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广府人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
2014-01-04 | 阅:  转:  |  分享 
  
[4]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孕育出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唐廷枢、中华民
[5]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
国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等近代名人。唐家村人“靠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海吃海”,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和海盗的滋扰,使
[6]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当地靠单一农业生产的谋生道路越走越窄。民国
1997.
23年本的《子英房谱》(唐氏)记载,早在康熙、乾隆
[7]曾昭璇,曾宪珊.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M].广
时期,零星的出洋就开始出现。1855年重修的《子
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英房谱》中,一共记载有6人在康熙、乾隆时期出洋
[8]徐俊鸣.隋唐宋之间广东人口分布变迁的初步分析[J].广东人
贸易。这只是当时唐家出洋村民中很少的一部分。
口,1980,(02).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辛,大规
[9]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模的移民潮开始,唐家先后有过以下几次出洋热潮:
[10]巫乐华.华侨史概要[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第一次移民潮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末。1848年
[11]孙庆榕,梁山.新会侨乡凝聚力[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美国加州发现了金矿,大批唐家村人踏上了淘金大
1994.
军的征途。岁贡生唐步瀛写了一篇《金山埠记》,开[12]袁丁.广东澄海东里的海外移民[A].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
篇就谈到华侨之所以到海外谋生,是为了寻找更好民与地方社会[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河南府
的希望。第二次移民潮出现在1865年,北美洲修筑
河阴县》)[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太平洋铁路,大批唐家人再次被运往美国做苦役。
[14]谢弗(E.H.Schafer),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
自此以后,很多唐家第一代移民在美国站住了脚跟,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开始把家人亲戚带出国门。1882年美国的排华法
[15]司徒尚纪.岭南海洋国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案通过后,很多华侨被迫往返于故乡与美洲之间。
[16]叶曙明.其实你不懂广东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三次是由在美国的亲属,继1906年加州大地震及
[17]陈柏坚.广州外贸两千年[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
大火灾之后,趁政府档案尽失而无法核对的机会把
[18]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前言)[M].北京:民族
家乡的亲属都填表入户进入美国。以上这三次移民
出版社,2003.
的直系亲属或后裔较少留在唐家,移民大部分集中
[19]周大鸣.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侨乡变迁——以凤風村和唐家村
在美国三藩市,今天还有会馆。现在唐家人的亲属
为例[A].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C].北京:民族
大多集中在香港、澳门,这部分移民主要是20世纪
出版社,2003.
六七十年代过去的。^[19](P4~5)
凡此种种,可见广府人作为一个因移民而形成
收稿日期2012—03—23
的汉族族群,加上地处南海,自古受海洋文化的影
[责任编辑韦光化]
响,其民性中早就包含了移动性的基因。
[责任校对韦琮瑜]
当今世界,分布在各国各地的广府人约有八千
万。他们踏浪扬帆,闯荡四海,敢为天下先,骨子里
[作者简介]徐杰舜(1943~),浙江余姚人,广西民族
浸着移动性,兼收并蓄而有容乃大,崇商重利做生
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广西南宁,邮编:530006。
意,是中国汉族中极具个性的一个族群。李权时在
《岭南文化》中曾总结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重商
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享乐性、直观性、远儒
性。由于广府人是岭南文化的创造者之一,所以,
这个概括其实也是对广府人的人文特征一种理性
的、质的提炼和升华。
从上可见,广府人在迁徙中涅槃重生,脱胎换
骨,实现了新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练铭志,马建钊,朱洪.广东民族关系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
①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版社,2004.
第27页。所谓远儒性,是指岭南文化凭借它的地理位置,凭借明清
[2]麦英豪.广州西郊发现古墓六座[J].文物参考资料,1955,(01).
以来岭南发达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凭借它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3]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M].南宁:广
使得中原的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使得它具有更大的自由
西人民出版社,1982.度和容纳力,因而对传统的文化具有较大的游离性和再创造性。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