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形功夫与无形功夫及二者的关系

 感通天下 2014-01-06
有形功夫与无形功夫及二者的关系


古剑之技讲的是以技术为主的方法类的东西。单就技术的内容而言,技术本是小孩、老人、身体羸弱者都可以量力而行的。而本章讲的“古剑之力”却是对增强体能、增强攻击的杀伤力、防守的破坏力以及抗击打能力的修炼。
古语讲“功夫大了不讲理”,意思是攻防能力强大的人,受到一般的攻击对他无关痛痒,也难以奏效。而他却可以用最简单的技术甚至迎受你的击打不作防护而直接向你进攻,并且一击便具有推毁能力。因此,功夫、功力的修炼至关重要。
第一节 何为功夫?
功夫一词作为中国武术的代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盛传(KUNGFU)。至今,西方人说到功夫总是指可以用于搏斗的中国武术。而对国家规定的套路之类,则称为武术(WUSHU)。
而在古老的中国,不只是武功,任何一门技艺都可用功夫如何如何来评价,除了手艺,也包括艺术。
鉴于此,本书亦用功夫来说明一下武术的修炼成果,也就是格杀的能力问题。
一个修练武功者,必须同时修炼两方面的功夫:
一是有形功夫,二是无形功夫,二者缺一不可。就象人用两条腿走路一样,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一、有形功夫
有形功夫,顾名思义,乃看得出来的功夫。它既可以直观地观察,也可以用器具测量。这门功夫见效较快,而且大部分可以个人自我修炼,它是在非格斗状态下仍可获得和体现的功夫。我们现在大多数练武的人,都在修炼这种功夫。这只是武术功夫的一半儿,可偏偏有人以为是全部。这对于继承传统文化来说,是很危险的认识。
有形功夫粗略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素质:
包括体能、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等。
基本技术:
包括踢(下肢技术)、打(上肢技术)、摔、拿、防(防守技术)、控(控制对手技术)六种技术。
准确程度:
追踪移动目标时,可以在全速出击的状态下垂直并有透力地击中。
施功速度:
包括移动速度、出手(足)速度、防守接反击速度和组合技术速度。
平衡能力:
就是在任何大幅度的、剧烈的运动中,尤其是急速旋转、起伏或全力连续击打及被击打状态下,仍能保持重心的稳定,保持或迅速恢复到自如的格斗状态的能力。
是否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检验的标准有五条:
一是连续移动发力,包括侧移和后移时的平衡;
二是身体旋转发力时的平衡;
三是单足拄地发力,尤其是高位腿法时的平衡;
四是空中平衡能力;
五是撕扯状态下借助对方身体的平衡能力,如抱或被抄抱时的借助对方的平衡。
功力强弱:
功力是有形功夫的核心,是格杀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分两方面,一是搏人功力,二是抗击功力。
搏人功力:
包括攻击后的伤人效果,是把人打动,还是击伤,或是致昏致死;主动控制时的效果,如牵动对手重心,瞬间控制住对手双臂、有效阻截住对手的攻击使之不能发全力、出全招;防守效果,如被动防护中破坏对手平衡的能力,制造对手空档的能力,防守动作的伤人能力。等等。
抗击功力:
包括保持自身间架稳固的能力,反控制能力,造成对手攻击效果不佳的能力,一般非要害部位(前文有论)的抗击能力,拳脚及身体的硬度、弹性,躲闪能力及其分寸的掌握,以及抗受冲撞和主动冲撞能力。
二、无形功夫
无形功夫是指看不清、看不见、不便测量的而又与实战格杀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内在素质。这门功夫有的是先天就很突出的,比如:反应迅速、行动敏捷、能吃苦、有韧劲儿。但更多的是在长期修炼中养成和在实战中逐步培养造就的。
即使是先天素质较好的,也不能原方不动地用于实战,需要在运用中加强和提高。
无形功夫往往靠对抗性训练才能获得,培养出的是无意识的感觉,是经验的产物,和想当然的东西相去甚远。这种功夫是否具备,只有在格杀中才能体现出来,而旁观者没有实战磨练的体会和感觉,不但是事后诸葛类的觉悟,而且会在真正的格杀环境中盲然若失。
练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却连混混儿也打不过,其原因便是无形功夫太差。这也正是我们民间业余武术爱好者的最弱之处。
在中国,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被大家称为“会武术”,也有绝大多数人默认这些称谓和定位,他们觉得自己绝对是“会武术的”。对此,给读者一个清晰并且是确切的标准,这就是:练过武术或正在练武术并不等于就会武术。如果没有练习过(不一定练精)武术运动的全过程,即:桩架、技法、功夫、实战,就不应该算说是“会武术”。
实战阶段(散手阶段)是武术训练的最后步骤,也是证明它是武术而不是打把式、演体操的定性点。同时,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应该是不间断的,不可跨越也不能舍弃。此时它应该是训练的半壁江山,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磨练。这个阶段的训练单人是不行的,必须有对手,从熟悉的对手到陌生的对手。
无形功夫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指的是格杀中必备的,对格斗结果影响较大。比如自信心、头脑灵活、果敢程度、凌人的气势、沉稳、平静、耐刺激以及主动进攻、善于反攻、心狠手辣等。这些,基本是以先天为基调的。
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往往容易成为高手,当然后天的改造也很重要。然而如果先天迟钝、怯懦、浮躁,基本上是不能成为高手的。
意志品质:
主要是指恒心和横心。前人早有明训:“学贵有恒,不必三更眠,五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持之以恒往往是练好武术的先决条件。
此外,习武中也不是都能一帆风顺,比如经济条件的恶化,家庭环境的突变,周围人群的褒贬,都可以能影响习武者的兴趣。而学武中的意外伤害往往不可避免,尤其是对抗性训练时,有时还会很严重。这些对习武者的意志都是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多次受挫时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艰难搏斗中的拼死意识更是难能可贵的。
《孙子兵法》“选卒”篇中曰:“恶战者,兵之王器也”。意思是说:擅长打恶仗的,才是军中最精锐的力量。
判断能力:
这种能力属于感觉的范畴,要靠实战训练的经常性刺激而产生条件反射,长期的条件反射养成一种动力定型,每遇相同的刺激会产生自然的感觉,从而引发一系列迅速的动作反应。其中:
时机感:
在快速多变的格斗中,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和运用任何可以进攻或防守的机会,而不至于乱攻乱打或盲目地后退防守。
这种时机感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速度感,只有对对手的攻击和回防的速度有清醒的感觉,才可以不早不晚地发起攻击和防守,同时对假动作也会有一个较好的?侗稹?BR>举个速度感的例子:正如我们骑车横穿乡间国道,要想不被同时而来的汽车撞上,我们的心里是有准备的,马上可以决定是否穿过去。当汽车在身后倏地驶过,这时说明我们对汽车的速度有一个准确的感觉,同时对自己的速度也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当然,这要比拳手互斗容易得多。
距离感:
就是如何根据对手的位置和角度以及手脚瞬间所处的位置来决定采用何种技术攻击,抑或是否应该发起攻击。
这里讲的距离不是单纯指双方双脚之间的距?耄墙踩魏尾课挥氲蟹饺魏尾课坏木嗬搿R蛭穸分形涫跫挤ǖ姆⒒硬煌诖蛏炒导矢穸分杏绕涫墙斫鹤抛刺校宦鄣形叶即τ诳刂朴敕纯刂啤⒐セ饔敕垂セ髦小V褰徊妫シ蓝冀铣粤Γ液芏嘧纯鍪茄劬λ疚尴竟思暗摹T谡馐保嗬敫幸恐逑啻ナ钡母芯酰磁卸献约旱闹宕υ诙允值氖裁次恢茫谡庖晃恢霉セ鞫苑降哪母霾课蛔钊菀鬃嘈А?lt;BR>因此,要学会在任何位置出招发力,而不是每次都把手脚收回拉个什么架式再重新发起攻击,这就是体位距离感。
看来距离也指的是多方面的了。
时机感和距离感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独立存在了,就不能用于格杀。这是因为:
很多时候有利的距离往往就是一种时机;而掌握和利用好时机,也可以使距离对自己有利而使对手被动。
这两个感觉大多数情况下要靠敏锐的观察来实现,因此可以说:
判断能力是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通过敏锐的观察,结合技术特点而做出攻守决策的能力。当然,这种观察是身临其境的观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察。
旁观者发现格斗者的失误很容易,而真正上阵较量,就蛮不是那回事了。
反应能力:
就是人体对外界条件变化的迅速感知和格斗中迅速予以正确应付的能力。它的要点是反应强度要大,反应速度要快。反应能力的强弱主要看人的警觉性如何。
警觉性是非格斗状态下或格斗状态下对对手的冷静关注,是随时可以投入格斗或随时可变招的一种精神高度集中而不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种精神的高度集中,其集中的指向只有对手而没有别的。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于对手,如果内心还存有与对付对手无关的负担,如果注意力还受到对手以外境况的牵扯,就会对对手的企图反应迟钝,此时,要胜人则没那么容易了,而对手要胜你则是个非常妙的机会。
反应速度与神经系统对外界的感应速度有关,头脑的分析、判断速度,发布指令速度以及在大脑支配下肢体的运动速度。这几个速度所需的时间长短就是这种反应能力的强弱。
时间是测量反应能力的标尺。
变化能力:
这种能力实质是一种战术运用能力,是智慧的体现;是根据对方的进攻特性而破坏进攻;根据对方的防守特性而发动进攻;根据对方的功夫特点(包括身高、体重、擅长技法以及功力大小)随机应变地在刹那间变化自己的防与攻。
变化不能只想着根据对方的动作而改变自己,因为这是把自己置于被动和受摆布的地位。看穿对手是为了使我出手可陷敌于不利。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比如佯攻、周旋、硬进等,避开对手的长处,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擅长,进而争取主动,取得速战速决的效果。
大规模的战争,可以有谋划的时间,而两个或多人的肉搏,只能凭敏锐的感觉而行动,或攻或守、或打或摔。
三、有形、无形功夫的关系
有形功夫决定攻击的效果,不强则不能制服对手;无形功夫是击中敌人的前提,不强则纵使有天大的功力,也一样不能打败对手。
有形功夫要在无形功夫的支配下去检验和磨炼,否则千斤用不上百斤;无形功夫要以有形功夫为载体,否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故而,这两种功夫必须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在格杀中显示出威力。比如功力,不在适当时机发出,便没有好的攻击效果;而头脑再敏捷,体力不足或技术不准也不能取得克敌制胜的效果。
两种功夫缺一不可,必须同时修炼;缺少任何一方面的功夫,都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有功夫的人。尽管每个方面、每种能力固然重要,但只单独具备某方面的功夫,而不能同时具备两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功夫,那他只能是一个表演者而不是一个战斗者。
身体羸弱的曾经的武林高手和缺乏实战的硬功大师都是不足为患的。
无形功夫的取得只有靠实战的磨练,而有形功夫的取得也要靠实战磨练。比如出拳的力量。也许你的力量可以在测力器上显现出惊人的磅数,但在实际交手中却经不起对手的轻轻一挡。比如你的正蹬可以将重沙袋击飞,但在交手中可能消弥于对手的缩身稍稍一滑之中。
所以,有形功夫和无形功夫的结合并不是两样分别练练就行了,这种有机结合的催化剂只有交手,真实的交手而不是嬉戏的交手;是循序渐进的磨练,而不是专门找高手玩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