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幻星系2013盘点二:不能忘却的警示:2013年科技行业的失败者

 李灏 2014-01-03
 
 
 
 
科幻星系2013盘点二:不能忘却的警示:2013年科技行业的失败者
 

 

11

   

 

在这一年中,我看惯了科技/互联网/IT企业和产品的意气风发,看惯了它们在镁光灯下昂扬的表情,也习惯了百般解读它们之所以获得成功的缘由,更习惯了盲目地成为它们的追随者。而对于那些失败的企业和产品,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选择了忽略,因为它们已经被钉上了失败的标签,但实际上失败者总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科技/互联网/IT行业的这些失败者并不尽然完全是输家,比如诺基亚虽然被收购,但投靠了微软,也许会迎来第二次春天;比如黑莓虽然全线溃败,却给予了其他企业更多的思考;比如……在这里,不妨让我们对2013年,科技/互联网/IT行业的那些失败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盘点,给予所有的企业和用户一份难以忘却的几年,甚至是经营、人生的警示。

 

 

惠普:淡出用户眼中的王者

   

2013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惠普第三季度净营收为2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8%!这样的数字和今年惠普在各个市场孱弱的表现,想必曾经铁杆的惠普用户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的惠普绝对是消费者购买笔记本、打印机等产品的第一选择,也曾牢牢掌握PC销量全球第一的宝座。如今,早已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在今年更是到了低谷,虽然在打印机方面还有点优势,不过也被后来者追着屁股打,在PC方面却全面溃败,难道惠普真的只要主攻企业市场,主打大数据和云服务?

    

惠普之所以逐渐地淡出用户的眼中,并在PC业务上折戟沉沙,甚至影响到其公司的总营收,就是因为惠普在转型过程中对PC业务战略的犹豫不决。我们知道,近年来,全球PC市场一直在萎缩,销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但谁也没想到在2013年竟然会下滑到这样的程度,迅速地被多样的移动终端所取代。虽然惠普像效仿当年的IBM,在面对PC业务增长放缓时,就及时减少对消费级市场的投入,全力转向具有更高利润空间的企业市场转型,但惠普还是犹豫不决,没有狠下心来砍掉PC业务,毕竟PC业务占到惠普总营收的近三成。也就是惠普总在体战略上一直举旗不定,导致了现在的后果。

 

 12

   

 

而举棋不定的原因就是惠普的频频换帅,要知道惠普在7年的时间中更换了4个CEO!而每一任的CEO风格和战略意向都各不相同,比如李艾科在2010年主政惠普期间,提出大胆的PC业务分拆计划,但这一计划被惠普投资人视为不切实际。随后上任的惠特曼,仅仅上任5周就决定保留PC部门……如此朝三暮四、朝出夕改的战略决策自然为惠普的的转型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如今,惠普在PC市场已经被联想等厂商后来居上,失去了市场的导向权和话语权,公司的营收自然不能让人满意。

   

就在今年6月的惠普“世界之旅”大会上,惠特曼再一次改变了自己定下的保留PC部门的决定,转而为惠普的未来定下基调:云计算、安全性、大数据和移动计算,却完全没有提及PC业务。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在用户的眼中,就没有了惠普的存在?难道这样就可以保证惠普未来健康的发展?对此,业界都深表怀疑。

 

 

诺基亚:终于没落的帝国

   

诺基亚这三个字伴随了很多人的青葱记忆,也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甚至很多人身为诺基亚就是手机的代名词,当初5200、N78、E63等满大街的状况依然让许多人历历在目。而经过几年的错觉策略、反复挣扎、犹豫不觉、踌躇不前、徘徊不断,诺基亚的表现愈发显得颓势,抵挡不住强大对手的冲击,自身也没有强有力的产品出现,销量一天比一天低,市值一天天在下滑、铁杆粉丝也在一天天减少,最终在今年“寿终正寝”——今年9月3日,微软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及其专利!


 
13

   

 

 

而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个独立的“国王”,诺基亚只能臣服在微软的膝下,任凭摆布。前一段时间就爆出微软公司内部正为是否继续选择诺基亚作为高端品牌争论不休,这甚至是一个涉及诺基亚作为手机品牌存废的重要决定。而不久前我们也见到只有Lumia标识而无诺基亚字样的工程机图片流出,让人不胜唏嘘。

   

诺基亚之所以沦落到现在的地步,有着几个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最重要的是对移动终端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失误。2007年,诺基亚还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霸主。但在乔布斯发布改变整个手机发展轨迹的iPhone时,当时诺基亚高管却断言“苹果在手机市场不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与此同时,诺基亚又对塞班恋恋不舍、旗舰机型推出缓慢,导致生态链上的开发者加速逃离。各个重要节点的崩裂,逐渐导致整个帝国的坍塌。

   

其次,误选高层。其实诺基亚在数年前还是有希望阻止下滑的趋势,同时也为此做出了不少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更换高层。但没想到,最终诺基亚在2010年9月选择了来自微软的前高管:史蒂芬·埃洛普!而埃洛普上任后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将诺基亚弄到落魄地被微软收购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埃洛普上任后,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抛弃大红大紫的Android系统,固执地选择存在感很弱的微软Windows Phone平台,而这也是诺基亚急速下滑的真正开始。 

   

最后,诺基亚的数项巨额投资都被认为是错误的。巨资收购德国地图软件公司Gate5、收购美国数字音乐专业服务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缝缝补补,没有彻底影响整个大局的力量。

 

 

黑莓:无法拯救的坠落

   

原本大名鼎鼎,傲视群雄,以安全性最高和易用性最强自居的黑莓快要不堪重负,或者说也许快要步诺基亚的后尘。近几年,黑莓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逐渐被各路豪强蚕食,市场占有率从最高的接近20%到现在不超4%。从巅峰跌至低谷,黑莓仅仅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可谓败家中的“王者”。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失去市场和用户的同时,投资者对其的信心也越来越小——黑莓股价12月9日创下10年来新低,这预示着该公司第三财季业绩再现疲软,新管理层转型努力也将最终失败。 黑莓的颓势在这几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今年第二财报发布前一周,黑莓宣布裁员40%、勾减触屏手机10亿美元,但最终仍亏损9.95亿美元,导致股价大跌17%。

 

 14

   

 

导致黑莓不断坠落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首先,黑莓在显现颓势的时候并没有加速创新以应对,而是采取了诸如裁员、炮轰对手等保守战略。在过去两年的时间中,黑莓已裁减数千名员工。在今年9月,黑莓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再裁减逾三分之一的员工。而面对苹果、三星等对手的咄咄逼人,黑莓原来也一直认为它们不足以构成威胁,其高层甚至屡屡在公开场合嘲笑对手,而现在那些话看起来更像是小丑跳梁。

   

其次,黑莓的技术坠落是和它的黑莓行动太过迟缓、转型太过迟钝分不开的。黑莓为了保证自己全键盘手机的优势,对推出新一代触摸手机Z10和全新的系统犹豫不决,等到终于下定决心上市,才发现其对用户的吸引力早已经被长时间的等待消磨殆尽。

  

最后,黑莓虽然拥有自己相对比较成熟的操作系统,但在应用方面就过于缺失,根本没有什么吸引用户的重磅游戏和应用。比如,中国市场是谁都不会忽视的,就连傲慢的苹果也将中国市场当做其新品的首发地,但在BB World的七万个应用中,几乎没有中文应用。此外,大部分应用还只是beta 1.0版本上甚至Android的移植版本,这如何喂饱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吸取经验,不断往前

  

除了惠普、诺基亚、黑莓,在科技/互联网/IT行业的失败者还有HTC、苹果iPhone 5C、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Surface RT、雅虎邮箱等。它们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相同的不外乎高层决策失误、犹豫不定、不合时代潮流等。

  

对于这些重磅企业和产品的失败,不管是相关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普通用户都应当不能忘却。而是要从它们的身上吸取足够的经验,避免自己重蹈覆辙,以此不断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