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箫玉笛”美名传

 文山书院 2014-01-05

  一个小县城因为一箫一笛两支乐器而蜚声海内外,唯玉屏独尊。

  走进玉屏县城,随处可见箫笛店铺,这两支乐器既是玉屏人的脸面,也能产生不小的收益。懂音律之人,特别又爱把玩箫笛的,若不识玉屏,只怕会落人笑柄,作为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玉屏与箫笛之间已经打上最深刻的烙印。

  提起贵州,哪怕从不饮酒的人也知道国酒茅台,它第一次在国际上露面是1915年,一举在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上摘得金奖,殊不知,当时玉屏箫笛也是博览会炙手可热的座上宾,因为1913年,它就已经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也就是说,它扬名国际,比茅台还早两年。据说,茅台在当年的博览会上本无人问津,是一位国际友人在现场被玉屏箫笛悠扬婉转的音韵深深吸引,一时失手打翻了茅台,顿时香气四溢,才引得众人纷纷品尝。后来,二者同夺金奖。贵州人就是这样将箫笛与茅台两样宝贝巧妙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在明代万历年间便已名声在外,明清两代更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它以玉屏县境内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这种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溯源沅水”采访团所到的玉屏箫笛厂建于1955年,从一个作坊式小厂发展成拥有齐全的生产、检测手段的现代生产企业。玉屏箫笛音色好、不开裂、保存时间长,除取材优良外,制作上还有很多秘密配方。传承人姚茂禄今年68岁,他带领我们参观了一部分箫笛生产制作流程,从伐竹到制成,70余道工序可谓繁多复杂。制坯、校直、去皮、通节、开孔、校音、雕刻、着色上漆……光这些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更何况,小小乐器还被做成了收藏型、礼品型、旅游型、演奏型、普及型等多个门类;上世纪50年代前的一箫一笛,已经蓬勃发展到现在的7箫12笛100多个品种,年出口近10万支,实在叫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我们正忙着围观,忽然一阵清脆、婉转、悦耳动听的箫笛之声传来,声声入耳,余音袅袅。厂里多箫笛演奏的高手,随手拿起一支凑在嘴边,一出来都是专业水准。14岁的陈治宇应邀为我们演奏了一曲《走进快活林》,技惊四座。玉屏县内小学三年级以上,均为学生开设箫笛课程,并举办各种大小赛事,发现、引进、奖励那些特殊人才,帮助箫笛技艺得以传承;同时,玉屏还设有箫笛原材料基地、生产基地、人才培训基地等。

  于是有队友感叹,在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一个地方与其盲目追求应有尽有,不如一门心思做到一枝独秀。玉屏做到了!

  玉屏是贵州省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以“水流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玉屏位于贵州省东部,西邻黔东南州岑巩县,东邻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镇2乡84个村9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5万人,侗族人口占80%。玉屏自然人文资源丰厚,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

  ■肖慧 整理

  玉屏侗族自治县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