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历计时简析

 雨亭书馆 2014-01-05

雨亭书馆

中国农历计时简析


※.更与点: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

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23
时至01时为“子时”
01时至03时为“丑时”
03时至05时为“寅时”
05时至07时为“卯时”
07时至09时为“辰时”
0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13时为“午时”
13时至15时为“未时”
15时至17时为“申时”
17时至19时为“酉时”
19时至21时为“戌时”
21时至23时为“亥时”



古代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点24分钟。

※.古代辰制:
甲)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

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

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

一至三点为丑时;

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乙)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

初/正两部分.

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

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丙)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

昼为:朝////夕.

夜为:甲////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丁)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

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

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

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戊)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

南朝梁改为:

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

几经反复.

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

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已)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

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日出时可称:

///晨.

日入时称:

//晚。

太阳正中时叫:

日中/正午/亭午.

将近日中时叫:

隅中.

偏西时叫:

/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

夜半后是:鸡鸣.

鸡鸣后是:

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

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

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古代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三更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四更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五更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

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

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一更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

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二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