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第一单元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1. 春秋 扁鹊,是史书记载第一个儿科医生。 2. 秦汉 淳于意,最早记录儿科医案。 3. 隋 《诸病源候论》详论儿科病因症候。“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等小儿养育观。 4. 北宋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5. 南宋 陈文中,主温补。 刘昉《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6. 明 万全“三有余,四不足” 7. 清 吴瑭 《温病条辨》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第二单元 小儿生长发育 胎儿 围生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学龄期 青春期 断脐前 胎龄满28周 断脐后28天 至1周岁 至3周岁 三周岁后 7周岁 12岁 至出生后7天 体重,身长,囟门,乳牙,呼吸、脉搏、血压,动作、语言发育。 第三单元 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纯阳,“三有余,四不足” 第四单元 四诊概要 望诊为主 第五单元 儿科治法概要 1.中药用量:新生儿用成人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用2/3或成人用量。 2.驱除蛔虫、蛲虫:使君子。 3.热极生风,项强抽搐:羚角钩藤汤。 4.培元补肾法: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元散、参蛤散等。 5.外治法:熏洗法:夏日高热无汗,香薷。 涂敷法:痄腮,鲜马齿苋、大青叶、青黛、紫金锭。 滞颐,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 6.小儿推拿:促进气血循行、经络通畅、神气安定、脏腑调和。 刺四缝:疳证和厌食。 第六单元 儿童保健 1.养护胎儿:妊娠早期感染病毒最易致胎儿畸形:风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 2.婴儿每日喂鲜奶110ml/kg,加糖5%-8%,水150ml/kg(包括奶)。 全脂奶粉与水,按重量1:8,按体积1:4。断奶在10-12个月。夏季不适宜断奶。 七、胆怯 脾肾两虚。补肾培元。 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八、硬肿症 病变脏腑在脾肾。胎禀阳虚——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感受寒邪——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九、胎黄 生理性胎黄:生后10天黄疸自行消退。 湿热郁蒸/脾胃湿热: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肤黄色晦暗,大便溏薄灰白)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右下胁痞块,肝肿大) 十、感冒 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银翘散。(咽红肿痛)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肢体困倦) 时邪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肌肉酸痛) 夹痰(宣肺化痰)、夹滞(脾胃)、夹惊(心肝——清热镇惊)。 十一、咳嗽 病位在肺,常涉及脾。 1)风寒咳嗽: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2)痰热咳嗽:清金化痰汤。 痰湿咳嗽: 气虚咳嗽:(咳嗽无力) 阴虚咳嗽:沙参麦冬汤。(干咳无痰、咽痒声嘶) 十二、肺炎咳嗽 (气急鼻煽) 1.病机:肺气闭郁。 2.治疗原则: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1)风寒闭肺证:华盖散。 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热毒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涕泪俱无) 2)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喉间痰鸣) 3)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咳嗽无力) 4)心阳虚衰:(右胁下痞块) 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十三、哮喘 1.病机:肺脾肾三脏不足。 发作期: 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寒性哮喘:小青龙合三子养亲汤。 2)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动则喘甚) 缓解期: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 十四、鹅口疮 1.好发于新生儿。 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口舌白屑满布)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口舌白屑散在) 十五、口疮 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口臭、涎多) 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十六、泄泻 1.病因:湿。脏腑在脾胃。 2.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1)湿热泻:葛根芩连汤。 风寒泻:(便多泡沫,腹痛较重) 伤食泻:消食化滞,(泻后痛减) 2)脾虚泻:参苓白术散。(食后作泻) 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完谷不化) 3)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小便短少,皮肤干燥) 阴竭阳脱:(尿少或无,四肢厥冷) 十七、厌食 病变在脾胃、肝。病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治法:运脾开胃。 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异功散。(食而不化,形瘦肢倦) 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苔花剥,食少饮多,便干烦躁) 十八、积滞 病变在脾胃。(腕腹胀满,舌苔厚腻) 乳食内积:消乳丸或保和丸。 脾虚夹积:健脾丸。 十九、疳证 (形体消瘦、精神萎靡) 病位在脾胃。 1)疳气(脾胃失和、纳化失健):资生健脾丸。(性急易怒) 干疳:(脾胃虚衰、津液消亡)补益气血,八珍汤。(貌似老人) 2)疳积:(脾胃虚衰、气血两败)肥儿丸。(动作异常) 3)疳肿胀:脾肾,(脾病及肾、阳气虚衰)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眼疳:(脾病及肝、肝血不足) 口疳:心脾,泻心导赤散。 二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病变:心肝脾肾。主要病理基础:血虚不荣。钩虫引起贫血。 2.诊断3月~6岁,血红蛋白<110g/L。中度贫血,60~90。 治疗原则:培补脾肾,化生气血。 脾胃虚弱: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头晕目眩,睡眠不安,心悸) 肝肾阴虚:左归丸。(头晕目涩、四肢震颤) 脾肾阳虚:右归丸。 服用至血红蛋白恢复达正常2个月左右再停药。 二十一、汗证 1. 自汗、盗汗,常见于5岁以内的小儿。 2. 实证:湿热迫蒸。 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头部、肩背部)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汗出遍身,多汗而不温) 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盗汗为主) 二十二、多发性抽搐症 1.起病在2~12岁之间,男孩多于女孩。 2.诊断:抽动能受意志遏制,可暂时不发作。习惯性抽搐可发展为本病。 3.病因:五志过极、风痰内蕴。 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 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清肝达郁汤。(急躁易怒) 脾虚痰滞: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胸闷作咳)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两颧潮红) 二十三、惊风 八候:搐,肘臂伸缩;引,惊搐不止。 急惊风:病位在心肝,病机痰热惊风, 四证:痰、热、惊、风。 治则:清热、豁痰、镇惊、熄风。 风热动风: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头痛、项强,舌红苔黄)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大便腥臭) 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喜投母怀)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治疗原则:温中健脾。重在治本。 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大便稀溏、色带青绿) 脾肾阳衰: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手足心热) 二十四、癫痫 病位:心、肝、脾、肾。 病因:暴受惊恐,顽痰内伏,惊风频发,外伤血瘀。 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发作时惊叫) 痰痫:豁痰开窍,涤痰汤。 风痫:熄风止痉,定痫丸。 瘀血痫: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 (脾肾两虚:河车八味丸。) 二十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 临床特点: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猩红热感染后易继发。有链球菌感染史。 2. 主要病因:外感风邪、湿热、疮毒。病位在肺脾。 3. 并发症: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肾衰。诊断:血清总补体C3一过性明显下降。 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 2)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兼见疮毒) 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虚邪恋:参苓白术散。 3)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喘促、心悸,紫绀) 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头痛、眩晕,抽搐、昏迷) 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少尿,无尿) 二十六、肾病综合征 1.常见2~8岁。 密切相关脏腑:肺脾肾。病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2.四大征:水肿,蛋白尿(>50mg/kg),低蛋白血症,高血脂症(胆固醇>5.7mmol/L)。 3.病因:外感、湿热、水湿、血瘀。 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真武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脾)实脾饮。 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二十七、尿频 脾肾气虚(内因):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 湿热下注(外因):清热利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二十八、遗尿 1)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多见):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 2)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浮,导赤散合交泰丸。 二十九、五迟五软 1.多见于婴儿及幼儿2~3岁不能立,1~2岁不能语,1岁头项软。病机:邪实指痰瘀阻滞。 2.心气不足:语迟。五软,由肝、脾、肾不足导致。以补为主,治疗**。 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调元散。(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 痰瘀阻滞: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 三十、麻疹 1.好发年龄6个月至5岁,好发于冬春季。 易并发肺炎喘咳。 2.病因:麻毒时邪,病位在肺脾二经。古代医家认为麻疹的治疗以透法为先。 1)顺证: 邪犯肺卫(初热期):清凉透表,宣毒发表汤(麻疹口腔粘膜斑。目赤、畏光、泪水汪汪) 邪入肺胃(出疹期):清热解毒,清解透表汤(发热3~4天热度增高,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留色素斑痕,皮肤呈糠麸样脱屑) 2)逆证:麻疹暴出,皮疹稠密,或稀疏疹色紫暗,淡白 邪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鼻翼煽动) 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3.预防 易感儿接触传染源后,应隔离观察21天。 三十一、风疹 瘾疹、风痧、皮肤小疾 1.好发年龄1~5岁,好发于冬春季。一种轻度出疹性传热病。病在肺卫。 2.以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轻度发热、咳嗽、全身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淡红)。 邪犯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发热1~2天出疹,疹点细小有痒感) 邪入气营:透疹凉解汤。(疹退后,无色素斑痕,无脱屑) 3. 风疹隔离到出疹后第5天,妊娠3个月内患风疹最易导致流产。 三十二、猩红热 烂喉痧 【幼儿急疹:突发高热,热退疹出,一般情况好。周岁以内的婴儿。】 1.好发2~8岁儿童,病在肺胃二经。 易并发心悸、水肿、痹证。 2.表现:发热半天至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疹点细小鲜红,颜面部皮肤红晕,不见疹点。 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发热、咽喉红肿有糜烂) 毒炽气营:凉营清气汤。(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咽喉红肿可见脓液) 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疹退后,不留斑痕,但有脱屑、脱皮) 3.猩红热应隔离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三十三、水痘 1.好发于冬春季,病位在肺脾两经。 2.发热1~2日出疹,疱疹一起出齐。出疹以躯干为多。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 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 邪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疱浆混浊,疹色紫暗) 3..水痘隔离期为痘疹全部结痂后。(结痂后不留疤痕) 三十四、手足口病 1.好发年龄5岁以下。好发于夏秋季。病位在肺脾二经。 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 湿热雍盛:清瘟败毒饮。 三十五、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蛤蟆瘟 (化脓性腮腺炎——发颐) 1.好发于3岁以上儿童,好发于冬春两季。病位胆经。 2.肿胀部位以耳垂为中心。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 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热毒雍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变证: 神昏,加至宝丹。抽搐,加紫雪丹。 邪陷心肝(常见):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并发脑膜脑炎) 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3.隔离期为腮肿完全消失后3天。 三十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1.三大主症:高热、昏迷、抽搐。(热、痰、风) 2.发病7~9三个月。 邪犯卫气: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卫分:新加香薷饮,气分:白虎汤。 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 脉微欲绝,参附龙牡救逆汤。发热抽风,安宫牛黄丸。 邪入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恢复期:余热未尽: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黄芪桂枝五物汤。 痰蒙清窍:涤痰汤。龙胆泻肝汤 内风扰动:补阳还五汤。止痉散加味。 三十七、百日咳 1.好发年龄5岁以下,好发于冬春季。可持续2~3个月。 2.初咳期经过1~2周才进入痉咳期。痉咳病机:邪痰交结于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邪犯肺卫(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 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沙参麦冬汤(肺阴)/人参五味子汤(肺脾气虚) 三十八、寄生虫病 蛔虫病:肠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脐周疼痛为主) 蛔厥证:乌梅丸。(吐出蛔虫,突然右上腹疼痛伴呕吐) 蛲虫病:线虫。驱虫粉(夜间肛门奇痒) 三十九、夏季热 1.多见6个月至3岁。好发于6.7.8三个月。无入营入血传变规律。 2.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天气越热,体温越高。 暑伤肺胃:(肺胃气阴两伤)王氏清暑益气汤。 上盛下虚:(心火盛于上,肾阳虚于下)温下清上汤。 四十、紫癜 过敏性紫癜:下肢伸侧及臀部。高出皮肤的红色斑疹,对称分布,压之不退色。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四肢头面。不高出皮肤,多不对称,伴鼻扭,齿扭,尿血、便血。 风热伤络:连翘败毒散。 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归脾汤。 阴虚火旺:大补阴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