注意心理障碍的调适。有的孩子身体素质较好,但意志品质较差、缺乏勇气和信心,特别是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进行特殊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克服心理障碍,提高练习成绩。

5、智力技能的形成

智力技能是在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映象进行认识活动的方式。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对知识的掌握有重大的影响。智力技能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就是预先熟悉任务,了解活动的原样,建立起关于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为活动本身和结果定向。

二是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是指运用实物的图片、言语、模型、示意图等进行活动,所有的操作都是通过肢体运动来完成,是外观的。

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智力操作不直接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这是操作由外部形式转化为内部形式的开始。这个阶段在形式上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此已开始转入认知活动的形式。

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这个阶段是从由出声言语活动向内部转化开始,到内部不出声的言语自由叙述而结束,这是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五是内部言语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智力活动。

6、智力技能的培养

一是培养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应鼓励孩子积极思维,这样有利于智力技能的形成。如果懒于思考,在智力作业中不开动脑筋,自然妨碍智力技能的形成。

二是掌握解题模式,完善认知结构。课题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起来而组成的一种结构。对各种课题的模式如能正确地识别,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将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为此,要引导孩子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途径、原则、方法和步骤,完善认知结构。

三是提供应用技能的广泛机会。应用技能的机会越多,范围越广,越有助于提高智力技能在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三、应用迁移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有助于掌握乘法的交换律。

学习迁移的范围很广,凡是经过学习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方式等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迁移。

先前学习的经验对于以后学习的影响有三种可能:一是起促进作用,为正迁移;二是起干扰作用,为负迁移;三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迁移。

迁移效果与学得的东西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分不开的。应用恰当,其效果就是正迁移;应用不当,其效果就是负迁移。具体如何应用迁移规律提高学习效果呢?

1)要指导孩子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靠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尽量完满地结束前一步的学习之后, 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只有不断丰富知识背景,夯实学习基础,具备了优良的认知结构,新课题的迁移才能顺利进行。一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以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由于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得比较好的缘故。知识是迁移的原料,没有知识作基础的迁移是不存在的。

2 )要提高孩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迁移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研究表明,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作用就越大。因此要重视对孩子概括方法、思维方法和应用原理方法的指导,提高孩子的概括水平。

3)要科学适度地强化孩子的习题练习。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和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并能够较快地迁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的学习活动中去,促使智慧活动内化。“题海”战术不足取,“滴水”式练习也不能称道。练习要坚持主动、适度、适量、适时、形式多样的原则,并把握好审题、应用、解题、验证四个环节。

4)要注意思维定势对孩子学习的迁移影响。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因此要注意帮助孩子克服思维定势,学会抓住和分析课题的本质特征,并在新的课题情境中灵活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注意配合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近十多年来,国家推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吸收了许多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学校教学工作,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家长们要有所了解并在家庭教育中予以配合。

6)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学习风格促进学习迁移。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心理学研究认为,尽管学习风格因人而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沉思型和冲动型两对四组。教师和家长注意和留心孩子的学习风格,并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予以学习指导,促使孩子掌握并灵活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心理健康课程的第二个话题:低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要点。

1、低常儿童的概念及分类。

低常儿童指的是智力低常(简称低常)、智力落后、智力缺陷的儿童。低常儿童的认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智力发展上有持续障碍;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丧失或极低;三是有大脑损伤。

低常儿童通常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轻度的或可教育的低常儿童 。这类儿童在智力落后的病例中占80%,他们仅有轻度的身心发展异常现象,但可以掌握和小学儿童相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许多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人。二是中度的或可训练的低常儿童 。他们认识活动水平很低,基本上丧失了学习能力,不能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三是严重的或需要监护的低常儿童。他们智力极低,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避免生活上的危险,甚至不能分辨亲人。

2、轻度智力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知方面:一是知觉速度慢,容量小,不够分化,缺乏积极性;二是言语发生晚,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语法单调,存在明显言语障碍;三是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缺乏思维的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

2)情感方面:一是情绪不稳定,易变化,破涕为笑、转怒为喜的现象颇为常见;二是情绪调节功能差,不能正确反映外界环境的影响,莫明其妙的哭与笑,对严重的精神打击无动于衷,但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三是高级情感产生晚、水平低,在道德感方面表现出无羞耻、不知道难为情,也不懂是非曲直;四是具有病态情感,有病理性的情绪亢进、病理性的情绪淡漠等等。

3)个性方面:一是抱负水平低,大都是想避免失败,少要取得成功;二是渴望得到注意和表扬,尤其是低龄的弱智儿童、迟钝儿童;三是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言语交往能力、家务劳动能力、时间概念掌握水平、社会化程度等均与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

3、智力低常的原因

一是遗传的影响。低常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和认识活动方面的缺陷大多是遗传因素所致,先天愚型的儿童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引起的。

二是产程的因素。胎儿在母体妊娠期感染某种病症或受药物中毒,放射线伤害,或在分娩过程中引起的脑损伤、颅内出血、缺氧,出生后早期感染如脑炎、脑外伤等都可造成智力落后。

三是家庭的原因。近亲中迟钝的人,家庭不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父母离家,贫困和不重视教育等等。

四是社会的原因。儿童社会生活环境中经常遭受挫折和失败,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会导致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同时,相当多的低常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也是造成他们智力长期落后的原因。

4、低常儿童的教育。

1)正确认识低常儿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低常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也不管严重程度如何,儿童的心理发展总还会是在发展,在好的教育和教养条件下,就能消除或减少这些机能障碍,作为低常儿童家长或教师必须认识到低常儿童有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要克服消极态度,积极推动这种发展。

2)重点抓好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低常儿童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习惯使低常儿童得以挽救或者最终使其彻底灭亡的一切”。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低常儿童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识活动与个性的发展,只有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授之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之知道什么可以做,应该怎么做,经过反复实践废训练,形成习惯,才能初步适应社会生活。为此必须从小训练他们多种多样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社会技能等。先从非常简单的工作开始,而且要尽早开始。

3)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原则进行低常儿童教育。思想性是指教育时要注意提高低常儿童的思想认识水平,让他们逐步建立起是非、善恶、好坏的道德观念,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好公民。科学性是指要根据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教育要做到小步子、多循环、螺旋式前进。教育内容要适当。实用性指教育内容要选取与低常儿童关系密切并与将来社会生活、从事简单劳动有关的内容,在矫正和补偿他们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缺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差异性是递增低常儿童各自身心特征差异很大,形成智力落后的原因不一,教育时要特别强调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因村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4)唤起学习兴趣,帮助低常儿童取得成功。低常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差,抱负水平低,但渴望得到表扬。家长和老师要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还要经常把低常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社会生活中去,不能老关在家里,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引导他们去观察和认识自然和社会,激发他们了解周围事物的愿望和兴趣。只有低常儿童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成功。

(三)
        现在学习讨论今天的第三个话题:青少年自闭和抑郁心理的调适。

关于青少年自闭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自闭心理?

自闭是自我封闭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拒绝人际交往、自我安慰的一种心理表现。自闭多表现为不跟人交谈,对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一个人长期躲在自我的世界里。自闭多产生在青少年人群中,轻者可自愈,重者往往不能生活自理,发展成“自闭症”。

2、青少年自己应该如何面对自闭?

1)消除对社会的恐惧心理,多接触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必然要接触社会,如果保持心理自闭,必然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烦恼,只有适应社会及变化,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走向成熟。因此,努力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很有必要,逐渐学会当众讲话,锻炼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消除对社会的恐惧心理。

2)妥善沟通,拓展交往范围。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和艺术,接纳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朋友,拓展交往的领域,从中受到启发,借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宽容和善,妥善处理矛盾。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发生矛盾是难免的,有了挫折,要正确面对,辩证地看待与人相处的关系,这种方法十分重要。面对困难,毫不退缩,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以宽宏大量的心态去面对各种上问题。

4)到大自然中去,放松精神。人的天性是热爱大自然的,在自然中,可以释放压抑的心情,使人变得豁达、开朗。要学会在自然中改变单调、乏味的都市生活,调整生活的节率,忘情地感受自然,放飞思想。 

3、父母如何对待有自闭心理的孩子?

1)面对有自闭症的孩子,保持耐心。心理自闭的孩子除了冷淡自己周围的朋友,也会冷淡父母,对父母的言行无动于衷。这个时候父母可能容易着急,甚至用暴力和训斥去应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但这除了加重孩子自闭的症状之外,毫无用处。自闭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丰富和敏感的,父母应以最大的耐心去教导孩子,包容孩子一些看似反常的行为。让孩子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自然放松,自闭就会有一定的缓解。

2)要和孩子及时沟通,找到自闭的原因。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正的心理根源。自闭大多是对现实不满或恐惧,这是未成年人心理脆弱的表现。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应该首先和孩子沟通,找到使孩子自闭的真正原因。即使实在找不出原因,也要多和孩子沟通,走进他的内心,让他有机会倾诉自己的苦恼和烦闷。

3)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导思想。每个自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原因,其内容是千差万别的。找到原因后,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开导他,任何困难都会过去,世界上没有什么永远存在的苦恼。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心是敏感的脆弱的,很难理解到这一点。要针对孩子痛苦的原因为他讲解相关的道理和实例,让他从内心接受事实,进而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

4)爱是最好的药,用心感化孩子。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并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经常用一些关怀的语言,让孩子了解他在父母心中的位置,让孩子燃起对生活的渴望,让他明白世界上还有最美的礼物,那就是爱。也可以用一些关怀的行为,比如送孩子最喜欢最向往的礼物,帮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逐步让孩子消除冷淡,融入家庭环境,进而融入社会环境。

5)为孩子创造接触社会和他人的机会。自闭的孩子往往很排斥和他人接触,家长要有意识地让他有不可避免地与人接触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孩子自闭的心理。包括多带他到社交生活比较集中的地方,如聚会、生日会等,让别人多接触他,也可以在家里多办一些活动,用活跃轻松的气氛去感染孩子。还可以经常让同龄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有意识地去帮助开导他。或许刚开始表现不理想,但时间久了,相信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影响,帮助他从自闭的世界走出来。

关于青少年抑郁心理

1、什么是青少年的抑郁心理?

抑郁,也称忧郁,是主观地感到强烈的压抑和悲伤的心理体验。抑郁心理是心理学上常见的病症之一,被称为“心理学上的感冒”。患有抑郁症的人一般表现为情感脆弱和心情不好等,长期或者周期性地不定期地处于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当中,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和欲望,感受不到生活的激情乐趣,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它经常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精神疲乏、记忆力下降、精力丧失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2、青少年自己如何面对抑郁心理?

1)主动与他人交往。如简单的打招呼,不是要你一下子侃侃而谈,而是能主动与别人问个好,别人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只有得到别人的认同,你才会体会到快乐,不要总是寄希望于别人主动与你交往,这一点很重要。 

2)注意肯定认同对方。自己不喜欢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这是你应该特别要注意的方面。 

3)多找一些与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相同的朋友交往。这样可能相处得会更广泛一些,更长久一些。

4)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成绩,不要让别人觉得有你无你无所谓。

5)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因为有一些个体或认知的因素,得到专业的心理指导才能取得进展。

3、父母如何面对有抑郁症的青少年?

1)要细致观察孩子的言行。心理疾病不同于生理疾病,它产生在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易被察觉,等到真正形成恶果的时候,已经无从补救了。因此,首先要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一言一行中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其实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可以从一些表现反映出来的,如说话声音低沉、有气无力,透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做事情没有任何行动力,动作缓慢;精神状况差,食欲差等等。通过观察,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可以想办法及时解决,以免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2)要用乐观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很多抑郁症的发生,是因为生活在一个沉闷的环境中,缺少交流导致的。首先应该要求自己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令孩子受到影响,进而摆脱悲观绝望的心境。

3)要经常和孩子深入沟通。青少年的心理是脆弱的,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偏激,很多原本并不严重的事情被他们看得很严重,我们要及时开导、帮助他们,让他们客观地去看待问题,而不要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待。要让他们明白,世界上的事物都随时变化的,只要有信心,困境会变成顺境,要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4)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孩子减压。抑郁症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承担的压力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家长要关心孩子,及时让孩子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境,不要太松懈,也有能太紧张,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比如告诉他,这件事没那么糟,不用成天放在心上。令他能够放松和愉悦。

5)帮助孩子学会求助医生和社会。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作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向社会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利用社会资源。这不仅仅能够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和抑郁,更有助于增强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要点,青少年冷漠和逃避心理调适。欢迎家长朋友们参与学习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