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糖尿病与脾失健运+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1-03

转自:舍得博客

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

在我们中医看来,糖尿病是跟脾特别密切的病,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主”,你可以理解为主要负责的意思。比如主运化,就是指脾的功能是把食物消化和运送到全身。

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说法最早来自2000多年前。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对白。黄帝问:“有的人生病,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又是怎么发生的?”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由于脾气堵塞,脾里面的津液上升到嘴巴上引起的,病名叫“脾瘅”。我们吃进去的五谷,先到胃里,再由脾将五谷所化的精气传输到五脏六腑,现在脾堵住了,精气津液积在脾里面,满到嘴巴里,嘴就发甜。这是油腻的、甜的东西吃太多引起的疾病。生这种病的人,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甜的食物,所以人很胖,肥胖容易使人产生内热(肥者令人内热);甘甜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堵塞腹中(甘者令人中满),时间长了就变成消渴病。

消渴的主要特征就是嘴巴干,老要喝水,这个特征跟Ⅱ型糖尿病吻合。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这就是东汉以前,中医认识到的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也认为高热、高糖、高脂饮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而这里的“内热”与“中满”,跟脾的功能直接有关,所以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

我们中医讲,胃是一个具备初步消化功能的器官,真正能把消化的东西转为精气的,是脾。“脾主运化”,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精微物质,就是气血,营养物质。这个营养物质没有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反而排出去了,尿就变甜了。古时候的人发现,怎么你撒的尿,会招来那么多蚂蚁呢?一闻,有甜的感觉,而人却越来越瘦。这就是很严重的糖尿病了。那我们健康的人,怎么预防糖尿病呢?你小便的时候注意一下,如果小便泡沫特别多,那最好到医院查一查血糖;“脾主运化”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水湿,把没有用的东西排出体外。但是如果运化水湿的功能降低的话,水湿就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疾病,比如说血脂增高,肥胖,糖尿病,中医就会说你体内有湿,治疗的话,我们常用健脾化湿的办法。

碰到糖尿病人,我们会跟他说,酒尽量少喝,因为酒会化湿;经常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出点汗,去去湿;还有就是如果有不开心的事,尽快把它排解掉。不开心,我们中医叫肝郁,肝郁会导致气滞,气机不畅,影响脾的运化,“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跟脾的关系,我们说就跟树木与泥土,非常密切,心情不好,马上没有食欲,吃下去的东西就不消化,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就会失去控制。现在都市里的人,有两大亚健康最常见,一个是阴虚内热,一个是脾虚内湿。有的人虚胖,有的人脾胃功能弱,胃口不好,有的人长期大便不成形,有些女的身重乏力、手脚冰凉,都是脾虚的表现。原因是运动少,压力大。整天坐办公室的人,脑力劳动者,每时每刻在动脑筋,问题想着想着想不通了,情绪就变差,肝木一旺,脾土立即受灾,所以现在的都市人脾虚内湿的多。

中医怎么解释“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糖尿病人最典型的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当然现在门诊的时候,这样典型的糖尿病人很少见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还是跟脾有关。

多食:“肥者令人内热”,内热可以理解为身体里面很热,身体里面一热,就会伤胃,等于胃的外围热了,导致消化加快。比如说烧一锅饭,如果火很旺,很容易被烧焦。在人体内的表现,胃里面的东西很容易被消化掉,它是“内热”导致的。相反,如果下面火一点没有,那么饭肯定是生的,在人体叫完谷不化,完全没有消化。这是阳虚的表现,刚好跟“内热”相反。

多饮:口渴才会多饮,对吧?口渴是因为阴虚,如果有胃热,津液更容易被消耗,口渴就会越重,好比汤锅里的水,火势越旺,水液被蒸发得越多,在体内表现的就是水分越少。这跟热天人容易口渴的道理是一样的;脾是升津的,脾不能升津,不能上输津液到口中,也会导致口渴,就像输送泵一样,压力不够就不能把水送到高楼上,楼上的人就没水喝;脾能产生气血津液,原本要不断补充人体津液,它的功能降低了,津液产生少了,身体出现阴虚,导致多饮。

多尿:水液代谢,脾是主力之一,它主运化水湿,脾阳不足,运化无力,不能把我们吃下去的水谷转化成精微物质,也就是气血津液,反而导致水湿停蓄,往前阴走得多就是多尿,往后阴走得多了,就是泄泻,当然这也跟肾有密切关系,因为肾主二便,脾肾阳虚,肾失其合,过度的开,出现多尿,就像水闸不能关闭一样,水就会无度地流失。

形体消瘦:脾是后天之本,是产生气血的地方,脾出现问题,不能把食物转化成气、血、津、精、液,这些都是充养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缺乏必然出现形体消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自己吃得很多,就是胖不起来,因为脾不能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有用的物质。比如热体的人消耗了气血,中医里讲“壮火食气”;再比如过多的排泄,大便一天数次且不成形,都可能导致形体消瘦。

糖尿病常见的三种类型

一是气阴两虚型。这一类型往往形体消瘦,脸色苍白,舌质比较淡,这是气虚;还有就是阴虚,口渴多饮,他自己觉得热,这个热从里往外发散,舌质发红,或者手足心热,这种气阴两虚型在临床上最常见,病人来的时候我们问有什么症状?他就会说常常觉得自己很累,没力气,虽然用了降糖的药来治疗,血糖控制正常了,但是他仍然觉得累。

二是阴虚胃热型。阴虚胃热,症状是口气热臭,哈出来的口气很臭,去口腔科也看了,说牙齿没有问题,但有口臭。还有一个可能常伴有牙龈出血。这个讲跟胃有关,不是跟口腔有关。有人说糖尿病常见有口腔疾病,比如牙龈炎,但在中医里讲,还是跟胃有关系,要清胃热,胃热清了以后,牙龈出血就会消失。

我们知道天气比较热的情况下,它是很容易把湿气带走的,很容易干燥。那么在人体内,如果有胃热,它也会把湿气蒸发掉,这就很容易表现出阴虚。阴虚伴有骨蒸潮热,小便偏于短赤,为什么短赤?阴虚了。骨蒸潮热的症状是什么?就是病人觉得热是从里往外发的,有这种感觉。

我见到过这样的病人,40多岁,刚开始来的时候,我问他什么症状?他说胃不好,经常有口气,而且胃里面会有疼痛感,还顽固性呃逆,他来的时候血糖一直控制得不是很稳定,而且是两联用药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他的胃疼没有了,血糖也变得稳定。实际上我认为胃的烧灼感肯定是跟胃热有关,我就用石膏,这个石膏既能清胃热又可以养胃津,因为石膏是生津止渴的。

三是痰瘀互结型。这个痰瘀互结型可能常见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人,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最主要是跟痰有关,有人会说痰跟脾有什么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叫“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我们能够看到的痰往往都是有形的痰,这里所讲的痰是无形之痰,能够确切看到的比如说舌苔,舌苔看上去偏于白腻的,这跟痰有关。我们说了脾主运化,水湿不能被运化走,留在体内了,就形成了痰湿。

痰跟湿是异名同源的物质。比如糖尿病肾病出现的蛋白尿、浮肿,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脂肪代谢异常,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容易闭塞,这样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皮肤病的瘙痒等,中医认为这是痰阻气滞,血行不畅引起的,我认为都与脾不升清,不能健运有关,因此治疗时,常用健脾益气,祛痰化瘀的方法治疗,常常取得满意的疗效。糖尿病并发症未发生时,不会引起糖友的关注,但是一旦引起注意时,往往都比较严重了。

经常有糖尿病、慢性腹泻病人来找我看病。慢性腹泻跟湿有关,临床当中会经常见到一些胃病病人,也是老拉肚子,西医让他做肠镜,绝大多数人做了后肠镜下是正常的,那么中医里跟什么有关?还是跟脾的运化水湿有关,用健脾利湿的方法来治疗腹泻,症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觉得糖尿病人在用中药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几点:一是不要擅自去停西药,我们不能单方面去说中药有作用,就把西药给停了;二是不要擅自用偏方验方,所谓的偏方验方是对某些症状是有用的,但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三是不能盲目崇拜或者排斥中药。太盲目地来推崇中药,说我就要用中药来治疗糖尿病,不对;完全排斥中医药,更不对。

糖尿病与脾失健运

治糖尿病莫忘健脾,究其原因

其一:糖尿病与脾失健运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输市精微,升清降浊,开窍于口,脾失健运,郁而化热,则多食善饥。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虚肌肉四肢失养,可见倦怠乏力、肌肉瘦削。甘味即可生温又能助湿,湿邪既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困遏脾胃,又可化热伤津,进而累及五脏,致精血阴阳俱衰,变生他疾,以致迁延难愈。

其二:脾胃是津液气血生化之源。消渴主要是由于阴虚燥热所致,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养阴生津为其治疗大法。有道是“养脾则津液自生”。《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法“、”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津液生化有源有助于缓解糖尿病人阴津耗损的状况。若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化源不足,使肺失滋润,胃失濡润,肾失滋源,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甚者病人可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等危象。故健脾助运乃是糖尿病人治本之法。

其三,养阴生津药易碍脾胃。消渴病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法,但养阴生津药中多味甘黏腻之品,更能滋补,但易碍胃,故临床使用时要注意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运化较差,可配伍行气健牌之药,如木香、砂仁、陈皮、茯苓等,达到补而不滞。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饮食不节,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长期过食醇酒肥厚,形体日见肥胖,久则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胃热炽盛,发为消渴。对此治疗,不可一味清胃泻火、养阴生津,而应在治疗同时注意调理脾胃,若一味重用滋阴生津之品,易酿成腹胀、纳呆、便溏、之力等脾运乏力、湿浊内蕴的症状。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8-05 15:46:00 ] 作者:赵研 编辑:studa20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本文通过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的剖析,指出重视脾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重视益气健脾,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医;糖尿病;脾;理论探讨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传统上认为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近年来,随着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及认识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有关从脾论治消渴的报道。笔者现介绍关于糖尿病与脾关系的一点认识如下。

1 糖尿病病因与脾

1.1 情志伤脾 情志异常,影响气的运行,从而导致脏腑发病。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与情志,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因“思则气结”,忧思伤脾日久,导致脾失运化,精微未经利用,下趋膀胱,而成糖尿。

1.2 饮食伤脾 糖尿病发病多由于后天生活习惯失宜而引起发病。本病多发生在生活水平较高的人群当中。这类人群多饮食肥甘厚味,生活过于安逸,缺乏必要运动。有报道称,摄食过多导致肥胖,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病成正比,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 糖尿病病机与脾

2.1 甘为脾味 按中医五味分属五脏理论,甘味入脾,甘为脾味。中医辨证凡遇口甘,均辨为脾病,《素问·奇病论》曾论及此[1]。同理,尿甜按五味归属理论,也应属脾病。《普及本事方》:“每发则小便甜,……”《洪范》曰:“‘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其言“稼穑作甘”,而“土爰稼穑”,道出了尿甜与脾土的关系。

2.2 脾主四肢肌肉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其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气血生化之源在脾,而脾所以化生精气津血以养肌肉[2]。糖尿病早期无“三多一少”,但血尿糖已升高,询问病史可发现多数患者兼有体力下降,不耐疲劳,肢软乏力等现象,与中医脾虚证候相似。后期出现体重减少,消瘦等症状,正如李东垣所说:“脾虚则肌肉削。”

2.3 脾主散精 脾运化水谷精微到全身上下。《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谓:“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血中之精微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反使血糖蓄积而增高,随小便排出体外,致使尿糖阳性。糖尿病正是由于葡萄糖未被有效利用即排出体外,是脾气散精功能异常的表现[2]。

2.4 脾主运化水湿 脾主运化水湿,由转输和散精作用把水液上输于肺,在三焦和肺的协助下,通过经脉输布全身,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谢过程。若脾气不健,运化失司,加之精微不散,蓄于体内,令人肥胖。故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3 糖尿病的症状与脾

肾为先天之本,靠后天以善之,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化生无源,则肾失充养,下焦虚衰,摄纳无权,津液外泄,小便味甘,如脂如膏;症状期患者口渴,乃脾气不升,津液不能上承;脾失健运,水液运行失常,水湿聚而成痰,痰阻血瘀生,上可蒙蔽清窍,发为偏枯;脾虚气滞,心血瘀阻,心脉不利,则胸闷胸痛;下可及肾,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出现水肿;气血不能上承于目,故视物不清;痰瘀阻于四肢,筋脉失养,则四肢疼痛;痰湿之邪性多黏滞,若发痈疖破溃,则经久不愈,病程迁延日久,护理不当则易内陷脏腑,危及生命;出现酮症时,患者厌食恶心,是脾气败绝,胃失和降所致。

4 糖尿病的治疗与脾

脾为后天之本,精气升降的枢纽,故在糖尿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法。脾健则运化得行,水精四布,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不下趋膀胱,流失形成糖尿。脾属阴土,喜燥恶湿,用药宜温平之品。方用理中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近代名医施今墨认为“仅用苦寒、甘寒以折之,则中焦之结不开”,而温平益气之品能“回津滋肝肾”,使阴阳协调,故其常用降糖药就有黄芪、山药配伍[3]。孙氏通过实验证实,健脾降糖饮(主要药物为黄芪、山药、黄精、白术、枸杞、天花粉、丹参)可以降低四氧嘧啶大鼠空腹血糖[4]。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脾是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综合功能的系统”。脾虚导致糖尿病的病机尚未得到动物实验验证,但在理论上已有阐释与探讨,并运用健脾之法获得了成功尝试[2]。脾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精微的主要脏器,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主运化,涉及机体各个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调节控制整体的新陈代谢。中医治病重视整体,糖尿病从脾论治正是基于整体观念的要求,临床应重视脾在糖尿病发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