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道前街170号

 苏迷 2014-01-06
忆道前街170号
  读了《苏州日报》10月8日“沧浪”版《道前街170号》一文,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引起了我对这座省级文保古建筑的深情思念。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走出校门,第一次来到古城苏州,走进这座“江苏按察司署旧址”、时为苏州市人民委员会驻地的机关大院,从此长期在此工作、居住。大院见证了我的成长进步,也见证了我的恋爱婚姻,这里是我走上社会的第一个大课堂,这里是我在苏州的第一个家。
  早在明朝弘治年间(1502年),此处就是苏州分巡道的道台衙门,衙门前的这条街故名道前街。解放以后,这里是苏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其建筑结构总体未变。对面道前街南侧是高大的照壁,大门两侧安放一对大石狮。进门三五米处有一道高大厚重的圆洞门,这如同墙门的二道门莫非是早时官府衙门的大门?圆洞门后两边各有一棵胸径二尺、高大挺拔的榉树,树龄当在百年以上。两边长廊连接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堂。大堂的中线是整个大院的中轴线,形呈南北长方,既宽阔,又深长,高达三层楼,深有30米。我见过很多古代的官府大堂,从未看到如此高大进深者。那时偶尔在此召开干部大会,能容近千人。可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新建两侧办公大楼,这座大堂被拆掉改建,堂前的广场大幅变狭,圆洞门拆除,古榉树不见踪影,中轴线也被扭曲,昔日省府提刑大堂的威严气派不复存在。如果今天对这幢古建筑进行维修的话,肯定是“修旧如旧”,绝不会是如此这般大刀阔斧的。好在其后边的二堂和内宅基本未动,保存完好。
  二堂和内宅与大堂同宽,布局严谨,院落分明。二堂当时是市人委会议室,市府全体会议及局处长会议在此召开。最后一进是官员家属居住的内宅,为衙内唯一的二层楼房,东西五间,中间为私家客厅,宽大气派。楼上花窗一排,光线明亮,我在此楼居住多年。楼前院中左右各有一棵桂花树,树粗如盆,叶繁枝盛。金秋季节,满地金黄,满院芳香。很奇特的是这两棵桂花树都向中央大幅弯斜,其冠部很快就要相连了,就像急于要相逢握手的姐妹,又似急于要拥抱接吻的恋人。六个年头里,我和它们同熬寒暑,共度春秋,朝夕相处,犹如亲人。霞光初上,我在树下扫叶除草,夕阳西下,我在树旁看书读报。我和女友也常在树下交流思想,互诉衷肠。
  离开大院后,我多次去看过它们。可现在东边的一株被玉兰替代。西边一株尚在,弯斜苍老的树干伤痕累累,蛀迹斑斑,二米处的上部已被截去,尽显病虫的折磨、岁月的沧桑。但新生的树枝风发向上,繁茂坚强。更可喜的是,这棵一百多年的桂花老树现被园林绿化部门列入“古树名木”目录,享受二级保护的养护待遇,祝愿它青春再现,花锦寿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除了市人委在此办公外,大院内还有约十家部、委、局机关。当时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一般委、局仅一二十人。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没有汽车,没有空调,连电风扇、自来水也没有(院内有水井)。虽说市区面积比现在要小得多,但从道前街到东南边的苏化厂、晶体元件厂,到东北角的助剂厂、硫酸厂,到虎丘公社、长青公社,骑自行车也得要一两个小时,我们的局长、主任们下企业、去农村,皆和我们小青年一样,自行车来回。机关干部有周末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到金鸡湖挖泥挑土,到横塘乡下割麦收稻的场景历历在目。一天劳动结束,还要骑自行车回家,可见干部的体质是相当好的。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高档娱乐,没有烟酒饭局的缘故。
  那时机关干部没有劳保福利,因而实际收入比同样的企业职工还要低些,但作风清廉,洁身自好。有位局长到烟糖公司调研,公司按市价卖给他一条“光荣”牌香烟,事后群众提意见,他在民主生活会上作了自我检讨,因为没付香烟票。机关内部不配工勤人员,打扫卫生、泡开水都是干部自己动手。老虎灶在大门东南对面,泡开水来回要走四五百米。一位年届五旬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局长每天上班前,都来和我把开水泡好。夏天他手提四瓶开水,汗流浃背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当年的局、处长们大多已作古,在此谨向这些前辈致敬。
  道前街170号,我会常回来探望。

  刘学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