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人”的原型是绍兴师爷

 五马山麓 2014-01-05

“狂人”的原型是绍兴师爷

梦--子 等级:狐之王者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鲁迅的家族、亲戚中有十来个当师爷的,其中有两三个作幕多年后得了精神病,鲁迅以他们为原型,塑造了“狂人”的形象。“狂人”的原型是绍兴师爷,这不全是偶然的巧合。这当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绍兴师爷特别是清朝中后期走上下坡路的绍兴师爷,是一群普遍存在心理失衡乃至精神障碍的人群,其中有不少人甚至一如《狂人日记》中的那位迫害狂患者。

  绍兴师爷的这一精神特征,以往明清史家绝少谈及。最近读到的一本王振忠著的《绍兴师爷》,则抓住了这一精神特征,揭开了绍兴师爷这一社会人群内心世界的重要一角。

  绍兴师爷以刀笔杀人,不论杀得对否,都常有一种负罪感,或叫“原罪感”,而他们又深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夙业牵缠,因缘终凑”的说教(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所以总怕遭报应,怕那些死在自己手里的案犯、冤鬼前来索命,他们常常夜里做噩梦,白天精神恍惚,梦见和恍惚看到死者前来报复,有的甚至惊吓而死。作者对绍兴师爷的这一精神现象做了较细致、深入的描摹和解析。《梦魇———轮回报应的恐惧》是谈及这一现象的专节,从标题看,“轮回报应的恐惧”,是对绍兴师爷心理失衡及精神症状的精到概括,“梦魇”,又把恐惧之状概括得很传神。文首劈头引了一句绍兴师爷的同乡———祥林嫂的话:“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更是一竿子插到了绍兴师爷那充满轮回报应观念的灵魂的深处。文末又对鲁迅笔下“狂人”的恐怖、幻想症状的起因做了论断,认为是“源于绍兴师爷对轮回报应的恐惧”,这实质是对绍兴师爷心理失衡及精神症状的起因下的论断。作者在开掘此类史料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师爷的自传、尺牍及清代笔记野史中找到多条颇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如书中所举的名幕汪辉祖梦见一妇人拉他到阎罗王面前去评理,刑名师爷郑春潭恍惚见到有冤魂前来索命,就都是很能反映绍兴师爷精神状态的典型材料。

  从人心可以观世事,而且可以更深刻地洞明世事。从冯小青的性心理变态,可以深刻体察到古代妇女受压抑的程度,从八旗子弟的“玩心重”,可以洞见旗人“残灯末庙”的颓败。同样,从绍兴师爷的病态心理,可以深刻地反观绍兴师爷及其相关制度的种种积弊。这种联系,合观《梦魇》及《师爷判案的技巧与伎俩》等书中其他章节就可以清楚地看出。

  “老师爷讲述办事的经验,诉讼要叫原告胜时,说他如不真是吃了亏,不会来打官司的,要叫被告胜时便说原告率先告状,可见健讼。又如长幼相讼,责年长者曰,为何欺侮弱者,则幼者胜,责年幼者曰,若不敬长老,则长者胜,余仿此。”(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师爷笔法》)



  这种“师爷笔法”,在清朝中后期曾经相当流行。有了这种“师爷笔法”,便有了“衙门深似海,弊病大如天”,“公堂一点石朱,下民一点血”,“冤死不告状”等等饱含着小民血泪的俗谚,也便有了师爷的“轮回报应的恐惧”。师爷精神上所以出现病态,是他们的笔刀、苦嘴、辣手酿出的苦果,是他们造下的罪孽的报偿,是清朝幕府制度、法律制度弊端的折射。

  “师爷笔法”是个带血腥气的名词,诸如断章取义,随意加减,歪曲事理,诛心构陷,等等,不知造下了多少“笔孽”。“师爷笔法”值得好好研究。从《绍兴师爷》探讨了绍兴师爷流布各地后给当地风俗变迁带来的影响,使我想到也应该研究“师爷笔法”给清朝及后世政治生活带来的影响。清朝及后世的文字狱,大抵深受了“师爷笔法”的浸润,森森笔刀之下,不知结果了多少性命。“文革”中的无限上纲,诛心之法,更是深得“师爷笔法”的三昧。“师爷笔法”给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打下的印记太深了,可以说于今也未能尽去,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