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改革之厉化解“呵呵”之伤

 3gzylon 2014-01-04

以改革之厉化解“呵呵”之伤

  【阅读提示“呵呵”当选网聊最伤人词汇 称践踏对方全部热情 快阅读以改革之厉化解“呵呵”之伤

  光明网评论员:据说,在网络聊天常用语中,“呵呵”当选为最伤人词汇,没有之一。该词一出,聊天对方的热情被扫荡殆尽,皆因这个最初单纯的拟声词在对话中逐渐被赋予“意味深长”、“欲言又止”、“琢磨不透”的内涵,可以表达自嘲,可以表达无奈,也可以什么都不表达,只是用来中止对话。对“呵呵”表示反感的八成网友,同时也是经常使用或使用过“呵呵”一次的群体,大概是使用者才能更深切体会其难以言说的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高频热词的解读并不是过度阐释。前不久有媒体盘点出2013年度热词榜,颇可以看出语言能指和社会生态的对照记。“土豪”一词生动揭示的那种社会财富迅速集聚的现象,在发展越来越快、矛盾也越来越暴露的几十年里,公众想必不会陌生;“学霸”一定在人们心中唤起过或深或浅的奋斗的热情,而当社会流动通道变得不那么顺畅,奋发苦读并不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学霸”也被占据更多教育资源的群体垄断着,人们谈及该词时除了钦佩,更多了一些别的情绪。至于“雾霾”、“中国大妈”,则必将载入史册,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又爱又恨、轰轰烈烈也耐人寻味的故事。

“呵呵”是如何“伤人”的?它至少表达了对于对话沟通的拒绝态度,瓦解了对话所能建构的意义和可能达到的结果,它的“意味深长”背后,很可能空洞无物。既然话语主体并不打算或没有想好如何参与意见表达,那么不如消解话语本身。这是人们以“动力缺乏症”来表达对一个时代的集体拒绝。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有太多不可说、太多令小伙伴惊呆的事情,具体入微到个体生活,人的无奈感、无力感很容易发酵,对公共事务和对人际生活都将习惯于噤声,只好“呵呵”。

社会永远不缺乏值得人们站出来发声的事件,而在大转型时期,急剧变化的社会形态滋生了人们的不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青春期”未过就已经来到“更年期”,以对话沟通、倡导共识为理性向度的基础尚未夯实。一句“呵呵”,使得对话变为“独白”,沟通变为“注入”,这是话语霸权造成的不可忽视的后果。

法国历史学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说过,“我禁不住担忧,人们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由于他们把每个新理论都看成危险,把每个发明都看成自讨苦吃的麻烦,把每次社会进步都当成走向革命的第一步,他们有可能完全拒绝任何行动。”这是“呵呵”的社会基础。年轻人对世界的态度有着自信激进和沮丧迷惘的两个极端,这并不是偶然,而具有鲜明的历史主义特征。具体到当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市场主体和个人,未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价值有待审视乃至重估,秩序有待梳理乃至新建。人们必须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了。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最大的话语共识就是改革。改革建立在对社会生活最深刻和冷静的观察思考之上,改革意味着有破有立,改革最需要的是行动力。只有以改革不断探索合理的经济社会和法律秩序,才能对抗世界的不确定和未来的不确定,才能在人心中立定准心。只有人人有机会参与社会变革,人人不惧发声,畅通有效的表达才能成为可能,而这是“呵呵”一词所能承受之重。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公租房何以屡屡遭遇“门难进”? 更多

以改革之厉化解“呵呵”之伤

[责任编辑:邬庆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