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人类从地球上消失

 天下小粮仓 2014-01-04
人类的贪欲注定要毁灭自己.
如果要重新评估构筑在对于过度工业化对于自然环境破坏的GDP价值,也许从二战以来,人类伴随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是在进化,而是在衰退.
艾伦.威斯曼 (Alan Welsman)访谈录
设想一下,如果人类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成为历史回忆中的名词,世界将会怎样?这或许是一个检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新主意.
你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再没有同类伴你左右mm或许很多人都曾幻想过这样的场景.如果这个幻想成现实,甚至包括你在内,所有人都从这个星球上突然消失,情况会怎样呢?这个幻想现在成了《无人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这本新书的立足点.本书的作者是科学作家艾伦.威斯曼(Alan Welsman),目前他受聘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任新闻学副教授.在这个架空的思维实验中,威斯曼并未对人类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进行严密阐释.他只是简单假定了人类突然消失这个前提,而后描绘了随着时间的演进,在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地球上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根据威斯曼的说法,地球上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将立即开始走向崩塌.没有了道路清洁工和养路工的维护,几个月内,那些气派的马路和高速公路就会龟裂变形.随后的几十年里,许多住宅和写字楼将会倒塌,但一些不起眼的小家什却拥有极强的抗腐蚀能力,比如那些不锈钢厨具,如果恰好被埋在杂草丛生的厨房废墟中,可以保存数千年之久;而一些普通的塑料制品可能在数十万年内都毫发无损,直到微生物通过进化,能够分解这类物品为止.
《科学美国人》的编辑史蒂夫.米尔斯基(Steve Mirsky)近日采访了威斯曼,试图探明他撰写这本书的缘由,以及我们可从他的研究中汲取何种教训.以下内容是这次访谈的部分摘录.
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曼哈顿壮观的街景也不会存在太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威斯曼在他的新书里就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人类消失之后,高楼林立的纽约将逐渐变成枝繁叶茂的森林.
"当人类已成往事,我们所创造的那些物质文明,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大自然会把所有的痕迹统统抹去吗?有没有可以留存永久的事物呢?大自然的力量会再一次将纽约拉回到17世纪初的丛林状态吗?"
"我曾与纽约的市政工程师和养护人员聊过,话题很有趣mm纽约凭什么与大自然对抗.结果我发现,那些看似金碧辉煌、规模宏大、永存不朽的纪念碑式建筑,实际上脆弱不堪.它们拥有的一切功能,乃至它们的生存,全都是人类所赐.l曼哈顿r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原指遍布丘陵的岛屿.现在的曼哈顿已经变得平坦多了,到处是纵横交错的街道.过去的曼哈顿岛周围流淌着40多条河,还有许多泉眼.而如今,虽然这一地区降雨量和以前差不多,但地表水却明显减少了.这些水都到哪儿去了呢?全都藏在地下.一部分由排污系统排走了,但排污系统远不如自然排水有效,大量地下水暗流汹涌,四处寻找出口.就算是阳光明媚的大晴天,为了保证地铁畅通,排水系统每天都要从地下隧道排走1,300万加仑(约合5万立方米)的水,否则恐怕这里很快就变成水乡泽国了."
"地下水会腐蚀铁轨,为此,曼哈顿在多处都建有水泵室.在水泵室里,你可以亲眼目睹室外潮水般涌来的地下水,而水泵室下方就安装着抽水的水泵,这些水泵是依靠电力驱动的.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电力来自于核能和火力发电.这些发电设施很多都装有自动防故障系统,无人监测时,会自动拉闸以保证电厂状态不致失控.人类一旦消失,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电力中断导致水泵罢工,地下水便开始蓄积到地铁隧道中.短短48小时,纽约市的地下水就能汇成洪流,有些地方甚至会溢出地面.排水系统失效,下水道很快就会被不计其数的塑料袋等杂物堵塞.公园里那些无人清理的枯枝败叶,这时也会加入到堵塞物的行列,成为塑料袋的帮凶."
"这时地下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大面积的腐蚀.想想莱辛顿大道(Lexintgon)下的地铁线吧,你在这儿候车时,也许会注意那些用于支撑天花板的钢柱,上面可是真正的街道.但这些貌似坚固的钢柱,很快就会被腐蚀,最终断裂.数十年后,上方的街道也会垮塌,一些街道变成了河道,就像蛮荒时代的曼哈顿那样."
"曼哈顿的许多建筑地基都打得很牢,不过就算是那些全钢结构的地基,工程师在设计时,也没有考虑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这些建筑最终倒塌就成了必然.另外,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我们还要面对更加狂暴的飓风,它会不时地出现在北美大陆东海岸.一座建筑倒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造成周围很多建筑倒塌,产生大片空地.而倒塌所掀起的风尘,会带来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就在空地和龟裂的人行道上生根发芽.它们在落叶层中本来就可以顺利生根,而来自混凝土粉末中的石灰,为它们营造了更适合生长的弱酸性环境.城市自此开始发展它自己的小生态系统.夏暑冬寒,不断交替.每年春天,在温差的影响下,街道上都会出现新的裂口.这些裂口在水冻融作用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宽,种子完全可以在这里生长发芽,而这一切转瞬即可发生."
地球这幅壮美的画卷中没有了人类的身影,这颗蓝色星球的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威斯曼认为,通过观察目前地球上一些原始区域的生态状况,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这样一个假定的世界.
"为了能看看人类离去之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到了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考察,其中包括欧洲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想象一下,当你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聆听着大人讲述格林童话,眼前会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黑暗阴郁的森林里,不时传来几声野狼的咆哮;老树的枝杈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苔癣.没错,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交界处的这片森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公元14世纪初,一位立陶宛公爵(Lithuanian)(后来的波兰国王)将这里设为禁猎区,而后,俄国沙皇又将这里作为皇家狩猎场.二战后,它成了一个国家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罕见的巨大树木.那些高150英尺、直径10英尺的橡树和白蜡树,树皮已经长得足够厚了,连啄木鸟都把这里当作储藏松果的仓库.在这片神奇的原始森林里,这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已.除野狼和麋鹿之外,这里还是欧洲本土野牛的故乡mm现在这类野生种群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还曾拜访过位于韩国和朝鲜交界处的非军事区.这片大约150英里长、2.5英里宽的狭长地带,却拥有两支彼此对峙的军事力量.在这两支军队之间的地带,不经意中形成了一个野生动物乐园mm如果不是这一地带的特殊性,不少物种可能已经灭绝.这里,你会听到士兵们通过扬声器向对方喊话的声音,看到不停挥动着的宣传标语mm但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氛围中,映入你眼帘的竟然还有悠闲越冬的鹤群."
"为了真正了解无人世界,我意识到还应该熟悉人类进化之前的世界面貌.为此我来到了人类起源地非洲,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剩的还有大型动物自由漫步的陆地.其实,在其他大陆及许多岛屿上,以前都曾有过很多大型动物.比如美洲大陆的巨型树獭,甚至比猛犸象还要巨大;再比如海狸,它拥有熊一般的体魄.是什么把这些动物从地球的版图上彻底抹去了呢?这个问题到现在仍存在争论,但许多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了l我们r.在每块大陆上,从人类进驻开始,动物灭绝的噩梦就持续不断地发生.不过,非洲例外,这是一块人与动物共同进化的大陆,这里的动物甚至还学会了如何逃避人类的捕杀."
"没有了人类,北美洲可能会在短期内成为巨型鹿的栖息地.大片的森林将重新横贯大陆.最终,那里将进化出更大的食草动物.相应地,更大的肉食动物也将出现."
仔细考量一下无人的地球,这本身是有实际好处的.威斯曼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为审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开启了另外一扇门.
"我并不是暗示大家,要为人类的突然消失而忧心忡忡,或担心外星人的致命射线随时会夺去所有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把人类消失这个假设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我们的地球.如果我们读到一本书,详细记述了人类一手造成的环境问题,预言了未来我们可能面对的灾难,心中都免不了涌起这样的念头:噢,天哪,这回怕是难逃一死了!难道世界末日真的在向我们招手吗?恐惧和沮丧常会萦绕在我们心头.相反,我这本书开门见山地谈到了世界末日,透过假设来体察世界,相信读者会消除不必要的担心.不管何种原因,首先预想人类完全消失,现在就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看看会发生些什么.这是减少我们恐惧感和焦虑感的好方法.观察无人世界中发生的林林总总,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当下世界在往何处发展."
"比如,思量一下我们的创造物何时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包括杀虫剂和一些工业用化合物在内的有机污染物都非常难以分解.还有大量塑料,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二战之前,这一切几乎都还未诞生.人类对地球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面对其他物种在这方面不成比例的失衡情况,你可能会想,我们不会有什么乐观的未来了.我在该书的末尾提出了一种观点:人类要想作为当前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继续留下来,就要更多地注重保持生态平衡."
"可怕的核废料和污染物,这些都是拜人类所赐,其中有些甚至等到地球寿终正寝时都不会消失.但我从无人世界中看到的并不全是这些,还有那些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明成果.当我谈及有关人类消失的话题时,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反应:人类的消失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悲痛的损失么?那些彪炳史册的艺术作品、精美绝伦的雕刻、凝结了人类智慧与想象的建筑,这些文明成果在人类消失后命运会如何呢?在它们身上是否会留下我们的气息,表明人类曾经存在过呢?还有一些人起初认为没有人类的世界会更加美好,但转念一想,他们也认为人类的消失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为了使地球恢复到更加健康的状态而让人类全部消失,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因噎废食的举动."
转贴二:环保组织预言2015年人类社会发展将终结
《增长的极限》在1972年时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在2015年"是否会同它之前的"警世恒言"一样会应验呢?
环境恶化与预测吻合
丹尼斯.梅多斯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972年以来,大气同温层中臭氧层的变薄、全球温度的上升、四处蔓延的持续饥荒、地下水水位的下降、物种的消失、森林的退化,所有这些都与我们当初的结论相一致.如果要用数字来进行说明的话,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例子:2000年世界人口的数字跟我们1972年计算机模型预测到的数字完全一样,模型给出的全球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在过去10年中,又有许多新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了我们的判断.比如,全球人均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了高峰,海洋鱼类的捕捞量会持续增长的前景已不复存在,自然灾难带来的损失在不断提高,对于矿物燃料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甚至导致冲突."
"因此,我相信我们当初的判断是准确的:在2010年到2030年之间,人类社会的发展将遭遇严重的问题.根据计算机模型的计算,在最悲观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于2015年终结."
极端气候不一定毁灭人类
梅多斯补充说:"不过,这只是一个针对全世界水平的平均估计,一些地方发展得比较好,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都有希望避免社会发展的崩溃,但是有些地区刚刚进入21世纪,已经提前陷入持续的衰退状况.1990年到2001年的10多年里,占世界人口12%的54个国家都出现了人均GDP的下滑."
"还有,千万不要把社会发展的终结与所谓的l世界末日r联系在一起.人类已经存活了20000代,其中,在前后加起来大约10000年的时间里,人类遭遇了极端的气候变化,但是顽强的人类并没有因此而灭亡.所以,对于最近的这次大的气候变化,我们这代人同样可以存活下去,但是恐怕社会发展将遭遇严峻的考验,地球人口会大大减少,我们发达的工业文明也将经历巨大的变化."
简单的技术带来双赢尝试
罗马俱乐部本身更像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很少专门地去研究某一个特定的项目."不过,我们目前有一个能源项目十分有趣,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能源.这个项目名叫l来自沙漠的洁净能源r,其实就是太阳能发电.依靠这项简单可行的技术,人们从150平方公里的沙漠中采取到的日光,可以生产出足够整个欧洲使用的电力.这一技术还可以利用发电过程中的残余能量,对海水进行净化,正好可以帮助解决沙漠地区饮用水短缺的问题."
"可以说,这一项目对于电力紧缺的城市化地区,以及日光充足、但缺乏饮用水的沙漠地区是l双赢r的尝试.目前,西班牙和美国的加州已经开展尝试这一技术.我们相信,这个项目对于地域广袤的中国而言,同样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晨报记者探访环保组织的先驱---罗马俱乐部
它敲响了发展极限的第一声警钟
1968年,一个由全球顶尖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组成的小规模非政府组织在罗马悄然诞生.在其授意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科学家丹尼斯.梅多斯带领来自6个国家的17位学者,利用计算机模型,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增长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于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与人类社会发展极限的问题,在全世界卖出了3000多万本,在环保类书籍中排名第一.罗马俱乐部与《增长的极限》从此成为当代环保组织的启发者、人类环保史的里程碑.
作为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影响力的一批人,罗马俱乐部的会员们正在积极地寻找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罗马俱乐部副秘书长约格.盖尔给记者举了这样几个例子: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93年创建了非政府环保组织"国际绿十字组织".去年,他以一名环境保护者的身份,在英国国会发表演讲,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他谈到,如果不尽快找到应对之策,气候变化将会带来大范围的饮用水紧张,最终造成地球上4亿人的饥饿甚至死亡.
作为罗马俱乐部的荣誉会员,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于1977年启动了"绿带运动".到现在为止,"绿带运动"已在肯尼亚种植了3000万棵树,在保护热带雨林与非洲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上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她也因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
还有著名经济学家黑兹尔.亨德森博士.在她看来,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问题,就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导致这些问题的经济因素.为此,她担任好几国政府的顾问.
约格.盖尔总结说:"可以看出,因为身份与专长不同,罗马俱乐部的会员们正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转贴三:罗马俱乐部警告科技无法抑制全球变暖
30多年前成功预测石油危机 环保组织先驱罗马俱乐部再度发出警告
2007年夏天,极端气候事件侵袭世界各地.在欧洲,匈牙利前所未有的高温在一周内热死了500人,英国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在美国,25公斤重的巨大冰块在晴朗的天气里从天而降;在东南亚,因为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登革热病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倍hh
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在哪里?人类究竟有没有办法抑制住全球变暖的脚步?近日,晨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往德国汉堡,对全球环保组织的鼻祖mmm 罗马俱乐部的秘书长乌维.莫勒、副秘书长约格.盖尔以及《增长的极限》作者、美国科学家丹尼斯.梅多斯进行了采访.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疑问一:
全球变暖能否概括全部气候问题
"在1972年,我们还没有开始谈论气候变化问题,这在当时并不显著.不过,我们当时已经注意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的现象."罗马俱乐部秘书长乌维.莫勒在接受采访时,首先回顾了人们对于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的轨迹,"大约在20年前,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气候显著变化这一现象.从10年前开始,气候变化这一概念为人们所熟知,而且这一现象也得到了科学家的证实.不过,直到最近两年,人们才开始普遍相信,这一现象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而在如今已经65岁的丹尼斯.梅多斯看来,世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仍然十分狭窄.一听到记者提起"全球变暖"这个词组,他的反应相当激动:"我经常向别人强调,l全球变暖r这个词语并不能很好地描述全球气候面临的问题.令人悲哀的是,在北半球一些工业化国家,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全球变暖不是一件坏事情."
"总的来说,全球气温会持续上升,但是有些地方会变得比以往更冷;总的来说,会有更多的降雨,但是有些地方会变得更干燥.所以在我看来,与气温上升相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更大威胁的表现形式是:海平面上升,物种消亡,风暴与降雨变得更频繁、更令人难以预测mmm而这将带来极度的干旱、粮食减产以及依靠水源的其他生产能力的下降."
"我们从40年前就开始讨论世界发展的极限问题.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以及很多经济学家.都相信人类下一个需要解决的发展极限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疑问二:
人类能否抑制全球变暖的步伐
如果人类及时采取行动,我们还有希望重新找回记忆中凉爽的夏天吗?对此,乌维.莫勒介绍了科学家眼中的严峻形势mm地球温度计里的水银柱,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上攀升.
"一般来说,以人类时间尺度来衡量的话,全球大气失衡而导致的异常运动是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的.我们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正在融化的冰、正在上升的海平面、正在变化的气流和正在转移的降雨所带来的后果.然而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
丹尼斯.梅多斯则认为,人类对于气候问题的警醒为时已晚,再也无法赶上全球变暖的脚步."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可能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出来.这就好比你在淋浴时,连接热水龙头和莲蓬头的是一根很长的水管.当你意识到莲蓬头里流出的热水温度过高时,哪怕你以最快的速度关掉热水龙头,你也需要等上很长的时间,才能让过烫的洗澡水完全从这根水管中流过."
"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已经开了太长时间的热水龙头,已经彻底失去了重新得到凉爽舒适水温的机会.换句话说,人类已经无法避免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找到方法来适应它."
疑问三:
气候危机的真正解决之道在哪里
不过,在丹尼斯.梅多斯看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清洁的能源,这些都只是短期的应急措施而已,不能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源问题.
"我要强调的是,气候变化并非问题本身,它只是一个外部现象.现象的本质是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人类始终追求着无限的发展mm这带来地球人口的增加、资源的耗费以及能源的消费.即使我们能获得魔法一般的力量,制止气候变化,人类的贪欲仍然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看看我们今天的地球,森林面积不断缩水,水资源的使用已经超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粮食生产的增长将会在未来的20年里止步,农业用地与海洋渔业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应该说,只有减少地球人口、降低能源使用量,才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目前人们所热衷的那些科技手段,比如碳封存、提高能效和低碳技术等,只能为我们在最终解决问题之前,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时间."
"以人类生活最常用的小灯泡而例.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手段,我们把传统的白炽灯泡换成了紧凑型荧光灯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节能灯泡.为此,我们可以用一半甚至更少的电力,得到旧灯泡带给我们的光亮.但是,如果人类每十年将他们对于能量使用的需要增加一倍,新型灯泡所耗费的总电力将与10年前的旧灯泡相差无几."
"我认为真正的解决之道是:稳定并且逐渐减少地球人口;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将成功的定义更多地侧重在社会与心理的状态上,而非物质的富裕与经济的发达;发展新的土地使用与城市化政策,降低各地的人口密度."
作者: 晨报特派记者程艳(发自德国汉堡)
相关的主题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