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帝王尧_舜_禹东夷考
2014-01-04 | 阅:  转:  |  分享 
  
第卷第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人工们,

年月



古帝王尧、舜、禹东夷考

孙玮,,闰茂新

临沂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山东临沂营南县城关一中,山东营南

摘要从历史传说、古文献记载以及地下考古等资料看,古帝王尧、舜、禹皆为古东夷族的部落首长,这就证

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从东夷文化开始的。

关键词尧舜禹东夷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

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在《殷周制度论》中就曾说过“自古

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昊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

黄帝邑于琢鹿之阿,少昊与撷项之虚皆在鲁卫,帝誉居毫

……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王氏

见解十分精辟,他老早就断定尧、舜、禹这些古帝王应皆出

于东方,可惜没有进行更深人的详细论证。笔者不揣遒陋,

在王氏的基础上,提出尧、舜、禹皆源自东夷说,意在祈望学

界同仁批评指正。为行文方便,姑以舜、禹、尧的顺序进行论

证。

先秦文献及后世史家都承认尧、舜、禹禅让一事的真实

性。禅让的传说除见于战国初期的《尚书·尧典》以外,普见

于孔门弟子纂辑的《论语》及几乎所有春秋战国诸子各重要

学派的论著。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老子》、

《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等均涉及其事,尽管各家记载

的态度与评价不一致,或美化,或否定,但谁都没有否定尧、

舜、禹这些上古帝王人物的真实存在。他们是有血亲关系、

共同的语言,居住在同一区域的酋邦联盟。即所谓唐虞夏联

盟。尧、舜、禹源于同一氏族确凿无疑。

我们首先来看舜。《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

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一说在山东诸城市,

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市南。笔者认为诸冯当在山东平邑县境

内浚河边上的诸冯村,那里地名今天仍叫诸冯,分北诸冯和

南诸冯,和其西北浚河边的撷臾今平邑境内等地一样,都

是远古地名的遗留。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认为诸

冯其义为邻风,即邪族和风族二族合名,这里正是东夷邻风

二族屏居之域。而此地又有舜耕之历山,山东诸城、荷泽二

地无历山之名,山西垣曲县虽有诸冯、历山之名,但和东夷

之说不合,可见舜出生地必为山东平邑县之诸冯无疑。负

夏,即夏丘,在今山东泅水县境内。洒水县治东里,费县

之西北里,有伏山,即伏羲之伏,为伏族所居之地,字亦

作服、作负、作陪、作浮、作包,亦名浮邱,俗曰关山。北连艾

山,至此人雷泽,湖起为历山王子襄《酒志钩沉》。洒水治东

南里又有贫首山,即陪首山,又名伏首、负首,俗日佛手

山。山麓起伏而北,至雷泽西滨,一支东北与伏山相接一支

转折西南行为陪尾。费首、伏首言为伏山之首,北通伏山之

故也。泅水治东里之陪尾山。脉与伏山相连,言为伏山之

尾也。据上述,王献唐认为负夏必在伏山一带。负夏,另说在

充州,两说均在鲁南。鸣条,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其地亦在

东夷族居住区域内。舜的生卒地及播迁之所均在东夷人的

居住范围,可见孟子言他为东夷人断非臆说。

《史记·五帝本纪》言“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

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尚书大传》、《墨

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诸书

均言其事。历山,或说在今山东济南,笔者更倾向山东泅水

平邑交界处之历山,历为莱的音转,此处和北边之莱芜为莱

夷族地,以族名山,故曰历山。清人刘宝鼎在《费邑古迹考》

中说县治西北里即为始亭山,始亭山之南的小山曰历

山,传为舜耕处。今历山之坳,建有舜帝庙,附近有舜井,有

娥皇女英台,山中有村名历山和舜王庙,庙西距历山二里

许,北枕雷泽、陶桃墟。雷泽,即充州泽,又称雷夏泽,也即

服泽和伏泽,《墨子》言“尧举舜于服泽之阳”,即此泽也。此

泽在今泅水和平邑交界处,湖在泅水和平邑各有一半。后汉

冯衍《显志赋》云“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帝王

世纪》“皋陶,曲阜之僵人,故因之赐姓曰僵。”堰即奄,古之

奄,即今泅水治南奄山一带。其东南里有东西皋里,相传

为皋陶故乡。皋陶既为奄人,正可钓于雷泽以钓雷泽之故,

正可与舜相识相亲。可见雷泽确在泅水流域。雷泽之雷最初

是由莱之音转,雷、莱、服皆由伏之音转,其泽是用伏羲族系

之莱族命名也。刘宝鼎在《费邑古迹考》中认为雷泽即漏泽

湖,湖在县治西北里邻泅境,泽南畔有明时碑题曰雷泽

湖。唐代校书郎李潜有《漏泽赋》,宋代苏轼诗有“来看龟蒙

漏泽春”之句。名漏泽,因为相传湖中有漏眼石穴,天成大如

车轮,冬至或说霜降垢湖漏冰裂声闻余里。我们想这是

后起之义。寿丘,在山东曲阜市东北,郭克煌先生已有考证。

河滨,王献唐认为指泅水之滨。我们认为河滨当指山东平邑

收稿日期一一

作者简介孙玮任一,男,山东蓬莱人,临沂师范学院教授间茂新一,男,营南县城关一中教师。

县境的浚河之滨。一因为舜出生于浚河边,在此冶陶有地利

之便。二是《史记》《索引》引皇甫谧日“帝誉名交也。”其实

交字就是舜字,根据孙作云先生考证“舜族以凤凰为图腾,

但此族人不自称为凤凰,而曰‘俊鸟’,后代人又把‘写成一

个字,就成了‘骏’字,其义亦为凤凰,其读音如‘舜’。古代氏

族酋长的名字就是图腾的名字,因此,此酋长就是‘帝交’,

‘交’字又音假而写成舜字。”【”由此可知,所谓浚河就是舜

河。《韩非子》“东夷之陶者器苦魔,舜往陶焉,期年而器

牢。”是证舜确是在东夷之河滨冶陶。负夏之地上述已言。史

言舜南巡至湖南而崩,葬九疑山。但南宋王应麟《困学记闻》

云“舜死葬近营之纪城”。何幼琦据《大荒南经》中的“赤水

之东有苍梧之野”句推断赤水即坟河,舜当葬沂水之东。相

较之下,此说比较可信。

从舜的生卒地,耕作渔陶之区,以及播迁和建庙之所,

均不出今鲁中南地区,又为鸟图腾之族,其子孙封于河南东

部虞县舜子季喜封地络国故址,在今金乡县城东北均属

东夷人居住范围。徐北文考证舜之后裔姓氏在山东境内就

有陈、田、车、陆、孙、姚、袁、敬、司徒、虞等多个。舜为东

夷人可成定漱。

我们再看禹。《帝王世纪》云禹父日崇伯鲸,母曰修己,

生禹于石纽,长于西羌,西夷人也。《史记·六国年表序》称

“禹兴于西羌。”《潜夫论·五德志》提出又有“戎禹”之称。故

而,禹生石纽问题在抗战时期便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学

术界许多人都主张禹出生在四川北川县或汉川县。赫赫有

名的东方治水部落首领何以跑到万里之遥的四川去出生,

然后又回到东方来这在原始公社末期,生产力和交通运输

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可想像的。

那么这个问题应如何解释呢现在学术界许多人认为远古

西北地区的氏、羌少数民族集团源于东夷移民,《史记·五帝

本纪》则言“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而这些古东夷移民

又曾从西北南下到川、滇等地,成为彝、摇、巴族的祖先。不

管学术界有多大分歧,但早在尧舜时期前及其后,古东夷族

便向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迁移过,是不容怀疑的事实。正因

为如此,笔者认为

一则所谓“禹生石纽”,“兴于西羌”,“戎禹”之称,是慎

终追远、族迁名随之故。

二则《遁甲开山图》“古有大禹,女蜗十九代孙,……尧

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

泉。女狄幕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

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鲸理洪水,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

禹。”这里说“禹化生于石纽山泉”,那“石纽”并非实指地名,

是说禹母狄幕在那纽结石丛泉水之中,得石珠吞之而生禹。

大概后来禹治洪水,多用土石,从而造出吞石珠而降生的神

圣怪异之传说。从地下考古文化来看,乃是承继大汉口人口

含小珠石珠或陶珠之遗风。禹生四川石纽的官司可以了结

了。

三则禹生石纽是《帝王世纪》依据《史记·六国年表序》

一段话演绎而来。其文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

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

羌,汤起于毫,周之王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

兴自蜀汉。”司马迁这段话再明白不过了。是说“东方是事物

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物最后成熟的地方。大凡发起大

事的人一定在东南,而获得实效的人常在西北。”恰巧历史

事实正是如此,他接着列举“夏禹在西羌兴盛,商汤在西毫

灭夏,周文王、周武王凭着丰镐讨伐殷封,秦的先王依仗着

雍州发迹,汉朝的兴隆也从蜀汉开始”等史实以证明。这告

诉我们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原本都是东方之族,而最后皆

收功于西北。后世史家曲解司马氏“禹兴于西羌”这句话,把

“兴”说作“生”,如《集解》“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

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

外传》也说稣禹“家于西羌,地日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后汉书·戴良传》说“大禹出西羌”。“禹生石纽”问题成为

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盖源于此。还有一个原因,后世史家没

有深究,把蜀和四川等同起来,其实最早的蜀是祝融后裔方

国,地在今泰安市西南郊。事实上说禹为“西夷人也”,并没

有错。那就是迁往西部的夷人,称西夷人。诚如王献唐先生

在考证甘肃境内的伏戎县、伏羌堡时所说其以伏为名之

地,出于山东伏羲之风族,羌戎一事,风族在东者为夷,在西

者为戎,为羌,其言伏戎、伏羌,犹言风夷。所以,说“禹兴于

西羌”,或说“西夷之人”,实质就是指来自东夷之风族。总而

言之,禹出生地当在东夷族居住区域内是可信的。

景以恩认为泰山南麓石汉河岸边有地名曰禹石汉,当

是禹生地。崇为高山义,禹父稣因居泰山下,故称崇伯‘。笔

者认为禹父鲸称崇伯,其“崇”字当是实指,可解为国名、邑

名或山名。《国语》记载撷项子骆明生白马白犬,尧封白马

子鲸为崇伯,白马地在今泅水、平邑交界处,属平邑境内

《连山易》说“鲸封于崇国”《寰宇记》“姚城,古崇国,在洒

上。”王子襄《泅志钩沉》云今泅水治东北里有崇邑,西

有城子顶,即拢城故址。此告诉我们稣称崇伯,是因任古崇

邑即古崇国的首领,地在泅水附近的费县境内。《周语·上》

内史过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南华真经》在青》

云“尧于是放灌兜于崇山……。《费县志》卷二记“崇山,县

南微东余里,脉自大山而东起此山。山之南有天齐庙。”

此处有庄名叫崇山头。崇山海拔约米,崇山之北是一片

河谷平原,很适合农业生产。崇山之南紧接着就是夏王少康

庶子曲烈的封邑—曾卜国。祟山之东南余里则是延稣

之处—羽山。《史记·五帝本纪》云禹父稣因治水无功,被

尧流放到羽山,以变东夷。郭璞、杜预皆认为羽山在东海祝

棋县,也即今郑城县北。《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

界。”上述告诉我们,古不仅有崇国、崇邑,也有崇山,均在泅

水附近的费县境内。禹父稣是东夷人崇伯明也。

我们来看禹母。上举《遁甲开山图》言禹母叫狄幕,狄,

即夷,幕音同牟,知禹母为东夷人牟族《帝王世纪》日禹母

修己,从名字上可知是东夷蛇龙图腾部落。己、已、巳形

近,易互讹。古“巳”、“蛇”同字,修己者,金文弯曲之长蛇也,

确有道理。据《史记·夏本纪索引》引《世本》及《大戴礼记》

等记载,夏禹之父鲸曾娶有萃氏之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

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有萃又称姚、有恍等,故址在今山

东曹县西北萃挥集。憔韵》、《韵会》认为有萃氏之女女志又

名修己,把女志和修己视为一人。不管怎么说,有萃即高辛

部落誉之后裔,与夏联姻,甲骨文之“龙”、“风”皆从辛,金文

“禹”又为龟蛇相交形,证明他们就是一个族团。禹父母既然

都居住在山东东夷族区域内,其为东夷人无疑也,禹也就当

然不会出生在四川石纽了。

我们再考察禹之妻族。《尚书》云禹娶于涂山,生子启。

《史记·夏本纪》云“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

也。”那禹妻涂山氏是何族系地望在哪是很值得研究的。

《史记·夏本纪》《索引》引《世本》曰“涂山氏名女蜗”《淮南

子·览冥》篇有女蜗“积芦灰以止淫水”之语而《墉城集仙

录》述涂山氏助禹治水之事甚祥。看来涂山氏当为伏羲族系

后裔。李修松认为涂山氏即徐,即东夷人皋陶族氏。徐字在

古字有余、郊、涂、堡诸种写法,其本字当作余。徐、涂二字可

通转,本为一字,为徐夷族名,只不过涂表示该族居于水滨

而已。徐夷、舒夷是同族,其祖均为皋陶,所以皋陶为涂山氏

即徐夷的首领。我们认为涂乃由牟转,涂山即牟山蒙

山。李修松也认为涂山就是会稽山,也就是山东之蒙山。

古今都有些学者认为会稽即涂山,在南方的安徽或浙江绍

兴,非是。据杨向奎先生考证,会稽山即蒙山杨向奎《夏氏

族起东方考》,《禹贡》第卷六、七期合刊。知涂山氏原当

在蒙山一带。不管怎么说,禹妻涂山氏是东夷族的一个支系

肯定无疑。上述禹父母及妻皆东夷族氏,禹为东夷人不言自

明。

从姓氏来看,伏羲风姓,禹为拟姓,闻一多先生认为姐

即巳姓,风字从“虫”,“虫”与“巳”在卜辞里是一字闻一多

《伏羲考》见《闻一多全集》卷第页。古人说“风姓”或

“巳姓”,译成今语,都是“蛇生的”。所以凤与巳是同义字,

伏羲与禹为同姓。《潜夫论》云“太昊之后有咆国,拟姓。”足

证闻说不误。同姓就是同图腾,众所周知《左传》中明确说伏

羲为龙蛇崇拜,闻一多曾列七事证明夏为龙蛇崇拜。伏

羲与禹均为龙族集团,皆属东夷族系。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祀,夏余也,而即东夷。”《论语·

八借》“子曰‘夏礼吾能之,祀不足微也’。”祀是夏的后裔,

祀为东夷人,当然夏也为东夷之人矣。《史记》《正义》引《括

地志》云“周武王封禹后,号东楼公也。”东楼公之号,意即

东郑娄,也就是夏的先祖为郑娄,夏为东夷不言而喻。《潜夫

论·五德志》谓禹为少昊之后,当不失为精确之论。既如是,

少昊为东夷族,禹亦为东夷后裔明也。

从名称上看,夷夏本为一家,夷亦可称夏,其义皆为

“大”。《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引申之义为大也。这证明夏

与东夷巨人同族。《左传》嘻公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

诸夏故也。”这说明徐夷本来是“诸夏”之一,徐夷既为东夷,

则夏是东夷之族氏便不言而喻。《左传》禧公二十一年云邹

人灭须句,须句子东奔,因成风也。成风为之言于公曰“崇

明祀,保小寡,周礼也。蛮夷猾夏,周祸也。”这里的蛮夷显然

指邻,夏指须句,须句乃伏羲后裔,伏羲后代称夏,知夏原起

于东夷。在古人看来,夷夏没有褒贬之区分,也没有尊卑、高

下之分别。其实,夏也常冠以“蛮”字,称为“蛮夏”。蛮夏即华

夷,犹“夷界”,是指明夏人的苗蛮血缘。《左传》定公四年

“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阳巩姑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命以《唐浩》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正,疆以戎索。”此以夏政与

戎索对文,并于夏虚施行戎法,可知戎夏确有枚关。北宋吕

大临《考占图》卷第页著录的《秦公钟》实为搏,和现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秦公复》铭文内容相似,都有“掀

使蛮夏”一句。年在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出土一组秦国

铜器,其铭文把蛮夏改作“蛮方”。夏古有“蛮夏”之称,女似

则有“女以戎”之号《太平御览》八二弓《尚书纬·帝命验》,禹

也因而有“戎禹”之名《潜夫论·五德志》。“蛮夏”、“拟戎”、

“戎禹”之称,都说明所谓夏,不是纯正的“中国之人”,它也

是东夷之族氏。

大禹因治水有功而名垂后世,几千年来,代代传颂。他

在哪里治水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间题,可说是打开禹是何

族系的一把钥匙。《尚书》、《国语》、《墨子》、《孟子》、《韩非

子》、《史记》、《后汉书》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曾发生

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有人称之谓洪水时代。我国历

代学者都不否定这些记述。中国疆域辽阔,地势是西高东

低,“浩洋而不息”的大洪水必发生于地势低洼的东部平原

地带。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指出“如果详细考察我国的地

形,各代河患的沿革,以及我中华民族发展的阶段,就可以

明白洪水的发生和大禹施工的地域,主要是充州。豫州的东

部和徐州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些小施工。”伟有的环境学者根

据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明确指出“我国东部地

区在距今年前后曾发生过空前的大洪水,洪水虽以黄

河中下游地区为最大,但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受到

了这次洪水的影响,…’明俞伟超先生早在年就指出

,’多年前我国曾发生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

难,应该是历史事实。”

《淮南子·本经训》曰“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

桑。”可见这“空桑”必为低洼之地。文献中提到空桑有以下

几处《吕氏春秋·古乐》“帝撷顶生自若水,实处空桑”《归

藏》云蚤尤“登九淖以伐空桑”《启旅》云“空桑之苍苍,乃

有羲和”干宝言微在生孔子于空桑之地,在鲁南山之穴。空

桑即穷桑。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云“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

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撷顶始都穷桑,

徙商丘。”接着他说“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

张学海指出“在济水西侧,冀鲁豫交汇区山东一方,又是黄

泛区,自汉武帝时决瓤子以来,黄河泛滥决口经常淹没这地

区,且有济水为患,自古就是水患重灾区。这些都与穷桑的

地理条件很吻合,穷桑应在这一带。”「可见充州地区确为

古时河水泛滥之区,关于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从地下考古

资料得到证明黄河下游的鲁西地区出现了成组的龙山城

址,他们是阳谷景阳岗、皇姑家、王家庄,在平教场铺、尚庄、

乐平铺、大尉以及东阿县王集等。’”健些城址的共同特点是

选择在当时较高的台地上兴建,都在当时黄河下游河道两

侧,正是徐旭生考证的洪水发生地的充州之域,接逻辑推理

其城址当毁于洪水泛滥。文献记载和地下考古资料证明远

在多年前山东充州地区遭受过巨大洪水灾害,想见大

禹治水必在此区域内,即“四读”之间。所谓“四读”之间,《史

记·殷本纪》引《汤浩》之文说“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

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读已

修,万民乃有居。”大禹、皋陶治水在“四读”之间,乃因“四

读”之间正是洪水发生区域。“四读”中的“江”据石泉同志考

证,当指山东境内的古沂水‘,,济,指山东北部古济水河,

指西部黄河淮,指苏北淮河。“四读”均在山东境内的东夷

族居住区域范围。按逻辑推理,治水的唐虞夏联盟必然诞生

于东方的古东夷族区域内,大禹为东夷人也就自不待言了。

我们不能设想,在酋邦联盟时代,外方人会跑到与自己无利

害关系的东夷来治水。

考察这些治水英雄们,可以说他们是清一色的东夷部

落首领。

先看皋陶。皋陶为东夷堰姓之祖,传说生于曲阜。《帝王

世纪》“皋陶,曲阜之惬人,故因之赐姓日堰。”僵即奄,古之

奄,即今泅水治南奄山一带。其东南里有东西皋里,相传

为皋陶故乡。《路史·后纪七》说皋陶是少昊氏曾孙,被舜封

于皋,皋当即其生地,少辞之墟曲阜。因为少白纂之‘‘箩,本字当

作“皋”。《论语·颜渊》明确记载“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

陶。”《孟子·滕文公上》也说“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优。”据

《史记·殷本纪》引《汤浩》之文,皋陶曾与禹并肩治水。

《左传》文公五年“减文仲闻六与萝灭,曰皋陶、庭坚

不祀,勿诸”藏文仲闻六与萝灭而所以会发出“皋陶庭坚不

祀”之感慨,按上古“民不祀非族”的传统分析,盖因皋陶、庭

坚为六、寥二族之祖的缘故。皋陶当为东夷堰姓之祖无可怀

疑。庭坚,《汉书·古今人表》、《史记》《正义》等云为皋陶之

字。在皖北、皖中、鄂东的英、六等族,史学界公认是皋陶的

后裔。李修松认为徐夷、舒夷之祖均为皋陶,也是淮夷之祖。

夏以前的徐夷即为禹妻涂山氏,皋陶为涂山氏的首领’。

皋陶既为少昊部落后裔,又为鸟图腾,并且是英、六、徐

夷、舒夷、淮夷之祖,其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明也。

第二看伯益。伯益,又作柏翁,赢姓,是秦人的祖先,也

是东夷人。《秦本纪》云“撷项氏之裔孙日女修,吞玄鸟之卵

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璐。”《国语·郑语》说“赢,

柏翁之后也。”韦昭注“伯翁,舜虞官,少睐之后伯益也。”故

学术界一般认为伯益为夷人。伯益为鸟图腾之族可以找一

些旁证。《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琶

传》云‘,伯益综声鸟语。”这是伯益知鸟音、懂鸟语,人与禽

兽有通感之事的记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伯益为鸟崇拜之

族。

《孟子·万章上》“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

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山在山东营县境,可见伯益

主要活动区域为鲁南,其为东夷人当无疑。伯益“与禹平水

土”,“赞禹功”。其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发明了凿井术。

第三看四岳。四岳在尧时就已地位显赫,曾助尧谋划治

水之事。鲸就是在四岳的坚持推荐下而被尧试用治水的。到

舜时就不仅仅是出谋划策了,《国语·周语下》记四岳佐禹治

水,因为有功而受封“柞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

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胁合普,以养物丰民人也。”四岳是

炎帝族后裔,而炎帝族据王献唐考证原一直在山东地区和

蛋尤、黄帝作战。所以我们认为炎帝族也当为东夷之先民。

《正义》引孔安国曰“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

侯,故称焉。”《尚书·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

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峪夷,日肠谷,寅宾出日,平

秋东作。”其文意是尧让羲和任总管祭天、观天象、修订天文

历法,不违时令,便于务农之职,让羲仲任东方之官,在峪夷

肠谷之地,专祭祀日出,以利农事耕作。从名字上一看便知

羲和与羲仲必都是伏羲族系后裔,也即东夷人后代,又在东

土任官,他们应是东夷人是符合逻辑的。《启盆》云“空桑之

苍苍,乃有羲和”,是说羲和为“空桑”人,空桑地在曲阜。可

见说羲和为东夷人是足足有据的。

综上述,大禹治水主要在充州地区,和他一起治水的英

雄们如皋陶、伯益、四岳等均为东夷人,禹为东夷人便顺理

成章了。

又如封禅一事,《史记·封禅书》引管子语昔十二家古

帝王都封于泰山,禅云云九、禅亭亭、会稽、社首各一。云云

山地望在梁父东或在蒙阴县,或在充州博野县西南亭亭地

望在充州博城县西南社首山地望在博县惟有会稽山在江

南,实令人费解。原来会稽山据杨向奎先生考证即为蒙山,

蒙山在今山东充州东面的平邑和蒙阴县境内,此问题霍然

冰释。这一系列华夏帝王封禅泰山一事,再一次典型地说明

了他们必定为山东土著民族。很难设想,在血族联盟时代,

外方人会不远千里跑到与自己并不相干的东方来封禅。

上述大禹治水和封禅之地均不出山东地区,其为何方

族氏自不待言。

综合各种文献的记载,从夏朝的建立和太康失国到“少

康中兴”长达数十年纷攘争斗中考察得知所涉及到的各方

重要人物、国名、都邑和其它地名,皆不出山东,夏朝的诞生

乃是东夷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的结果,即阶级斗争的

产物。

我们再看禹都邑。《世本》云禹居阳城。孟子·万章

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竹书纪年》、《夏本纪》等文献都

有禹“居都阳城”的记载。阳城当指山东沂南县境,非今河

南登封市。孟子云“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其注曰阳

城,箕山之阴。《正义》按孟子所云箕山之阴即阳城也。《括

地志》云“阳城县箕山北十三里。”箕山在山东营县,非青山

下之深谷。今本《竹书纪年》云禹子启即位于夏邑。夏邑即

春秋时禹邑,又称启阳。禹睹,禹邑也。启阳者,禹子启之都

也。启阳,即今山东临沂市区。《沂州府志》载该地有康王池

与康王射箭台。又传说稣居夏丘,夏丘又称负夏,即孟子所

谓舜“迁负夏”之地,在今山东泅水县境东。闻一多曾说,鲁

西楚丘为先楚所居,夏丘当亦先夏族所居。夏先王居地和所

都均在今山东临沂市,禹为东夷人无可怀疑。

我们最后看尧。《帝王世纪》称尧生于丹陵,都平阳,封

于唐。丹陵即古丹山,也即今尧山,在山东昌乐县境。县内有

丹水、尧水。古本《竹书纪年》云“后樱放帝朱于丹水”,即此

水也。该县境内以唐、唐卜为地名者不下六、七处。其中“大唐肠

都”最引人注目。《说文》云“有先君之宗庙曰都。”此大唐嘟

很可能为尧都之地。《昌乐县志》载该县西北里大丹河岸

边有尧子丹朱家。山东泅水城东也有尧前庄、尧山等地名。

但传统看法,尧生于菏泽定陶,都平阳,又徙都唐,号陶

唐氏。尧生地陶是菏泽定陶,还是肥城之陶山虽不能最后定

论,但却在鲁西东夷人居住区域范围内是不会错的。其都平

阳一定在山东境内也是理所当然的,徙都唐非河北唐县和

望都一带,而在山东昌乐县境,而其都平阳当离“唐”不会太

远。古时山东新泰便称“平阳”。至于“尧都平阳”为山西省临

汾市的说法,当是尧时特大洪水后,其族裔西迁之结果,决

非尧最初活动区域。

《绎史》卷九引《春秋合诚图》云“尧母庆都,盖大帝之

女……年二十,寄伊长孺家,无夫,出观三河。奄然阴风,赤

龙与庆都合,有娠而生尧。”《帝尧碑》也有类似记载“庆都

与赤龙交而生伊尧。”《成阳灵台碑》亦云尧母庆都“感赤龙

交始生尧。”见宋人洪括《隶释》卷一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第、页这说明尧显然是龙族的后裔,即东夷人

伏羲氏的后代。《史记》“帝誉娶陈锋氏女,生放勃。”皇甫谧

曰“陈锋氏女日庆都。”据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考

证陈氏之“陈”即成纪之“成”,“陈”、“成”都由“伏”之音转,

盖源于伏羲族系,可见尧母也属东夷伏羲族后裔,其地当在

汉泅和蒙山一带。其父亲窖为东夷人,其家在今河南淮阳顿

丘一带,豫东也属东夷人的居住范围。

根据《五帝本纪》的记载,尧的主要功绩有三件事

①“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即

重视对天文历法的修订,使民众的生产能不违时令。又分命

羲仲为东方之官,在峪夷肠谷之地,专祭祀日出,以利农事

耕作。司马氏的记载主要依据《尚书·尧典》,其文曰“乃命

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峪

夷,曰肠谷,寅宾出日,平秋东作。”前已述,羲和、羲仲皆为

东夷人,因此《尧典》所记当是东夷人祭天、观天象,便于务

农、祈求农业丰收的反映。

前述《墨子》言尧得舜于服泽之阳,服泽即雷泽,地在

泅、费交界处。综《尧典》所记和墨子所言,尧的治辖范围不

出山东地区,尧为何族地人无须再言。

②便是治水。《五帝本纪》记载尧与灌兜、四岳等商量治

水人选,众人推举丹朱尧子、共工、稣,尧皆以为不可。后

来在四岳的坚持下,尧试用鲸,九年治水不成。治水区域上

已述,即主要为汉泅流域。尧的下属官员稣、骥兜、四岳、羲

和、羲仲也都是东夷人。推知尧当为东夷之人。

③是尧选择舜为接班人。尧看中了平民身份的舜,将自

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遇之有礼。尧又“历试诸难”,考察

舜的治民之术,结果“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

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

使舜人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逆。”最后终于让位于

舜。舜为东夷人,已成定漱,尧把班交给东夷人舜,倘若尧、

舜非族或非近邻,是不会结成联盟的,更不会把班交给异类

或域外之人的。他们之间决不会相隔千里之遥当是无疑的。

相传日照市有尧王城,曾为尧居地,故名。这决非捕风

捉影。该城址是龙山文化遗址,并在此遗址发现铜炼渣,正

相当于传说中唐尧虞舜时期。《礼记》“周武王封帝尧之后

于祝。”故址在新泰谷里。《路史》云,尧之子“丹朱庶弟九,其

封于留者为留”。故址在今微山湖西岸高楼东南。《通鉴外

纪》注“郑玄日‘尧游成阳而死,葬焉。”’裴驰《集解》引《皇

览》曰“尧家在济阴城阳。”东汉刘向也说“尧葬济阴。”《吕

氏春秋》曰“尧葬谷林”。皇甫谧说“谷林即城阳。尧都平

阳,于《诗》为唐国。”成阳县治应在今鲁西南哪城县城东南

与菏泽市接境的胡集东。谷林在今哪城县城西南公里富

春乡谷林苗圃,尧墓即在谷林苗圃中。两汉魏晋时共认此处

为尧墓地,汉时在此祭尧陵十分隆重。后汉和帝延光三年使

大臣祭唐尧于成阳。到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还为尧墓置守陵

五户。

综上述,尧的生卒地,所居都邑以及治辖范围和后裔封

地都不出山东,其为东夷人也可成定漱。

既然尧、舜、禹这些上古帝王都起于东夷,按照华夏民

族的看法,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从东夷开始的。

参考文献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囚北京中华书局,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济南齐鲁书社,

景以恩商族渊于齐东新探闭学术月刊,,

李修松徐夷迁徙考田历史研究,,

李修松涂山汇考闭中国史研究,,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富宝,李民昌太湖流域良诸文化的自然环境、东方文明之光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清文化衰变的奥秘纪念城子崖发掘

周年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

张学海东土古国探索闭华夏考古,,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

囚中国文物报,一一

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文史第辑

,

,一

口芋田勿月姑勿乎及兀匆邵汪立‘铂‘山崛粉,乙立‘茗书次巧,〔五加句

入几刃月交加‘伪树凌田尔珍书次刃,〔为立

人加如比却帅,

可,国山二“

责任编辑张忠年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