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炮”写成“砲”不是错字,“砲”字本意是“抛”,早期大炮都是以势能变动能发的发射器械,就是抛石器。以火药燃气压力为动力的“炮”,中国军队元末才开始使用。蒙古军械技师受火铳启发,将火铳变大为“炮”。当年因条件限制,也没变太大,内蒙古出土的大德二年火铳炮,长40厘米。 到明朝尺寸也没什么起色,正德六年十月铸造的“大将军炮”是当时的重型火炮,所谓重型规模——炮长80厘米长,口径20厘米。将军炮的这个尺寸,让我产生魂归童年的怀旧错觉。怎么看都像爆米花炉子,“嘭”一声炮响烟雾缭绕白烟,影影绰绰见我哥和我弟满地爬抢爆米花,银铃般笑声。 明朝前期火炮基本如此,温馨有余威力不足。其冲击力和射程都不够,还总炸膛,炮管炸出一排洞,活像个笛子。此类火炮勉强可以守城,攻城没用。城墙于它而言是环球胡编的脸皮,根本干不透。万历33年,荷兰人带着红夷大炮来了。主编懵了,一炮干成没脸没皮。 在此之前中国人不是没有接触过西洋炮,正德16年中国和葡萄牙打仗缴获过“长五六尺”的佛郎机炮,挺猛,能把胡主编脸皮打开花,但因为丫是二皮脸,打完依旧腆脸胡说八道,所以没觉得佛郎机有多厉害。万历这次来的红夷大炮彻底让丫斯巴达。《明史》这样描述它“其所恃惟巨舟大炮。桅下置二丈巨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世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 红夷火器的技术特点是弹药重,射程远,杀伤力大。可以调整角度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膛腔设计符合气压原理,配备准星、照门铳规、窃远神镜、铳帚、铳照、旋刀、药旋、药撞、铳垫等附件。特别是炮管,管壁厚炮管长,长度6尺至1丈余,口径100毫米以上明政府研发的本土炮和红夷炮的区别太大了,一个是安全套,一个是下水道。 中国人第一次见识红夷大炮付出的代价很惨痛,荷兰人是过来打仗的,隔着水面就把明军干翻了。文学家沈德符说“第见青烟一缕,此几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事了提裤去,千里不留行。痛定思痛,中国人也要置办一个。万历皇帝三年不吃红烧肉,攒钱,买!17世纪初叶的红夷大炮,不啻于现在的原子弹。荷兰人当然不卖。约炮不成,万历就愁,万历48年,愁死了。就在这一年,明政府得到了红夷大炮。 万历48年,东印度公司的“独角兽号”在广东沉没,据闻船上有红夷大炮。明政府组织水手下海捞。真有!但红夷大炮每门三千斤重,人力打捞不可能。三国称象小孩的做法启迪了水手:先用石块装船,开到沉船区。水手拿铁索沉入水底勾住大炮,打捞船收紧锁链后将船上的石头抛下,靠浮力将炮从淤泥里拉出来——中国人第一次得到了红夷大炮,一共22门。 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有曹冲。 明政府对这批捞出来的水货极受重视"锡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这批炮确实不负众望。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围攻宁远城,守城的袁崇焕将红夷大炮架设在城墙上。2月10日清军开始攻城,明军一炮把八旗兵轰的血肉横飞,尸积如山。“始攻宁远西南城隅,(明军)发西洋红夷砲,伤攻者甚众。”努尔哈赤也在这次攻击中被红夷大炮所伤,努尔哈赤满语意思是“野猪皮”,野猪皮厚不过胡编的脸皮,崩的薯片一样稀巴烂,不久含恨离世。 痛定思痛,满洲人也要置办一个。没太费力就得到了,明政府到了崇祯时代已经烂的惨不忍睹。崇祯时,大学士徐光启请洋人制造红夷大炮发放各镇,但守将根本不想打仗,清军一攻就撤 。这批炮很快到了满洲人手里“枪砲皆为贼有,反用以攻城。”崇祯四年正月,满洲人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成功仿制了红夷大炮,定名“天佑助威大将军”,十二年,清军已拥有六十门自制大炮,在其后的松锦之战中发挥极大战力,把明政府轰的稀巴烂轰成了火星文:日月正文广付…… 红夷大炮战果卓著,最出风头的是“潼关之役”。顺治元年,豫亲王多铎追击李自成部队到达陕西。陕西是李自成家乡,潼关是陕西门户,再退没路了。李自成从西安疾驰到战场,大顺军列阵迎战。农历腊月二十九,多铎到达潼关十里处扎营,不打。大顺军小规模骚扰。多铎不打。二年正月初四大顺军再攻,多铎依旧固守不战。忍辱负重是因为多铎在等待红夷炮队。初九,清军的红夷大炮到了。 李自成的军队本质就是流寇,军制和装备以冷兵器为主。火器也有,但没有建制化和规模化,清军的探马曾向多铎汇报说:“大顺军的重型火炮几乎没有,全是山炮。”这个东北籍探马的表述容易让人误会,他所说的山炮根本不是炮,东北话习惯把农民称为“山炮”,大顺军确实全是山炮。也是口音问题,李自成曾下令从军需官从荷兰调炮。不料属下听成了河南,于是调来了一批漯河产的红衣火腿肠…… 初十一,多铎开始进攻。李自成的军队长于流动野战,非常重视骑兵,作战风格是发挥其快速机动优势进行突然性打击。但此次战役优势无法发挥。骑兵的集团式冲击正中多铎下怀。一炮过去人仰马翻,转头跑,又马后炮。轰的战马四分五裂,“马裂主义”就此诞生了。《清史稿》载,十一日,多铎进逼潼关。“贼众凿重壕立坚壁。于是举红衣炮攻之贼众震恐。我军相继冲入。诛斩无算。”第二天战役就结束了“十二日,贼众望风奔溃。计获马千余匹。辎重甲仗无算。”一个星期后李自成“焚其宫室。挈其子女。窜奔商州。” 红夷大炮为清军征伐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政府对其也极度重视,重视到创造出一个炮神。"顺治十年。九月。癸巳朔。遣官祭红衣炮之神。"这个炮神应该什么样?没查到。考虑到红夷大炮十二秒一发射速惊人……大概,跟雷政富差不多吧? 最后,关于红夷炮的名字。有写作“红夷”也有写“红衣”。严格来说应写作“红夷”。贵国习惯把外族人称为“夷”。荷兰就被他们称为”红夷“。之所以“红”百度百科说“因为荷兰部队穿着红色军服,于是红夷。”这说法跟胡编一样是胡说八道,17世纪初荷兰人即与中国接触,此时荷兰没有统一军服,颜色杂乱无章根本不成体系。《明史》的解释更准确:“和兰,又名红毛番,其人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因为红头发被称为红夷。为这论调站得住脚,找荷兰人观察头发。可惜,我唯一认识的荷兰人叫罗本,这个不争气的,没头发。 写作“红衣”也没什么问题,《清史稿》就写成红衣大炮,是因为满人讨厌“夷”字,改了。为了名符其实,清军还在炮上盖一块红布,新娘子似的。这举动意味深长引人遐思,新娘子跟打炮,确实关系甚密。 名字怎么写都无所谓,不怕基督徒不高兴,写成红衣大主教也没问题。 (责任编辑: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