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淑芬“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经验应用

 qsp1960 2014-01-06

【摘要】  黄淑芬教授认为内外风皆可致瘀,风瘀常相关互患,风药具有调畅气机、开发郁结、发散驱邪、引经报使的功用,治疗血瘀证适当运用风药可增强活血化瘀作用,因此提出了“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治法新见解。

黄淑芬教授系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政府津贴享受者,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四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她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善于总结前贤经验,学以致用,且“师古而不泥古”,提出了“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治法新见解,倡导瘀从风治,治病求本。她认为,在血瘀证的治疗中,适当应用风药,常能使活血化瘀效果明显增强,其中的某些作用非活血化瘀药所能代替。笔者跟师学习多年,现就老师运用风药治疗血瘀证的经验作一总结。

1 “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理论依据

自宋代陈自明在《妇人良方》中提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以来,通过养血活血治疗风证,取得了明显疗效,临床观察也显示许多风病兼有血瘀,更有一些风病名为病风,实为病血,因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风病注重活血化瘀、活血养血药的使用,而风药应用逐渐减少,认为病在血与风无关,或畏惧风药辛燥发生弊端。老师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瘀常相兼为患。内外风皆可致血病,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指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临证指南医案》谓:“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盟动,常致气血并逆或气逆,而发生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的病变。反之,血病也可致风病,如血瘀、血燥、血虚、血热皆可生风。风瘀相关互患,风邪伤人致瘀者,若治血不治风,则不能消除致病因素,风邪不去血脉不通瘀难消,因此,治血用风药,较见血治血者实为治病求本之道。

老师认为风药治疗血瘀证的机制在于[1]:(1)发散驱邪。通过驱风散寒除湿,解除引起血运障碍的病因而恢复血脉畅通。(2)开郁畅气。风药性轻扬,含芳香之气,善于开发郁结,宣畅气机,有利于血脉通调。(3)辛温通阳。风药多味辛性温,辛能行,温能通,长于宣通阳气,阳气通达则血流通畅。(4)走窜通络。虫类风药以走窜见长,功能疏通经络壅滞,所谓“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5)活血化瘀。某些风药本身就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如麻黄为“发表第一要药”也能“破症坚积聚”(《本经》)。川芎为“血中气药”,也为活血化瘀要药。因此,风药治疗血瘀证作用归纳为直接作用于血分,疏通血行,消除瘀滞;通过解除致瘀因素,振奋人体气化功能,间接促进血流畅达,瘀滞消散。这是“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主要依据所在。

2 血瘀证用风药临床应用

2.1 头面血瘀先治风

老师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寒、暑、湿、燥为患,外邪致瘀常以风为先导。“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气清味薄性升散,对于头面、五官部位的血瘀证,既疏散风邪,调畅血脉,又引导活血药上行发挥作用。

例1,患者,女,56岁,2004年10月6日初诊。近2个月来肩颈部酸痛不适,转侧不利,入夜疼痛加重,肢冷,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浮紧。颈椎摄片示:颈5~7椎唇样增生。经针灸,理疗,并服用骨质增生丸等疗效不显。辨证属风寒侵袭太阳经输,投以葛根汤加味:葛根30g,麻黄12g,桂枝12g,白芍12g,威灵仙30g,大枣12g,甘草6g。服药2剂后,恶寒减轻,颈部不适亦减。上方麻黄改为10g,加防风12g,川芎12g。继服4剂,诸症明显缓解,晨起颈部尚有轻度不适,上肢略感麻木、乏力,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当归、鸡血藤等调理半月后,诸症消失,至今未复发。

按:颈椎病初起,多表现为颈项强硬不适,转侧不利,或胀或痛,伴有头、肩、背、四肢疼痛及恶风、恶寒等,为风寒湿袭表,太阳经输不利,气血痹阻不通,治宜祛风散寒,宣通经输,常用葛根汤为主方。老师治疗气血痹阻证以疏风药为主,兼以活血通络之品,体现了风药辛散宣通,通过解除致瘀因素而达到活血的目的。对于病程较长,久痛不已者加虫类药如蜈蚣、全虫、水蛭(用1~2味)。

2.2 气滞血瘀先治风

气血本为一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老师认为风药功能畅气通阳,对于气滞血瘀证,在活血药中加入1~2味温阳通络之风药,可加强活血化瘀药的活血作用。

例2,患者,男,62岁。2008年5月4日初诊。既往确诊“冠心病心绞痛”3年,常阵发性心前区疼痛、胸闷,服硝酸甘油、丹参片可缓解。2天前上述症状复发,自服速效救心丸等药效差。诊时胸闷,心前区阵发性绞痛,面色苍白,心悸,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ST段下移,心肌缺血。辨证属阳虚寒凝,气滞血瘀。治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处方:瓜蒌12g,薤白12g,桂枝12g,川芎12g,细辛10g,丹参15g,黄芪25g,当归12g,威灵仙15g,枳实12g,蜈蚣1条。服药3剂后,心痛减轻4成,继续守方加减7剂后,心痛基本消失,嘱患者长期服用老师自制灵仙通络胶囊(白芍、蜈蚣、全蝎、乳香等),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

按:冠心病心绞痛与心阳不振,宗气不能贯通心脉而血行淤滞有关,治疗多从血瘀论治,但有时仅用活血化瘀药效果不著者,应从气治疗。方中桂枝能“温中行血”(《本草再新》)、细辛主“血不行,安五脏”(《别录》)。蜈蚣为虫类风药,善于搜剔络中凝血顽痰,最能追拔深混气血之邪,使络脉通利,则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全方补气活血中加用温经通络之风药更能鼓动血行,消除淤滞。

2.3 肌表血瘀先治风

风药辛散透达走表,宣通肌表营卫气血运行,并能从阴引阳,率领各种药物行于肌表发挥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祛风药能扩张周围小血管,增强外周循环,对于皮肤、肌肉、腠理等体表部位的血瘀证具有重要作用。老师认为风药能畅气行血,辛温通阳,对于血虚失养,脉络痹阻之证有很好的活血作用。

例3,患者,女,56岁。2009年3月4日初诊。患者有4年糖尿病史,平时服格列齐特、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在10mmol/L左右。近1年双下肢肢端、手指麻木、烧灼、针刺感,曾用甲钴胺、维生素B1治疗效差,近15天来上述症状加重,以夜间为主,严重时夜间不能安睡。诊时见四肢肢端麻木、针刺感,时烧灼不适、皮肤瘙痒,精神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辨证属气血不足,脉络瘀阻,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予四物四藤汤加减。处方:生地12g,白芍15g,络石藤15g,鸡血藤30g,川芎12g,当归12g,黄芪20g,党参20g,海风藤15g,地龙12g,威灵仙12g,桂枝12g,细辛10g。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肢端麻木、针刺程度减轻,夜间可安睡,守方再服10剂,诸症缓解,嘱其服灵仙通络胶囊3个月,未再复发。

按:糖尿病周围神经炎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疼痛、不安腿综合征。老师认为该病属于“血痹”范畴,病机为营卫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血虚致瘀或血虚生风,治疗上主张补气养血通络,常在四物汤基础上加辛温通络的威灵仙、桂枝、细辛并合用藤类通络之品,既增效活血药的活血作用,本身也直接扩张血管,体现了老师治血用风药的思想,也是老师“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的具体应用。

3 结语

“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是黄老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前人风病用活血药的拓展,用之临床,确非虚言。由于风药具有调畅气机、开发郁结、发散驱邪、引经报使的功用,故老师认为其除能直接或间接治疗血瘀证外,与其他多种药物配伍,可产生良好的增效作用[2],如健脾药配伍风药以增强益气补虚之力;小剂量风药加入大队补肾药中鼓舞气化以收阳生阴长之功,且运行药力,使补肾滋腻之品无呆补之弊,故增效补肾益精;风药在火热病中能开郁通阳,辛散开泄,发越郁火,与清热药同用,增效清热泻火之力;风药具有通达阳气之功,且能胜湿,与利水药相伍可发挥“气行则水行”的增效作用。风药应用广泛,但老师也指出风药品种甚多,个性各别,对瘀血的作用方式、强弱各不相同;血瘀证的成因、性质、程度及兼夹症候也互有差异,临证需根据不同证情灵活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